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合作社里增收忙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4-04-11 10:52:05 作者: 编辑:郭辰雨 责任编辑:杨波

合作社里增收忙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合作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兵团各团场、连队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创新,充分发挥合作社这个载体与平台作用,找准了各方利益的结合点,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职工群众抢抓机遇,在合作社里大显身手,增收致富路越走越宽。

致富路上新“鸡”遇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史进

6e162a40-9f18-419e-a05d-c6cb1ef8d9cc.jpg.jpg

4月7日,在一师十三团七连阿拉尔市聚通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黑鸡养殖基地,蒋秀海查看黑鸡的生长情况。王诚 摄

4月7日,走进一师十三团七连阿拉尔市聚通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黑鸡养殖基地,只见一栋栋整洁、美观的鸡舍左右排列。圈舍里,一只只乌黑发亮的“金翠花”黑鸡成群结队地悠闲散步,合作社技术员蒋秀海一边吆喝,一边投喂饲料,鸡群随即蜂拥而至。

“我们合作社养的鸡品质好,很受欢迎。今年前3个月已销售黑鸡8000只,目前鸡舍共有15000只黑鸡没有达到出栏标准,再养一段时间就能上市销售了。”蒋秀海说。

近年来,十三团七连依托资源优势,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职工”发展模式,养殖畜禽。2022年7月,由连队党支部牵头领办,成立了阿拉尔市聚通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肉鸡养殖上做文章,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抓住“鸡”遇,带动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现在,我每个月工资有4000元,因为是新建的鸡场,后续还有三期需要建设,等步入正轨就可以领到分红。”蒋秀海说。“从目前鸡的存活率和价格等方面分析,养殖前景比较可观,连队将资源进行集中整合,产业才能做大做强。”

该合作社实施黑鸡养殖项目计划总投资1100万元,三期计划总建成标准圈舍12座,目前二期已建成6座现代化养殖圈舍,配有饲料搅拌、自动投喂、自动饮水、室内温控消杀等设备,实现了圈舍建设规范化、品种引进良种化、饲料喂养科学化、消毒免疫程序化、病死畜禽及粪污处理无害化的“五化”运营模式。

“合作社成立初期便确定了以规模养殖为主要发展方向,为确保鸡苗存活率,连队‘两委’成员积极与合作的新疆泰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接,专门邀请技术人员入住养殖场,一方面为鸡苗的成长提供技术服务,另一方面为养殖人员讲解养殖、防疫、消杀等技术知识,为后期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打下基础。”蒋秀海告诉记者,合作社已吸纳16名连队职工群众,2023年共销售黑鸡6万余只,净利润近200万元。

因为养殖的黑鸡品质好,不少周边地区的客商经常闻讯而来,并对合作社的养殖模式、鸡舍环境和黑鸡的肉质赞不绝口,表示愿意与合作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十三团七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徐天文说:“我们的鸡主要销往库尔勒、沙雅、阿克苏等地,销路不愁,鸡出栏以后打个电话、发下朋友圈,客商们就会来进货。”

阿拉尔市聚通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连队优化产业结构、拓宽职工多元增收渠道的重要抓手,连队党支部通过前期调研和多方考察学习,发挥“百企助百连”结对企业优势,引进鸡苗、设备及黑鸡标准化养殖技术,为职工群众增收提供保障。

“待项目建成后,合作社将采用密闭式饲养模式,从饲料调剂、喂养、饮水、粪便清理到鸡蛋收取等过程全部实现自动化作业,每年可养殖黑鸡24万只,向社会提供鸡肉84吨,通过自产自销、对外大量批发、种养结合三种经营模式年利润可观,能带动连队养殖户向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饲养模式转变。”徐天文表示,下一步,七连计划由“两委”成员带领职工群众跑市场,通过市场调研、产品推销,打造合作社自己的黑鸡品牌,吸引更多职工群众加入合作社,共同致富。

巧手“编”出幸福来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段若冰

4月8日,十师一八二团福海县巾帼七彩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在制作手工艺品。先旭博 摄

“本地制作的手工艺品,欢迎前来购买。”4月5日,在十师一八二团“逢5集市”上的一个摊位格外引人注目,发卡、串珠、手链、挂件……一个个五颜六色的饰品装点了火热的假日市场。

除了饰品展销外,还有手工老师现场教学,起线、穿针、打结……丝线在手中穿梭,一个又一个精致的挂件“诞生”,引得大人小孩驻足围观。

“所有的饰品都出自本团手工爱好者之手,还请大家多多支持。”说话的人,是一八二团福海县巾帼七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赵虹。2023年4月17日,时任一八二团光明社区党总支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的赵虹牵头成立了一八二团福海县巾帼七彩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职工群众手工编织的优势,带领广大手工爱好者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我是一个手工爱好者,早先在团场妇联组织开展的编织大赛中认识了很多热爱手工制作的姐妹们,那时候就想把大家组织起来,把这项爱好发展成事业,在为大家拓宽增收渠道的同时,展现我们团场、社区的良好形象。”赵虹说。

在赵虹等人的努力下,由15人组成的编织队伍、兴趣相投的社区居民欢聚一堂,由合作社提供材料,在一八二团光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特色编织活动,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大到十字绣,小到头饰串珠,涉及手链、项链、手机挂件、饰品、串珠等手工艺品,在巧手的编织下“亮相”,“走”出社区,“走”向市场。

“合作社成立以来,我们通过团场集市零售、线下店铺批发、文化活动展销等形式销售我们的手工艺品,经过试营业和市场考察,我们的产品深受顾客喜爱。去年,我们累计制作工艺品5000件,产品价值3万元,在师市举办国潮园游会和瓜子节期间,我们的手工艺品日销售额超过了1000元。”赵虹告诉记者,2023年试营业期间,合作社社员人均增收600元。

随着发展势头向好,合作社广泛吸纳更多手工爱好者、残疾人群体加入编织队伍中,队伍的壮大促进合作社不断朝规范化方向发展。如今,合作社积极探索“文化创意+现代销售”模式,进一步搭建网络销售平台,以手工编织为依托的“党建+”品牌不断激发社区活力,助力团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萝卜姐”当好“领头雁”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史进

3月31日,在六师五家渠市“萝卜姐生态馆”,顾水萍(左)向顾客推销五家渠嘉鑫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辉 摄

“我给粉丝们介绍一款饮品,它是由我们五家渠生产的胡萝卜鲜榨制成的萝卜汁,口感香甜,营养丰富,适合各年龄段人群……”连日来,在五家渠嘉鑫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线上直播间,合作社理事长顾水萍向网友们推销合作社的产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合作社的优质农产品搭上了互联网快车,从‘本地产、本地销’走向‘本地产、销全国’。”顾水萍自豪地说,“今年以来,我们通过研发新品拓宽电商渠道,以胡萝卜汁等饮品为主,已销往全国各地5万多件饮品,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顾水萍今年44岁。20多年前,她放弃了在城里工作的机会,回到六师一〇一团三连,成了一名职工。2008年,团场鼓励职工群众种植蔬菜,她第一个报了名,但由于经验不足,又不懂技术,第一年种蔬菜便遭遇了“滑铁卢”,投入的积蓄全部打了“水漂”。倔强的顾水萍并没有因此灰心,而是四处筹借资金,准备东山再起。

第二年,顾水萍开始种胡萝卜,每天泡在菜地里,跟着技术员边学习边摸索,收获的第一茬胡萝卜不仅质量好,而且市场行情也不错,一亩胡萝卜纯收入1000多元,这让她赚到了“第一桶金”。有了这一次的成功,大大增强了顾水萍发展蔬菜种植业的信心,她决定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2014年,顾水萍瞅准商机,和其他职工一起成立了五家渠嘉鑫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胡萝卜、小白菜等无公害蔬菜。2015年,她与社员们共同投资建设了蔬菜冷藏保鲜库,同时与知名食品公司合作,发展订单农业,走“产、供、销、储”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之路,集科研、推广、加工、储存、销售为一体,形成了以市场促进生产、生产推动销售、销售带动产业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发展经营模式,闯出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经营的良好市场。

2022年,敢闯敢拼的顾水萍带领社员建起了一条年产1000吨胡萝卜汁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生产线,注册了“土圆屯” 和“萝卜姐”商标。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如今,在顾水萍的带领下,合作社已成为一家兵团级示范合作社,现有社员163人,胡萝卜种植面积2500亩,拥有一座可存储2万吨蔬菜的冷库,合作社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社员年均收入达5万多元,带动400多人就业。

“跟着‘萝卜姐’顾水萍一起种胡萝卜让人放心,3年来,我每年盈利30万元以上,种胡萝卜能致富,咱也为乡村振兴助把力。”合作社社员张川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2023年6月,合作社投资500万元建设的“萝卜姐生态馆”在六师五家渠市开业,除了销售合作社生产的“萝卜姐”系列饮品之外,还附带销售唐庭霞露红葡萄酒、天山剑客新疆奇台拉条子等70多种六师特色农副产品。

“为满足市场需求,今年我们还推出了葡萄汁、西梅汁、沙棘原浆汁等系列产品。未来,我们有信心继续研发新产品,扩大种植规模,当好‘领头雁’,带领职工增收致富。”顾水萍告诉记者,团场为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让她在带领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农机达人”耕耘沃土显作为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史进

在铁门关市丰诚农机专业合作社,陈昆(右)和社员一起检修农机具(资料图片)。陈红 摄

4月8日,在二师三〇团万亩棉田里,播种机、拖拉机隆隆作响,一天的工夫,2000多亩土地就全部种上了棉花。“种地还得靠这些‘家伙’,省力、省事、干活儿还快。”看着几十台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在地里不停地忙活,该团的职工群众赞叹道。

用农业现代化的“金扁担”,“挑起”乡村振兴的新生活,这些强有力的春种“帮手”,都是三〇团“农机达人”陈昆创办的铁门关市丰诚农机专业合作社“派”来的。得此助力,在三〇团的田间地头,春耕春种机械化的热闹场景随处可见,为全年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54岁的陈昆是三〇团二连职工。在外打拼多年,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后,他回到三〇团,当起了一名新农人。

“我从小在团场长大,以前虽然在外打拼,但每年都回来帮父母种地。每次回来,团场日新月异的变化都让我感到惊讶,农业机械化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我觉得大有可为。”返乡创业,陈昆将目光停留在家乡的田野上。

2006年,陈昆和朋友筹资90万元,购买一台新纽荷兰大马力机车和配套的农具,成为团场第一个购买大马力机车的职工,因他服务好,每项作业质量都让承包户满意,当年就盈利19万元。此后,他陆续投入资金购买了7台大马力机车和2台采棉机,在满足本团职工群众需求的前提下,开辟地方场乡机耕作业市场,每年机耕收入都在60万元左右,他因此成了团场农机行业的“明星”人物。

尝到农机致富的甜头后,2017年7月,陈昆联合其他4名机务工人注册资金260万元,成立了铁门关市丰诚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为团场职工群众提供棉花种植全程机械化服务。2018年年初,农机作业市场竞争无序,个别农机户靠压低价格获取作业订单,却不注重农机作业质量。陈昆深知这种做法不会持续太久,他要求社员把坚持作业标准和提供优质服务作为经营根本。经过一年的实践,该合作社的“明星服务队”的品牌打响了。

2019年,找陈昆干活的人越来越多,而那些压价竞争的农机户反而没了市场,他们主动找陈昆合作。当年,陈昆就吸纳35名农机驾驶员入社,还有20名职工以8000亩土地的方式入社。从此,合作社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为做大农机合作社,陈昆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优惠政策,申请购置了棉花播种机、旋耕机、拖拉机、采棉机等多种农业机械,用于提供耕、种、植保、收“一条龙”服务。该合作社总资产已达2800多万元,入社社员53人,拥有各类农机机械近90台,采棉机12台,辐射三〇团作业面积5万亩,二十九团作业面积2万亩,带动100余人就业。

2021年至2022年,合作社连续两年年均纯收入超过1500万元,社员人均分红50多万元。

“接下来,我想把附近的种植大户都吸纳到合作社里,让他们以土地、机具、劳动力等多种形式入股,进一步做大合作社,带动更多的职工群众增收。”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大显身手,陈昆信心十足。

如今,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走好农业现代化之路上,陈昆创办的农机合作社勇做“主力军”,正以先进的装备、精准的服务,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农业增产、职工增收。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