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兵团职工群众:我们这样学雷锋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4-03-28 10:46:02 作者: 编辑:李永弟 责任编辑:许灏

兵团职工群众:我们这样学雷锋

编者按

3月,春风和煦、万物复苏,在这个春意盎然的时节,兵团职工群众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他们甘于奉献、默默付出、助人为乐,用行动续写着一本本厚重的“雷锋日记”。

雷锋从未走远,雷锋就在身边。

郑志义:一辈子以雷锋为榜样

3月12日中午,郑志义(前右)护送孩子们放学。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张琳琳 摄

我叫郑志义,今年83岁,1960年7月参军,1964年10月入党。

新中国成立前,我家穷得揭不开锅,如果不是共产党,我哪有机会上学、参军、入党,哪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所以,从入党的那一天开始,我就下定决心要像雷锋同志那样,做一辈子好事,做一个有益于党、有益于社会的人。

在部队的时候,我学会了针线活,有的战友衣服破了,晚上我会帮他们缝好。第二天,他们看着缝补一新的衣服,总能高高兴兴去训练。有一次,有位战友生病了,想吃家乡的汤面条,我申请给他做了一碗,到现在我还记得他当时吃着面条热泪盈眶的样子。

1966年,我转业到了六师,负责食堂行政后勤服务工作。十多年间,我经常帮孕妇、老同志送面粉和冬菜;在实行布票的年代,同事结婚我会支援他们布票,我一个大老爷们,衣服缝缝补补凑合穿也不碍事。

那时候,老司务长年迈眼花,我就主动做食堂班、蔬菜班和托儿所的工作。同志们都说我一个人能干几个人的活儿。那时候年轻,有力气,最主要是不怕苦!

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但我们吃水不能忘了挖井人。

1998年我退休的时候,能拿到400多元退休金,如今,我的退休金已经有4000多元了。这些年,是党让我过上了这么幸福的日子。所以,我总想着为党做些事。

我现在住在五家渠市,家就在五家渠一小附近,看到每天上下学,孩子们都要过马路。路上车水马龙,虽然有交警维持秩序,但小孩子多,走路都蹦蹦跳跳,看着也危险。所以,这几年,只要我身体允许,上学、放学时我就会戴上学雷锋岗的红袖标,带上小红旗和口哨,守在路口,带着孩子们过马路。

时间长了,许多小朋友和家长都认识我了,前几天遇到一个年轻的妈妈,她在医院上班,接孩子来得晚了,看着我手上牵着她的女儿在马路边等她,她感激地连声道谢。

年纪大了,做这点力所能及的事,我自己也很开心,尤其是每次带着孩子们过马路,那一声声“谢谢爷爷!”让我很满足。

我和雷锋同志是同一个时代的人,都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从入党的那一天起,我就打定主意,这一辈子都要听党话、跟党走……(郑志义口述、兵团日报常驻记者张琳琳整理)

李俊华:爱心是一盏灯,照亮他人温暖自己

李俊华(右二)和志愿者一起前往十师北屯市一家养老院看望老人,和老人一起包饺子(资料图片)。任艳玲 摄

我叫李俊华,今年52岁,现任兵团石油有限公司十师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十师北屯市阳光志愿者协会会长。

我出生在山东的农村家庭,6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独自带着我们兄妹6人。那个年代,四邻八舍都不富裕,但他们总是在我们家困难的时候送来一条棉被、一筐玉米。乡亲们的恩情让我很受触动,我也想为大家做点什么。从那时起,我的心里就种下了一颗学雷锋做好事的种子。

我18岁那年来到了新疆,不断打拼奋斗,直到而立之年进入兵团石油有限公司,后来顺利入了党,一路走来,我始终没有忘记童年的理想和共产党员的身份,时常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

2016年4月,一名从四川来新疆务工人员的孩子从高空坠落,钢丝刺入了眼睛。孩子遭遇意外,高昂的医药费让他陷入绝望。当天,我便发动身边的朋友和志愿者,筹集了6万多元交给孩子的父亲,帮助孩子去医院治疗。几个月后,那位父亲发来孩子康复后的照片,看到孩子灿烂的笑容,我感到十分欣慰。

去年春节,我在走访中了解到北屯市彩虹路社区居民戴贵云因为一场意外,导致高位截瘫,妻子古爱华不离不弃地照顾其生活,孩子还在上学,一家人无固定经济来源。我和妻子商量以后,决定连续两年每年资助35000元帮助他们一家。

帮助照顾空巢老人、向红十字会捐款、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捐赠兼具健康监测和定位功能的防走失手环、为精神疾病患者捐赠生活用品、出资帮助重病家庭孩子上大学……这些年,我为困难群体捐款、捐物价值30多万元。

独木不成林,为了凝聚更多力量,2018年,我倡导成立了北屯市阳光志愿者协会并担任会长,致力于帮助困难人员。这支志愿者队伍从开始的16人发展到现在的50支分队、1100多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学雷锋的队伍,已累计向3600多名贫困家庭孩子提供帮扶资助,捐款220多万元。自协会成立以来,在十师北屯市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600余场次,参与志愿者近3万人次。

爱心是一盏灯,照亮他人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今后,我将继续和广大爱心人士一起,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李俊华口述、兵团日报常驻记者李正虎整理)

石慧:发一分“小小的光”

3月14日,石慧(右)在小区里向居民宣传消防安全知识。谢增杰 摄

我叫石慧,从小听着雷锋的故事长大。那时,我就立下志愿,我要像雷锋一样,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020年10月,我如愿成为十三师新星市大营房城管委民主路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穿上了心心念念的“红马甲”。

我的爷爷是支边青年,得知我要到社区工作后,他特别支持我,一再叮嘱,让我好好干、做好居民的“勤务兵”。

在社区工作,光有满腔热情可不够。刚开始,因为我刚来,在解答居民求助的一些问题时,常常一头雾水。

幸好碰见了好师傅——温宏伟。当时他是社区的副主任,常常带我进社区、入商铺,在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

渐渐,我懂了:对工作要细心,对居民要有耐心,解决问题要有恒心。

2021年3月,我将“细心、耐心、恒心”三个词写进了我的入党申请书,以此提醒自己。

我负责的小区是丁香名筑。每栋楼的单元门上都贴着我的电话号码。有啥事,居民都会给我打电话。帮上了年纪的居民跑腿、买水买电……事情虽烦琐,我却乐此不疲。

我特别喜欢听老年人讲故事,听他们讲以前打仗、开荒、种粮的事,在一次次倾听中,我长了见识。

我经常去“打扰”黄富盛爷爷,他今年70多岁了,一个人居住,有事我去帮忙,没事我去听故事。

听另一个大爷讲,有次他们在小广场上聊天,谈论我时,黄富盛爷爷把我夸成了一朵花:“这个小姑娘爱笑、心好。”

听得我心里暖融融的。

许万银今年69岁,每次社区组织活动,她都特别支持我。有时她会从家给我带苹果、牛奶,非要看着我吃到嘴里才肯笑着离开。

渐渐地,我和大家伙儿越来越熟。有时在路上、商场碰到,他们就会主动过来和我打招呼,聊聊家常。

一点一点的小幸福,渐渐,成了大幸福。从他们的肯定中,我收获着自己的“职业荣光”。

我觉得,我们和居民,像是一种“双向奔赴”。

我们为居民干的每一件事,他们都记在心里。

我一直觉得,社区工作是一项很伟大的工作。我要继续发一分“小小的光”,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石慧口述 谢增杰、崔贝贝整理)

牛棒棒:用镜头传递温暖

牛棒棒(右)在给职工群众看为她们拍摄的照片(资料图片)。赵裕芬 摄

2022年,临近毕业的我,被那句“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深深打动,于是我毅然来到了二师三十六团,成为一名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在这里,我了解到了几代兵团人的坚持与奉献。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聪慧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将曾经的戈壁荒滩变成了美丽的绿洲和良田。他们的汗水和泪水,他们的岁月与坚守,都深深地镌刻在了这片土地上。

受到他们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染,我决心像雷锋一样,为这里的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我发挥自己的特长,拿起相机,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将镜头对准这些可爱的职工群众,记录他们质朴的模样,把更多的温暖传递出去。

我经常来到田间地头、职工群众家中,与他们聊天,听他们讲述团场的发展历史。起初,很多人面对镜头时会有些羞涩,觉得“不好意思”。但当他们收到照片时,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通过这种方式,我很快和大家拉近了距离,他们开始称呼我为“小牛”。

后来,为了更好地践行雷锋精神,在我们团团委的全力支持下,我发起了“米兰照相馆”志愿服务项目,通过上门服务、定点拍摄、随走随拍等方式,向辖区居民提供摄影服务。

为扩大项目的覆盖面,团委将“米兰照相馆”志愿服务项目与慰问困难儿童、寻访老军垦等活动相结合,通过联动,汇聚起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强大合力,让更多人了解到三十六团米兰镇这座美丽的戈壁小镇。

段奶奶就是我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认识的。她的愿望是戴着金耳环拍张照片。于是,我用修图软件为她实现了这个愿望。段奶奶反复摩挲着照片,笑着对我说照得很好看,还想和姐妹们一起再拍一张。

我们还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米兰照相馆”志愿服务项目,以视频的形式记录服务过程,同时开创了点单式服务。有时,居民会私信我说“家里小孩要上学了,想拍个证件照。”“孩子回家了,想拍全家福。”……对于大家的需求,我们总是尽力满足。截至目前,“米兰照相馆”志愿服务项目相关视频的播放量已经超过8万次,服务人数也有210余人次。

听到大家真诚的感谢,我深感自豪。为大家做这些有意义的事情,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今年7月,我的两年志愿服务期就要满了,但我相信,“米兰照相馆”的温暖故事仍会延续下去。(牛棒棒口述、魏怀娟整理)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