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思家风
怀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编者的话
思旧怀人又清明。每逢清明,兵团职工群众总会想起故去的家人,想起他们的关爱和教诲,想起他们坚如磐石的信仰,想起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的无私精神……从“小家”到“大家”,从个人到国家,“家”是最重要的纽带。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岁月在滴答滴答的钟摆摇动中渐行渐远,家风在时光里熠熠生辉。生命无常,唯有铭记、传承,才是最好的感恩、怀念。
家风,是守护的延续:将清澈的爱留存天地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史进
从十三师红星二场场部出发,往西走两公里,有个地方被当地职工群众称作“十三连”,那里竖立着许多块墓碑,都朝着东南方向,每一块墓碑下都长眠着一位兵团军垦战士。
“十三连”其实是一片墓地。20世纪50年代,红星二场共有12个连队。当时,一名采购员去世,埋葬于此,老乡来寻,战士们怕他难过,便讲“调到十三连去了。”老乡回去写信,收件地址是“红星二场十三连”。从此,因为这个善意的谎言,“十三连”成了这片墓地的名字。
清明节前夕,“十三连”来了许多祭奠扫墓的人,郭凯欣便是其中之一,他的爷爷郭庭吉安葬于此。4月1日上午,郭凯欣和父亲带着家人前来悼念爷爷,擦拭着墓碑,郭凯欣陷入了回忆。
“为祖国屯垦戍边,爷爷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如今,爷爷去世了,父亲年纪大了,我将传承他们的光荣使命,努力让这片土地焕发生机活力。”郭凯欣说。
郭庭吉是个老兵,曾两次上朝鲜战场,是名副其实的“战斗英雄”,直至1957年回国。其间,他荣立三等功一次,获得荣誉奖章3枚。1960年秋天,郭庭吉只身一人来到红星二场,怀着报效祖国,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的信念,在荒滩戈壁上,开启了自己的“第二战场”。
那时,郭庭吉干过许多工作,井下挖过煤,矿区烧过石灰,什么难就干什么。1963年,郭庭吉被调往雅尔矿区当爆破班班长,主要任务是炸石头。那时雷管很少,为了节约国家资源,同时保障工程进度,郭庭吉经常带着大伙儿“砸得多,炸得少”。他们光着膀子抡起大铁锤,一边卖力砸石头,一边喊着口号“加油干啊,社会主义现代化啊!”当时的郭庭吉年轻,敢想、敢干、嗓门大,加之上过战场是个“老炮手”,所以矿上人都喊他“郭大炮”。在矿区工作期间,郭庭吉年年是标兵,回回拿奖状。
郭庭吉的汗水没有白流,在艰苦的岁月,在这个被称为“无风一片白,风起白满天”的茫茫戈壁滩上,他和其他军垦战士用双手创造了奇迹:红星二渠奔流不息、万亩良田一马平川……
今年1月,郭庭吉因病离世,葬于“十三连”,与去世的老兵们为伴,静静守护着他们开垦的土地。
“爷爷这辈子最自豪的事是他们老一代军垦人牢记党的嘱托,克服重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为脚下的热土奋斗了终生。”郭凯欣回忆说,爷爷在世时,常常向他们讲述他的经历,时时教育子孙后代要听党话,跟党走,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2020年,郭凯欣从部队退伍后,毅然回到家乡,郭庭吉得知后非常欣慰,鼓励他说:“年轻人不要怕辛苦,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这几句话,郭凯欣始终铭记在心。如今,郭凯欣已成为红星二场二连最年轻的“两委”成员之一。
“父亲遵照爷爷的教导和要求,一直在红星二场工作、生活。现在,我也接过他们的接力棒,用心守护脚下的土地,努力把团场建设得更好。”郭凯欣说。
红星二场第一代军垦人在边疆的生活,在“十三连”画上了句号,他们把奋斗了一生的地方选作人生的终点,只因为他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些老兵虽然已去世,但他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永远被人们传承。
家风,是信仰的传承:替母亲见证兵团巨变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4月2日,在一师十二团公墓,十团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武昱江带着孩子和两位姐姐一起给母亲赵桂荣扫墓。
赵桂荣是“塔河五姑娘”之一。1942年,赵桂荣出生在河南省西平县谭店乡周范大队黄湾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6年,兵团在河南招募男女青年,得知这一消息的赵桂荣背着家人多垫了几双鞋垫、多穿了一身棉袄,去报名。
“那一年,母亲才14岁,为了到兵团,母亲谎报了年龄,说自己19岁,但还是因年龄太小被工作人员拒绝了。母亲不想放弃,偷偷坐上了北上的列车,直到快进疆了才被发现。此时,工作人员无可奈何,只好收下了她。”武昱江向记者讲述道。
几经辗转,赵桂荣等人来到了农一师(现一师)胜利三场(现二团)。这里地处塔里木河南岸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之间的狭长地带,恶劣的环境远远超出了赵桂荣的想象。她所在的二连,竖了一块木板,上面写着“二连”两字。除此之外,只能看见茫茫戈壁,起伏的沙丘。
坚强的赵桂荣并没有被恶劣的自然环境吓倒,心里记得指导员的话:“新疆地大物博,要靠我们来建设了。”“别人来得了,我为啥来不了?”凭着一股子要强劲儿,她“既来之,则安之”。
1958年,兴修塔里木河南岸总干渠的大会战开始了。这是一项繁重艰苦的体力劳动,只有男同志才能参加挖渠工作。但在赵桂荣和20多个姐妹们看来,只要不怕苦不怕累,这活儿她们一样可以干。最后,在一行人的软磨硬泡下,指挥部同意让赵桂荣和姐妹们参加。几天高强度的劳动下来,20多人最终只留下赵桂荣等5位姑娘。
为了在打“擂台”时不输给突击队的小伙子,5位姑娘用床单垫筐底、剥树皮垫路,她们通宵干活,超额完成任务。
南干大渠如期保质保量竣工。她们受到了农一师团委和兵团团委的表彰,被授予“穆桂英小组”称号,1959年更名为“塔河五姑娘”;农一师《胜利报》、兵团《生产战线报》(现《兵团日报》)大篇幅报道了她们的事迹,她们还受到时任兵团司令员陶峙岳的接见,从此名扬兵团内外。
“父母常说,这辈子吃亏就吃在没文化。所以,只要我们愿意上学,无论上多少年学,父母都会不遗余力地供我们,母亲总是激励我们,‘只要你们愿意学、肯学,就是砸锅卖铁,我也供养你们’。”武昱江回忆说,小时候,他们几乎没有干过家务活。母亲告诉他们,放学回到家,只写作业,不要干其他的事。
赵桂荣一直是武煜江姐弟几人的骄傲和榜样,她用朴实的言语、行动影响着儿女们,他们时刻记着母亲的教导。在赵桂荣的影响下,武昱江姐弟4人都考上了大中专院校,毕业后都留在了一师,在各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成绩。
传承着誓把荒滩变绿洲、戈壁滩上建家园的信仰,经过一代代兵团人的艰苦奋斗,如今的一师阿拉尔市,人在景中,水在城中,城在园中,楼在绿中,成了塔里木河南岸一颗璀璨的明珠。
“母亲,您放心吧,我们会继承您的遗志,继续扎根在阿拉尔市,为阿拉尔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武昱江一边擦拭墓碑,一边说。
家风,是感恩的力量:如您所愿,孩子们都为团场发展贡献力量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史进
在十四师四十七团广场上,矗立着一座“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纪念碑上铭刻着曾经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解放和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的不朽功勋。在纪念碑的不远处,老兵精神展示馆犹如一位老者,向每一位参观者静静地讲述着沙海老兵屯垦戍边、扎根边疆的故事。作为老兵精神展示馆的讲解员,夏天已在这里工作了6年。
清明节前夕,十四师各单位党员干部职工来到纪念碑和老兵精神展示馆,在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聆听老兵故事,重温那段红色记忆。夏天深情地向他们讲述沙海老兵的故事,她的外公王有义是沙海老兵中的一员。作为沙海老兵的后代,在缅怀外公和他的战友们的同时,老兵们的生命和精神用另一种方式在她身上得到了延续。
“我的外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五师十五团的一名战士,曾经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军和田,承担了建设和田、保卫和田的重任。此后,他脱下戎装屯垦戍边,几十年从未离开。”夏天对记者说,如今,她遵照外公的嘱托留在了四十七团,“我是从小听着沙海老兵的故事长大的,作为老兵的后代,我有责任讲好他们的故事,让老兵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王震将军率领十万大军进入新疆。此后,国民党在和田的残余势力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密谋叛乱。针对这一情况,王震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火速从阿克苏赶到和田平叛,于是1800余名官兵经过10多天艰苦跋涉,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从阿克苏来到和田,创造了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奇迹。
“此后,外公和战友在夏尔德浪(现四十七团二连)设立了团部,开启了屯垦戍边、艰苦创业的奋斗史。”夏天告诉记者。团场垦荒时,外公加入了由少数民族职工组成的民族小队,承担指导员的工作,面对语言不通的现状,外公选择埋头苦干,带领少数民族群众一起垦荒。从起初群众的不了解、不信任到最终形成合力,王有义逐渐与少数民族群众打成一片,以踏实肯干的精神与以身作则的态度,为民族小队树立了榜样,大家称他为荒漠里的“垦荒牛”。
“外公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四十七团。在外公的要求下,我的母亲王宗敏留在团场学校任教,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三尺讲台。外公在世时常说,屯垦戍边是党交给他们的任务,他一生都没有离开团场,现在教育子孙后代也要扎根团场。”回忆起外公说的话,夏天仍记忆犹新。2018年,受外公和母亲的影响,夏天回到四十七团,成为老兵精神展示馆的一名讲解员。
王有义于2014年去世,他的照片和当年使用过的坎土曼静静陈列在展示馆中。“每天来展示馆上班,看见外公的照片,想到他当年教导母亲的话,我深受鼓舞。自加入讲解员队伍后,我更加理解了‘老兵精神’的内涵。”夏天告诉记者,过去外公常说,他赶上了好时代,能有如今的幸福生活一定要珍惜和感恩。
“现在想想,外公说得很对。作为沙海老兵的后代,我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立足本职岗位,努力把沙海老兵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将一颗颗红色革命种子播撒在人们心中,让老兵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夏天告诉记者。
家风,是不灭的灯盏:父母的足迹,指引人生的航程
杨铁军、栾帅将
又是一年清明到。
微风中,二师三十七团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田启海手捧一束鲜花,跪在一座坟茔前,以泪洗面。
这座坟茔,位于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田启海的父母长眠于此。辛劳不辍的他们把一生都献给了团场,献给了边疆。
“1965年,我的父亲从部队转业后,来到新疆。1971年,他成了农二师且末工程支队(现二师三十七团)建设者的一员。”田启海说,“支队的主要任务是在车尔臣河上架设桥梁、建造水电站,在荒漠中修筑315国道,在昆仑山开建煤矿、玉石矿,在且末县周边开荒造田,从事农业生产。”
田启海的童年是在地窝子里度过的。“记得我7岁时,支队条件艰苦,父亲每个月的工资只有27元。晚上,我家点的是煤油灯,一日三餐,吃的是窝窝头,喝的是菜汤。”田启海回忆说,“在艰苦的环境中,父母养育了我,教我如何做人。”
1977年,田启海在支队读小学。一次,他在学校捡到2元钱,当他准备把钱花掉时,母亲让他把钱交给老师,让失主认领。田启海按照母亲的教导将钱交给了老师,得知找到失主后,他特别开心。
还有一件事至今令田启海记忆犹新。
“一个周末,我趁四周无人,到九连的地里挖了几颗甜菜拿回家中。父亲狠狠地给了我一记耳光,怒斥道:‘这是公家的财产,你这是偷!不觉得可耻吗?’”田启海回忆说,父亲让他面壁承认过错,并把甜菜放回地里。
在父母的关爱和教诲中,田启海一天天长大,而他的双亲则已满头银霜,日渐衰老。
1982年,田启海的父亲光荣退休。2009年7月,他的母亲罹患癌症,身体极度虚弱。且末县人民医院的医生说,她需要立即转到医疗条件更好的医院接受治疗。
“支队距库尔勒700多公里,沿途有400多公里是茫茫的沙漠。当救护车行至半道时,母亲的气息微弱,已不能言语。她紧握着我的右手,眼中噙着泪水,嘴角微微颤动……10分钟后,她的手垂了下去,双眼紧闭。”田启海说。
“妈……妈……”田启海悲痛地哭喊,但母亲再也没有应答。
2019年,田启海的父亲因病辞世,与母亲合葬在一处。每年的清明节,田启海兄弟3人都要到墓地来祭奠二老,寄托哀思。
由于墓地被沙漠环绕,毗邻车尔臣河,50多年来,那里多次受到沙尘和洪水的袭扰。
“艰苦的岁月,让我顽强成长,不惧挫折;肆虐的风沙,使我意志坚强,百折不挠;父母的教诲,使我向上向善,胸怀坦荡。”田启海在日记中写道。
1992年,田启海参加了工作,在支队二连任治安员。之后,他担任棉花加工厂厂长,2018年任三十七团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他循着父母的足迹,除做好本职工作外,主动参加防风治沙、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为建设团场添砖加瓦。
“成长中点点滴滴的事情形成了我对家风的理解,艰苦朴素、善良豁达、自立自强的家风在我的思想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是我人生路上永不灭的一盏指路明灯,照耀着我前行的路,指引着我知难而进、不断向前。”田启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