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曹阳:让更多棉花良种在兵团生根发芽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4-03-23 08:30:25 作者: 编辑:李永弟 责任编辑:杨波

曹阳:让更多棉花良种在兵团生根发芽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靖茹

曹阳(中)与研究人员讨论棉花新品种特性(资料图片)。申玲 摄

3月的北疆,依然春寒料峭,而在五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实验室里,春意已提早降临。试验台上,嫩绿的棉花幼苗均匀齐整、长势喜人。

“这些棉花幼苗是我们所正在培育的、适合在北疆高纬度地区种植的、具有多种抗性和增产的新品种。”该所所长曹阳与几名技术人员围在一起,细心查看温室中的棉花幼苗生长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棉国和消费国,然而,种质资源狭窄制约了我国棉花产业快速发展。1992年,20多岁的曹阳来到农五师(现五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前辈们工作的基础上,开始了棉花育种工作的艰难探索。打破优质棉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是他孜孜以求的梦想。

追寻种子的人,都会在北方的秋冬季,带上种子去海南播种、耕耘、收获,一待就是半年,即“南繁北育”。曹阳也不例外,每次参与南繁工作,他就要在10月左右前往海南育种,次年4月再带着种子回到新疆。以前交通不便,路途太远,曹阳过年也无法回家,一年中大多数的节日都不能跟亲人团聚。

曹阳还记得,2005年在海南育种时,妻子和6岁的女儿趁假期去探望他。当时,正值几百份南繁育种材料的花铃期,棉铃虫灾很重,若不及时保护,种子就难以安全收回。除化学防治外,还需要人工捉虫。看到曹阳不是背着药桶打药,就是下地捉虫,妻子也加入捉虫的行列。年幼的女儿由于害怕“毛毛虫”,远远地躲在棉田边上。整个假期就这样度过,妻子辛苦的背影和女儿无助的模样,深深地刺痛了曹阳的心。

育种人员在南繁基地的劳作,远比一般的农民种地更累更辛苦。2020年,又是一个南繁季,曹阳来到海南。为了节省时间,把项目经费用在刀刃上,他拒绝住在条件更好的宾馆,而是在试验基地收拾出一间存放物品的仓库作为临时住所。这个住所年久失修,门窗都有窟窿,封闭性很差。几块木板拼搭的床,几块泡沫板垒成的枕头,就是他全部的家当。

白天,他一朵花一朵花地去雄、授粉、标记、观察、记录。晚上,回到宿舍简单吃过晚饭,他就赶紧整理资料。湿热的气候、蚊子的骚扰对他来说已经司空见惯。一天晚上,他听到耳边有异响,并感到有东西从身上爬过,顺手一挥,有吱吱的叫声,他才知道是一只老鼠。这次老鼠的造访,让从小就怕老鼠的他心慌了很久。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32载光阴流转,曹阳以身为笔,以棉田为纸,写出了由一团团雪白的棉絮组成的最好的论文。2023年,喜讯传来,五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曹阳创新工作室被认定为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示范性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室,曹阳和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倍感振奋。

曹阳创新工作室倾注了他大量心血。自2019年成立以来,累计申请并获立项的科技攻关项目师级以上16项,执行国家、自治区、兵团等各级各类项目合计100多项。先后培育棉花品种5个,为五师双河市棉花种植提供了品种支持。

为帮助解决连队生产一线棉花在种植中的肥、水、病虫害等问题,曹阳天天“泡”在农田里,采样、观察、做实验,提出解决办法。

在五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办公室的墙上,写着一句话——“从一粒种子到另一粒种子的不懈追寻”。这句话最早出自曹阳之口,现在已经成为激励农科所每一位科研人员继续前行的铮铮誓言。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30余年的坚守,一粒又一粒的良种播撒在大地上。对于科技工作者而言,最好的永远是下一个。作为农业“芯片”——种子的培育者,曹阳和他的团队将继续前行,让更多棉花良种在兵团生根发芽、开出最美的花。

记者手记

30余年如一日,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用知识技术服务职工群众。曹阳的经历为我们生动阐释:知识分子只有把祖国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与自己的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在科研这条战线上,和曹阳一样的育种专家还有很多,他们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兵团的棉花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让科研成果造福职工群众。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