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一针一线“绣”传承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4-04-09 09:08:21 作者: 编辑:郭辰雨 责任编辑:杨波

一针一线“绣”传承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丽德尔·塔帕衣

4月3日,在一师阿拉尔市文化(图书)馆,刘琴创作塔河民间刺绣作品。官跃志、曹琴 摄

刘琴创作的塔河民间刺绣作品(摄于4月3日)。官跃志、曹琴 摄

刘琴创作的塔河民间刺绣作品(摄于4月3日)。官跃志、曹琴 摄

4月3日,在一师阿拉尔市文化(图书)馆,刘琴(左)为学员讲解塔河民间刺绣知识。官跃志、曹琴 摄

刘琴创作的塔河民间刺绣作品(摄于4月3日)。官跃志、曹琴 摄

4月3日,在一师阿拉尔市文化(图书)馆,职工群众在学习塔河民间刺绣技艺,随着绣花针在左右手间传递、上下翻飞,绣布上一个个图案逐渐显露出来,勾勒出的图案仿佛活了起来。正在教学的老师名叫刘琴,她是一师八团职工、塔河民间刺绣的传承人。

一针一梦境,一线一世界。刘琴已经与刺绣相伴20余年,从“尖山刺绣故乡”来到兵团,成为塔河民间刺绣的传承人,再到全力传承和发展塔河民间刺绣,她付出了很多。

“我离不开刺绣”

“小时候,我常看到妈妈坐在桌前不停绣着花,出于好奇,就学着她的样子在布上‘缝缝补补’,被针扎是常有的事。那时候的自己就好像着迷了一样,作品绣不完就不睡觉,第二天早早便起床继续练绣功。”谈起刺绣,刘琴脸上洋溢着幸福。

在刘琴的记忆里,小时候家乡一切“美的东西”都离不开刺绣。刘琴出生在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尖山乡,这里是尖山刺绣的故乡。尖山刺绣针脚细腻,富有动感,色彩淡雅,表现力强,在充分发挥技艺优势的同时,把云南民族刺绣巧妙地融入中国四大名绣,是凸显云南民族文化的一个刺绣品类。尖山刺绣集多种名绣精华于一体,可以和著名的苏绣相媲美。

“有一次,我参加云南省举办的刺绣作品展览会,被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尖山刺绣作品深深吸引,一针一线仿佛具有生命力,生动地展现出花鸟虫鱼的形象,我也想绣制出这样的作品。”2010年,刘琴决定深入学习刺绣技艺。

刘琴先后赴楚雄、成都、苏州、长沙等地学习彝绣、苗绣、蜀绣、苏绣、湘绣技艺,并将尖山刺绣与其他地方特色的绣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通过不断探索学习,她的刺绣作品针脚细腻,针法细致灵活,表现力强,深受业界好评。

2019年,刘琴跟随丈夫来到一师阿拉尔市。她说:“来到阿拉尔市后,发现这里才是艺术创作的沃土,太适合用自己掌握的尖山刺绣技艺展现兵团了。”

始于兴趣,终于坚持,成于热爱。胡杨、沙漠、兵团故事……兵团的一切都在深深地吸引刘琴。

“我没有把刺绣丢掉,也离不开刺绣。”安顿好后,刘琴便开始着手将她看到的兵团通过刺绣技艺展现出来。

刘琴一边创作刺绣作品,一边深入挖掘兵团的历史和文化艺术内涵,同时学习与兵团相关的绘画、摄影知识,提升综合艺术修养。渐渐地,她的刺绣作品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手执绣针,目光专注,一针一线,犹如画家笔下的每一道彩虹,既富有力量又比较灵动……刘琴来到兵团后创作的第一幅刺绣作品《胡杨》,耗时3个月才完成,成了最令她引以为傲的刺绣作品。

刘琴多采用传统平针绣和乱针绣的技法,融合民间彝绣、苗绣等技艺,用真丝底料取粗细不等、数十至百余种色彩真丝丝线,以兵团相关的照片、画作、书法作品等作为蓝本,针脚细腻、动感突出、色彩淡雅、表现力强,颇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源于‘塔河’,致力于展现‘塔河’的一草一木,所以就叫‘塔河民间刺绣’。”通过研究和实践,刘琴赋予了这些带有兵团元素的刺绣作品新的生命力。

2020年,塔河民间刺绣入选兵团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很荣幸成为该项目的传承人,同时,我感到压力很大。如何使该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刘琴告诉记者。

2015年,刘琴在镇雄县首届尖山刺绣文化艺术节上被评为尖山刺绣四星级传承人;2016年,被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评为云南省刺绣工艺大师……刘琴说,这些都不及“塔河民间刺绣传承人”这一称号让她感到骄傲。

“传承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3年10月20日,“同根同源·非凡非遗”浙疆台阿非遗展在一师阿拉尔市举办,架起了阿拉尔市与台州市交往沟通的文化桥梁。

在塔河民间刺绣展位,刘琴向游客展示了乱针绣制胡杨枝叶的技艺,看似凌乱的针法如同水墨画一般,呈现出了渐变色的效果,使得胡杨枝叶栩栩如生。

“图案精美、绣艺精湛,栩栩如生……”前来参观的游客无不惊叹。

“这些图案真好看!”“老师,您可以教教我吗?”游客对刺绣作品感到好奇,跃跃欲试。

“自己动手,是深入了解塔河民间刺绣的最好方式,只有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它,才能更好传承和发展塔河民间刺绣。”刘琴一边说,一边细心地教游客握针的要领。

作为塔河民间刺绣的传承人,刘琴经常活跃在这样的非遗活动中,她不想放过任何可以宣传塔河民间刺绣的机会。对于刘琴来说,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传承塔河民间刺绣技艺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职工群众参加刺绣技能培训,妇联组织妇女学习刺绣技能……只要有机会,刘琴都会第一个报名,带着她的刺绣作品和工具包,奔波于一师各团场和连队之间,传授塔河民间刺绣技艺。

每当听到别人说一句:“原来这就是塔河民间刺绣绣品啊,真好看!”刘琴所有的辛苦都会烟消云散。

“一篇作品便是一处风景,一幅刺绣作品便是一方文化。当我们对这些文化内涵理解得深刻和全面,就懂得了它的珍贵,也能体会到它的价值,这是我不遗余力弘扬和传承塔河民间刺绣的原因。”刘琴说。

“想要发展下去就要返璞归真”

“刺绣作品是一种艺术作品,需要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刻苦的学习精神……”3月28日,在一师阿拉尔市文化(图书)馆,刘琴从基础开始教起,手把手地教前来学习塔河民间刺绣技艺的职工群众握针、穿线,耐心地告诉他们如何选择绣布和绣线。

刘琴的动作娴熟而轻柔,仿佛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学员目不转睛地看着,双手紧张地握着针线,小心翼翼地模仿着刘琴的动作。

刘琴告诉记者,刺绣作品不只是艺术品,想要发展下去就应该将它返璞归真,更多地运用到人们的生活中,让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中运用到塔河民间刺绣的技法,它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传承。

在每一次培训中,刘琴努力将塔河民间刺绣的技法运用到衣服、提包、耳环等日常用品的装饰中,她希望借助这种方式,让更多人去了解和关注塔河民间刺绣。

“这是一项有意思、有意义的技能,我还想继续学习。”每次培训,学员们都被塔河民间刺绣深深吸引。

为了能更好地发展塔河民间刺绣,一师阿拉尔市不断探索该项目传承发展的好方法、新途径。

“塔河民间刺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积极探索它的保护创新和融合发展途径,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进一步为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一师阿拉尔市文化(图书)馆党支部书记、馆长裴正璐说。

记者手记

在兵团,处处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众多像塔河民间刺绣一样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被人熟知,同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

文化的瑰宝,人民的非遗。在兵团,富有兵团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不在少数,它们是各族职工群众共同创造的成果。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近年来,兵团各师市通过多种方式开展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如建立非遗保护项目传习所,组建业余曲子剧团和眉户戏剧团,建设哈萨克毡绣布绣展销基地,对非遗保护项目进行数据采集、录入,出版发行《非遗汇编》《新疆曲子戏》《新疆迷糊戏》等非遗书籍,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得很多非遗项目焕发了新活力,吸引了更多人参加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也能更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目前,兵团已建成一师阿拉尔市非遗馆、六师红旗农场哈萨克毡绣布绣展销基地等,推进新疆秦腔非遗传承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建立非遗传承社会实践基地6个,推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进一步提高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和发展水平。兵团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让非遗在时光的长河里绽放新彩。

塔河民间刺绣

塔河民间刺绣是纯手工刺绣,也是精品民族民间刺绣。作品一般采用传统平针绣和乱针绣的技法,融合民间彝绣、苗绣等技艺,用真丝底料取粗细不等、数十至百余种色彩真丝丝线,历时数天甚至数年纯手工精心绣制而成。绣品以照片、画作、书法作品等作为蓝本,针脚细腻、动感突出、色彩淡雅、表现力强,颇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2020年,塔河民间刺绣入选兵团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师八团职工刘琴是塔河民间刺绣的传承人。(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丽德尔·塔帕衣 整理)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