新春走基层丨“黄公巴扎”里的“幸福吆喝”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雪娇
“来来来,红枣、葡萄干、巴旦木……先尝后买喽。”2月12日10时,在伊宁县愉群翁回族乡的新疆创锦黄公农产品交易市场上,晨雾还未散去,通往市场的道路两侧就停满了车,远远便传来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讨价声、嬉笑声……
新疆创锦黄公农产品交易市场又被称为“黄公巴扎”,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走进这里,摊位一个接一个,瓜果蔬菜、春联年画、服装鞋帽、日用百货……琳琅满目的年货竞相“争俏”,人人手里提着沉甸甸的年货,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喜庆、热闹的年味儿扑面而来。
对于新疆人来说,每周一次的“赶巴扎”,都像一次快乐盛会的赴约。
前来补买年货的王立说:“今天巴扎人多、热闹,糖果、肉类应有尽有,逛了一圈就补齐了年货。”
“黄公巴扎”一直是伊犁活畜交易的集散地。2022年6月,四师可克达拉市供销合作社成立的新疆创锦黄公农产品交易有限公司接管黄公市场的运营,开始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强化经营管理,将原来每周的一次的交易日,增加至每周3个交易日,如今这里成为集百货、牲畜交易、餐饮、生鲜、果蔬、服装售卖为一体的农贸市场。目前,市场牛、马、羊等活畜最高日交易量达到2万头只,交易额达1.5亿元,带动了2000余人就业。
“每周一、周三、周五是巴扎日,附近3市8县的老百姓都来‘赶巴扎’,可热闹了,疆内外和伊犁河谷的养殖户、牛羊经纪人也群聚在一起看牛买羊,不仅搅热了活畜交易市场,还带动了畜牧养殖业、屠宰行业以及饲料加工业等。”新疆创锦黄公农产品交易中心党支部副书记、总经理魏彦宁介绍。
此时在羊交易区,商户们凑在一起讨价还价,抱着羊掂量轻重,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养殖户阿不力孜·德里夏提一上午就卖出去了10多头褐牛,还收购了两头小牛。“以前,我要大清早从家里赶着牛出发,到这里已经中午了,卖不掉还得把牛再运回去。现在市场里有寄养圈、旅馆,省去了来回运牛的费用。”阿不力孜·德里夏提高兴地说。
如今的 “黄公巴扎”建有交易棚10栋、交易圈290个、散养圈4座、寄养圈2座,可同时提供2.5万头(只)活畜交易。
在 “黄公巴扎”,最忙碌的就是牛羊经纪人了。“这里人气旺,大家都爱来这里交易,去年我在这里挣了十几万。”来自伊宁县的热甫开提·艾合买提说,他不仅做牛经纪人,自己平时也收牛卖牛,依靠黄公巴扎,他的收入年年攀升。
如今,有一大批像热甫开提·艾合买提这样的经纪人活跃在活畜交易市场,把 “黄公巴扎”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平台。
市场还设置了餐饮区,农副产品交易区,日用品、生鲜、果蔬、服装等各色商品交易区。滋滋作响的新疆烤肉、喷香的馕饼、冒着热气的羊杂汤……让人移不开眼,完成交易的卖主们都喜欢在巴扎美美地吃上一顿后,逛一逛,买些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再回家。
交易中心设置了摊位398个,流动摊位200余个。小商小贩们也抓住时机,在巴扎上占位设摊,扬声叫卖。
卖烧烤和水煎包的商户马春兰告诉记者:“‘黄公巴扎’客流量大,生意好做,一周三个巴扎日,我们再也不用去周边乡镇赶巴扎了,流动摊位变成了固定店面了。”
“黄公巴扎”不仅是一个交易的场所,更是一个展示新疆农村生活和文化的窗口,这里已然成为各族群众满足生活物资需求、访亲会友、品尝美食、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各族群众相约巴扎,吃一顿喷香诱人的烤肉,或一起相伴逛逛各类摊位,聊聊家长等到太阳偏西,赶巴扎的人群满载而归,大家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