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绿色诗行写在荒山戈壁上
编者按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几十年来,几代兵团人一次次向荒山进军,向戈壁宣战,他们在天山南北的荒原上种了数不清的树苗,把绿色诗行写在荒山戈壁上。一个个生态奇迹,一道道“绿色长城”,展示的是兵团人吃苦耐劳、战天斗地的精神,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倾力挥洒汗水、梦想、青春和热血。
朝气蓬勃的绿、连绵起伏的绿、生生不息的绿,在荒山戈壁上无限延伸。这绿色,沁人心脾;这绿色,催人奋发。
蒋维军:沙漠边缘种出“金果果”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史进、常驻记者张涛
蒋维军(右)在查看苹果长势(资料图片)。兵团日报常驻记者张涛 摄
一师十二团紧靠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辖区多个连队与沙漠相连,为阻挡沙漠侵蚀,这些年来,团场职工坚持造林、管林、治沙相结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在沙漠里种植果树,逐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这几日,十二团一连职工蒋维军就早早在自家果园里忙着修枝、施肥,把果园管理的时间提前了近10天。他告诉记者,“因为去年种植的40亩‘黄金维纳斯’苹果喜获丰收,赚了40多万元,今年想着好好努力,再加把劲儿,争取收入超过去年。”
好收成给蒋维军带来了好心情,更离不开他辛勤的付出。
以前蒋维军一直种植棉花,因为十二团一连靠近沙漠,而他家的棉花地就与沙漠隔着一条排渠和一条树木还未长大的防风林,常受风沙侵害,因此他种植的棉花产量并不高。2016年,在一连党支部的引导扶持下,他和不少职工开始改造农田,尝试种植果树。
“没想到种了果树,收益大大提高。这两年,住在果园里也不用担心风沙天气了。”蒋维军说,过去一到春季,风沙常常掀起地膜、吹死棉苗,一年要补种好几次,造成的损失经常让自己不堪重负。
为种好苹果树,蒋维军十分上心。在果树生长过程中,固树、除草、浇水、施肥,每一个环节,他都严格按照连队要求精心管护。可种植果树不是一帆风顺。“2016年栽下树苗,看着种下去的果树一天天长大,当时心里十分喜悦。没想到,来年差点被沙尘暴给毁了。”2017年春,一场较大的沙尘暴来袭,蒋维军至今回忆仍历历在目,“当时我站在果园里,看着沙尘暴从远处翻滚而来,一米多高的树苗感觉很快就要被风吹断,还好我提前把树苗用木杆固定好了,但还是有不少树苗被大风吹得动了根,刚发的芽也全吹掉了,损失几千元。”
看着新栽的果树苗死了,不少职工打消了种植果树的念头。但蒋维军坚持了下来,他还苦口婆心地说服和他家种植地在同一条田的9户职工,再次购买树苗,进行补种。蒋维军说:“为啥非要劝大家一起种呢?其实我有私心,这一片1公里多长的条田,最靠近沙漠,有人放弃,就会留个口子,以后风沙来了,大家的果园都会受到损失。”
3年后,果树渐渐长大,果园不再怕风沙,大家都放心了。
“在沙漠上种苹果实在好,不但改善了恶劣的生态环境,产出的果子也特别香甜,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蒋维军说。
为提高果树产量,连队党支部引导蒋维军等种植户运用科学种植管理技术,利用滴灌水肥一体化设施,为果树提供水肥,解决灌溉方面的难题。
为了进一步改善连队生态环境、积极发展林果业,从2021年起,十二团鼓励多个沙漠边缘连队种植苹果、红枣、香梨等果树,并在外围打造新的防护林带,强化果园保护。
一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于军波说:“现在林果业已经成为连队的支柱产业,职工群众参与积极性也非常高。在沙漠种植果树可实现防风固沙、增收致富‘一树两用’。”
据了解,一连耕地总面积仅5830亩,近年来,一连党支部积极利用沙漠荒地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截至目前,全连林果种植面积突破3500亩,林果业产值达5000万元,沙漠边缘种出“金果果”,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王平:让青春闪光在绿水青山间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史进
王平(中)与志愿者一起开展植树造林(资料图片)。武变变 摄
“奉献的青春是最美的青春。今后我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广大团员青年凝聚在一起,树立植绿、护绿、爱绿的新风尚,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争当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员和践行者,为八师石河子市荒山绿化事业贡献青春力量。”日前,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获得者、新疆天业天能化工有限公司团委负责人、化工厂机关党支部书记王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作为八师石河子市“山青清”荒山绿化志愿服务项目的负责人,今年31岁的王平在志愿服务道路上走过了10个年头。10年来,他先后牵头成立了“青小炬”志愿服务分队,创建了“山青清”荒山绿化志愿服务项目,参加文明实践活动212次,成为大家口中的“热心小伙”。
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平结识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坚持荒山绿化的许登金。在与许登金的交流中,他深深地被许登金的事迹所感动。许登金18年只身一人植绿荒山,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把全部积蓄和精力投入荒山造林事业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应该让更多人一起参与到荒山造林的行动中。”许登金的这句话深深影响了王平,更加坚定了他组织志愿服务队实现荒山造林梦想的强烈愿望。
回到单位后,王平给身边的青年讲述了许登金的故事,提出想参与荒山绿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想法,获得大家的一致赞同。此后,王平开始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组织成立了“山青清”荒山绿化志愿服务项目团队,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荒山绿化志愿服务活动。
“种树不仅仅是简单的挖坑、放苗、浇水,还需要掌握很多技巧。”王平说。为了保证新栽树苗的成活率,他经常向许登金请教种树技巧,在许登金的指导和帮助下,他和其他志愿者一边研究种什么树成活率高,一边养护已经存活的树苗。终于,大家慢慢摸索到荒山绿化种植技巧,树苗的成活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近年来,在王平的带领下,“山青清”荒山绿化志愿服务项目的志愿者们在石河子高新区和将军山一带,共栽种树苗1.2万株,荒山绿化面积达5.4万平方米,参与志愿者达3570人次。
“每当我站在山头,看到荒山一点点变绿时,坚守下去的信心就更足了,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回想自己从事植树造林志愿服务活动的初心,王平感慨万千。在他看来,荒山绿化贵在坚持,五年不行就再干十年,只要有决心,总能把荒山染绿。
更让王平高兴的是,这些年自己坚持植树造林所作出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赞许。他的努力不仅改善了石河子的生态环境,还有效带动提高了青年的生态环保意识,王平身边不少年轻人受他的感染,纷纷加入植树造林的行列,他所带领的荒山绿化志愿服务队伍也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几百人。
多年来,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也让王平收获了沉甸甸的荣誉:“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个人”“最美志愿者”……
“没有哪一种颜色能像绿色那样沁人心脾,荒山绿化志愿服务这件事我会一直坚持干下去,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让青春闪光在绿水青山间。”王平如是说。
马献民:二十载坚守 在沙漠中播种希望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史进
3月8日,在六师红旗农场,马献民正在查看梭梭林的越冬情况。兵团日报常驻记者李华北 摄
在紧邻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六师红旗农场附近,有一条宽约4米、绵延10余公里的防护林,任凭四季变换,防护林中的一棵棵梭梭树像忠诚的战士一样“坚守”在沙漠边缘,阻挡着风沙的蔓延。这片郁郁葱葱的梭梭林,犹如一道绿色生态屏障见证了红旗农场退休职工马献民20年植树造林的历程。
今年80岁的马献民,退休后没有安享晚年生活,而是选择治理风沙、保护环境,坚守在没有水电的沙漠边缘植树护林。20年间,马献民累计投入60多万元种植的2100余亩梭梭林,将风沙牢牢锁在农田之外,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自然环境,保护了农田,提升了农作物产量。因贡献突出,他曾获评“2018-2019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被生态环境部和中央文明办授予“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称号,荣获中华环境优秀奖,入选“中国好人榜”。
从一名普通的退休职工成长为治沙造林的先进典型,马献民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岁月。
红旗农场很多农田都分布在沙漠沿线。早些年,由于风沙肆虐,农田受损严重甚至绝收,马献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下定决心一定要植树造林,改变现状。
说干就干,从2003年起,他与红旗农场签订了一份委托管理书,在沙漠边缘的几千亩地上种树。从那一年开始,他每年都把自己的退耕还林款投入植树造林之中。“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种树,能活吗?”得知马献民的决定,身边有人觉得他是痴人说梦,可面对别人的质疑,马献民依然“我行我素”。
为了更好地种植梭梭苗木,提高成活率,他索性在沙漠边盖起了房子,把“家”搬了过来,吃住都在沙漠里。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起早贪黑地运苗、种树、背水浇灌。春天,3天两场风,一抬头口鼻就塞满沙尘;夏天,气温高达40摄氏度以上,顶着似火的烈日,身上经常脱几层皮……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马献民的悉心呵护下,小树苗茁壮成长,每到盛夏,连片的梭梭树集体变绿,从空中看,仿佛母亲的臂膀保护着农田,防止黄沙肆虐。
“梭梭树虽然具有抗旱、抗风沙的特性,但刚开始种植成活率只有三成左右。”马献民回忆道,想在沙漠里种树,确实很不容易,可是只要想到如果自己多种一片树,风沙就会小一点,地里的农作物就能多活一些,自己种树的信念就变得更加坚定。
“看着树苗慢慢长大,就像看着自己的儿孙们长大一样。”马献民认为,植树造林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为了将植树的“接力棒”传递下去,从2013年开始,他每年都组织全家人在林带上开展植树活动,传承好家风。
为把沙漠治理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自2008年起,马献民在梭梭林里套种肉苁蓉,探索产业化治沙模式,通过肉苁蓉创收用于支持梭梭树种植,又在梭梭树下扩大肉苁蓉种植,形成良性循环,并雇佣团场群众参与种植和采收工作,为当地群众开辟了稳步增收的新路子。
作为兵团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代表,马献民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汗水,为干旱荒漠区防沙治沙闯出一条典型的成功之路,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也为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
查建设:用心用情守护绿色屏障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史进
3月11日,查建设(右)在清理林带。马永乐 摄
3月5日清晨,二师三十四团护林员查建设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带上对讲机、铁锹等工具,骑上摩托车,驶向距团部七八公里远的林地,开始一天的巡林工作。
初春时节,在三十四团各连队的防护林,只见棵棵树木挺立在茫茫的荒漠边缘,就像沙海中的一排排哨兵,守护着农田房舍。对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这片沙漠植被的55岁的查建设而言,这是他看了37年也没厌倦的风景。
三十四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木塔格沙漠交接地带,曾是塔里木垦区沙化最严重的团场,2000年前,这里每年六级至八级的大风有9次以上,恶劣的气候与恶化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团场发展。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兵二代”,从小在三十四团长大的查建设回忆起儿时经历的沙尘暴天气,至今记忆犹新:“我记得小的时候,风大,沙尘也大,一刮沙尘暴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根本出不去门。尤其每到春播时节,风沙常常把职工播种的作物连根带苗掀飞,人们不得不一遍遍补种。”
1986年,查建设与林业工作结缘,18岁的他刚参加工作就成了一名园林工人。2010年,他主动向团场林业工作站申请成为一名护林员。有人不理解问他为啥要从事又累又辛苦的护林工作,而查建设觉得,团场的生态环境脆弱,自己有责任去完成一名兵团儿女的使命。在他看来,护林员这个职业十分光荣,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着团场生态环境日益变好,在自己有生之年为子孙们拥有满目翠色尽一份力。
从此,育林、护林成了他的工作日常。为了看护好宝贵的绿色资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查建设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土地,不管严寒还是酷暑,每天都要在自己负责的1000多亩生态林里来回巡护,监控火情、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在巡护中发现破损滴灌管道要进行补修。除了生态林的巡护管理工作,他还负责9万多亩公益林的管理工作。“一天下来来回160多公里,有些地方只能步行,要走上几个小时的路。”查建设说,护林员常年走着最难走的路,一辆崭新的摩托车常常用不到3年就报废了,胶鞋更是不知穿坏了多少双。
“冬春季节,气候干燥很容易着火。我们在做好日常巡护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林带防火、防盗工作,不断提高大家爱护林木的意识。”眼下,做好森林防火是工作重点,查建设压力不小,他指着树苗说:“这些都是重点保护对象,看到有人在林带里抽烟,我都会上前劝阻。有人会不理解,但是我都会耐心劝说,要防患于未然。”
近年来,三十四团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物力、人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以平均每年新植2000余亩地的速度在团场周边荒漠栽种沙枣、密胡杨、梭梭、红柳等树木,在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的绿色屏障。
从黄沙漫天到绿满荒漠,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团场处处焕然一新,环境改善了,生活富足了,职工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治沙、造林、护林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生态建设给团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给职工群众增收开辟了新途径,这些变化让我深知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一条长达近200公里的人造绿色走廊正在向沙漠不断挺进,看着眼前的绿洲,查建设觉得一切辛苦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守护好大漠深处的这片绿色是我的职责。作为一名兵团人,我会坚守我的使命,用余生来守护好自己的家园。”查建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