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棚春意浓 致富好“丰”景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4-02-20 09:17:56 作者: 编辑:马玉琦 责任编辑:许灏

大棚春意浓 致富好“丰”景

编者按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近年来,兵团各垦区一座座设施大棚井然林立,从以前的“春种秋收”变为现在的“四季丰收”,从“看天种菜”到“知天而作”,田间“小地头”助推乡村振兴“大产业”,满棚果蔬花卉托起了职工群众的“致富梦”,焕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给大棚装上“智慧脑”

李嘉成

2月7日,在设施大棚内,李子凡(中)和同事向农科所技术人员学习无花果栽培技术。 李嘉成 摄

2月7日,虽然室外寒风凛冽,但是在铁门关市佳沐园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的智慧温室大棚内,却是一派绿意盎然。佳沐园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子凡正在和同事进行香梨育苗工作。

今年28岁的李子凡2019年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校的机会,选择返回家乡铁门关,从事设施农业种植。“设施农业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工作起来心情舒畅,我特别喜欢。”李子凡微笑着说。

创业初期,对设施农业一知半解的李子凡吃了不少苦头。“水浇多了、追肥不及时……种苗经常大面积死亡,当时我真的很无奈。”面对困难,李子凡没有气馁,在二师农科所科技人员的帮助下,李子凡带领的青年创业团队以市场为导向,在二十九团建设了一座占地45亩的集产学研于一体的沙培实验园,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与传统大棚不同,沙培实验园智慧温室大棚里生长的植物栽种在无纺布袋子里。技术人员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黄沙装进立体栽培架或袋子中,浇上水,就可以固定植物根系,通过水肥一体灌溉,植物就能正常生长。因为沙子不含有机质,种植植物也更加绿色环保。

李子凡说:“沙子非常纯净,里面没有任何细菌病毒以及虫卵。通过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以及绿色防控等技术,生产出来的果品商品率可以达到90%以上。”

李子凡和团队只需一部手机,就能开展农事作业,只需动动手指,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信息就能实时监测,肥料和水分还能按照参数精准滴灌。实现了农作所需时间以秒计算,大大减少生产成本。沙土栽培技术具有清洁、无污染、通透性好、可反复使用等优点,容器栽培生产果蔬实现了土地利用最大化,在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果蔬品质,增加了农户收入。

2月16日,笔者走进库尔勒市英下乡喀尔巴格村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的智慧温室大棚,看到采用沙培模式种植的番茄苗长势喜人。

李子凡说:“4月小番茄将陆续上市,小番茄产量一季是5吨到6吨,通过智能化温室管理,水肥一体化调控,每亩地产量可以达到10吨,收益预计在30万元左右。”

2020年,库尔勒市将英下乡喀尔巴格村90亩废弃闲置大棚重新打造成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建成23座智能温室大棚,采用李子凡推广的沙培栽种技术。

佳沐园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与库尔勒英下乡进行“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在智能温室大棚里种植草莓、番茄、无花果等果蔬作物。智能化全自动水肥控制系统、智能控温增温系统等,降低了人工管理的劳动强度,实现了智慧化操作、精细化管理,不仅带动了库尔勒市设施农业发展,还吸纳了周边村民就近就业。

库尔勒市英下乡喀尔巴克村村民热孜婉古丽·麦麦提说:“我的工作是通风、换盆、给缺水的果树浇水等,一个月工资3500元。”

如今,库尔勒市英下乡喀尔巴格村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已成为集规模生产、休闲采摘等于一体的种植示范基地。李子凡还带领同事为周边农户免费提供技术咨询以及培训,帮助大家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辐射带动二十二团、二十九团、三十一团等团镇以及库尔勒市周边4个乡镇的近1700座大棚发展。

李子凡说:“接下来,我将继续努力,带领更多职工群众把日子越过越好。”

期盼年年樱桃红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郭晓维

2月3日,郭长军在查看樱桃树的过冬情况。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郭晓维 摄

2月3日,五师八十六团十六连职工郭长军走进自家的温室大棚,大棚里的40棵樱桃树正处于休眠期,看上去灰扑扑的,毫无生机。郭长军挨着转了一圈,仔细观察树上的芽苞。

“你看,这样一簇簇的,是去年秋季就生长出来的,我们叫它芽苞,今年这里就会结出果来。这些单粒的,我们叫它叶苞,今年会长出叶来。”

在郭长军眼里,今年这一棚樱桃树上,能开多少花、长多少叶,他心里已经“基本有数”。

2024年,是郭长军种植大棚樱桃的第五年,果树已经进入了盛果期。

郭长军是八十六团十六连种植大棚樱桃的职工之一。2019年年初,他将自己家原来种植蔬菜的3座大棚改种了樱桃。

在种植樱桃之前,郭长军是蔬菜种植能手,2018年,因为家里人手短缺,种植蔬菜忙不过来,他动了种植别的作物的心思。一次,他在路边等车,听到连队两个人商量引进樱桃树苗种植,他立刻凑了上去,想和人家一起买树苗回来种植。

2019年3月,郭长军带着从外地采购的樱桃苗回来了。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栽种樱桃是个技术活,从栽培到采摘都有门道。

“刚开始不懂技术,栽得太浅,每个棚里都有树苗枯死了。以为是苗有问题,结果一打听才知道是栽种有问题。”郭长军说。

“樱桃树三年以后才能挂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技术,做好管护。对待它们得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才能行。”郭长军说。

去年,一起种植樱桃的职工果园里的樱桃挂果了。樱桃又大又红,口感好、果肉厚,特别清甜。为了打开销路,最初种植樱桃的几家人聚到一起商量对策、总结经验。不久后,博乐的水果经销商、体验采摘的游客纷至沓来,职工们除了将樱桃批发给水果经销商之外,还以每公斤150元的价格销售给了游客,每座大棚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丰厚的收益让郭长军看到了希望。一进入2月,郭长军就在棚里把炉子架起来升温了。温度升上去后,他就开始铺设地膜,以便于防草防湿,还要授粉、洗果、摘心、束果,到了5月中旬,樱桃就可以成熟上市了。

“老郭叔,你在棚里吗?”2月10日,八十六团十六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杨伟峰弯腰进了郭长军的大棚里。

杨伟峰到十六连工作还不到半年,以往的工作经验都是针对大田作物,对设施农业了解得不多,所以一有空儿,杨伟峰就会到职工的温室里转转。

目前十六连的设施农业以种植反季节蔬菜为主,虽然收入稳定,但是增收效果不明显。这几年,陆续有职工开始种起了无花果、蘑菇等。在“一连一品”打造中,八十六团十六连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对此,连队党支部也想了解一下种植户的想法,看看连队还能为他们做点啥。

“连长,能不能把专家请过来,教教我们如何让樱桃树多出优质果、精品果?”郭长军打开了话匣子。

两个人在地头越聊越开心,说到高兴处,郭长军还给另外两户种樱桃的职工打去了电话,约他们一起到自家的棚里来跟连长好好聊一聊。棚顶的积雪融化了,滴滴答答地往下落,像是唱一首春天的歌。

草莓红了 腰包鼓了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宝山、史进

2月4日,杨庆海在查看草莓长势。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宝山 史进 摄

2月4日,天气寒冷,走进十三师红星一场三连职工杨庆海的草莓大棚里,温暖如春,杨庆海夫妇一边劳作,一边听着悦耳的歌曲。

垄上的草莓苗郁郁葱葱,点缀其中的草莓长势喜人,很多草莓的个头如同小孩的拳头一般大小,草莓的颜色已经发红。

“杨大哥,您这草莓还有多久能采摘啊?”记者问道。杨庆海说:“现在就能摘啊!已经成熟了。”他随手摘下几颗草莓请记者尝尝。草莓口感脆爽甘甜,令人口齿生津。

杨庆海祖籍山东,来十三师种植大棚草莓已有10余年,目前,他经营6座草莓大棚,每年都会更新草莓品种,保证品质的同时,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新鲜口感。

杨庆海告诉记者,“越秀”是这几年草莓品种中的佼佼者,这种草莓作为新引进品种,有着不错的抗病性,可以很好地适应环境,产量高,果肉紧实,最吸引人的特点就是它的果实大且果形匀称。其他品种的草莓全部变红熟透了,才会有较好的口感。“越秀”草莓的特别之处在于,当果实生长到头部泛红,大部分还是青色的时候,就可以达到最佳口感,品尝起来十分脆爽清甜,当颜色全部变红之后,口感变得绵软,酸度渐浓。

红彤彤的草莓躲在宽大的绿叶下,经过大棚内持续几日的高温和阳光的“洗礼”,个个饱满、鲜艳、多汁,引得许多游客前来采摘。

临近中午,游客陆续来到杨庆海的草莓大棚进行采摘。

哈密市民李莉说:“我每年春节都带家人来杨庆海的大棚采摘草莓,尝一尝新鲜草莓的味道,过一个接地气的新年。”

“这里的草莓个头大、口感好,而且特别甜。”专门从哈密市驱车前来采摘草莓的游客郭东阳告诉记者,每年过年他都会开车过来装上几箱,拜年时送亲朋好友,既实惠又有面子。

一路走来,杨庆海种植草莓致富的路子并不是一帆风顺。

杨庆海回忆道,以前,他就在路边支个小摊边卖草莓边招呼游客。游客基本都是过路客,草莓销量很不稳定。这些年,十三师新星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职工群众种植特色果蔬,越来越多的职工注重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种植特色果蔬成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新亮点。特别是十三师新星市连续举办三届草莓采摘节,一些网络达人也来到草莓采摘大棚现场,用网络直播的方式与网友互动,帮种植户留客。草莓销量上去了,还供不应求。

春节前后,正是草莓成熟采摘的旺季。随着气温回暖,草莓产量有所增加,游客数量也大幅上涨,草莓采摘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杨庆海种植的草莓一直供不应求。

“今年每座大棚预计能收入4万元左右。”杨庆海说。

草莓红了,腰包鼓了。新的一年,杨庆海还要继续奋斗,脚踏实地加油干。

花开满棚幸福来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李惠、通讯员王茂金

2月7日,在四师六十六团秀之苑花卉基地,程伟在为鲜花浇水。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惠 通讯员 王茂金 摄

室外白雪皑皑,棚内鲜花朵朵。2月17日,在四师六十六团秀之苑花卉基地9个育花大棚里,富贵红、长寿花、凤仙、一品红、蝴蝶兰等30多个品种的花卉竞相开放,红的、粉的、黄的鲜花,朵朵娇艳,美不胜收。

来秀之苑花卉基地选花的顾客络绎不绝。秀之苑花卉基地负责人程伟乐呵呵地招呼顾客。他告诉记者,每年春节前后都是销售高峰期,今年秀之苑花卉基地准备了十余万盆花卉,仅春节一批次,预计销售花卉产值突破20万元。

从10年前跟父亲学习花卉种植技术,到目前发展到9个育花大棚;从最初年收入万元,到现在年产值300万元;从团场一名普通职工,到人人皆知的致富大户,程伟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35岁的程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兵团人,2012年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回到家乡发展。

“我是兵团人,根在兵团,为家乡的发展贡献所学知识,是我的梦想。”程伟介绍,“回来后和父亲一起创业,依靠团场的优惠政策和贴息贷款承包了4座温室大棚,发展大棚花卉产业。”

程伟所在的六十六团位于可克达拉市市域内。近年来,六十六团党委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程伟为了提升种苗质量,提高花卉成活率,他赴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系统学习了植物组培技术,并在自己的生产基地建设组培实验室培育优质的苗木,丰富花卉基地的苗木种类。同时,扩繁蝴蝶兰等花卉,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为顾客带来更多的选择,程伟的花卉种植基地很快有了规模。

为吸引顾客,程伟培植了高、中档花卉盆栽及办公、居家用各种花卉,由于花卉价格适中,品质和服务优质,订单源源不断,产品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销往乌鲁木齐、石河子等地。在此期间,程伟成立了伊犁沃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与石河子大学合作进行更多花卉的品种培育。

技术过硬,品种常新,市场才能不断拓展。这些年,程伟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将花卉事业越做越大,他培植可克达拉市花卉品牌、培育花卉支柱产业,形成了“基地+农户”为主的生产模式。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目前,秀之苑花卉基地年销售各类盆花30多万盆,产值300万元,是当地花卉销量最大的基地。

10年来,程伟创建的秀之苑花卉基地先后成为四师可克达拉市青年创业增收示范项目、四师可克达拉市“十件实事”职工自主创业示范项目。2022年,程伟荣获四师可克达拉市就业创业之星称号;2023年5月,秀之苑花卉基地入选四师可克达拉市第一届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单位。2023年,“四师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实训基地”在秀之苑花卉基地正式挂牌,成为六十六团首家校外实训基地。

作为致富带头人,程伟每年为团场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带动了职工群众增收。

“目前花卉基地有7座温室、2座冷棚、1个连栋温室,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年产值300万元,固定资产500万元。今年我打算进一步扩大规模,由现在的单独创业发展成抱团发展模式,吸引周边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程伟信心满满地说。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