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歌声回荡在绿色原野上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4-04-12 08:08:17 作者: 编辑:郭辰雨 责任编辑:杨波

歌声回荡在绿色原野上

崔凯、李惠

航拍四师六十四团小城镇风光(摄于2023年9月28日)。李惠、卢昱潼 摄

孙海波在四师可克达拉市《草原之夜》雕塑前为女儿讲述父辈屯垦戍边的故事(摄于4月10日)。李惠、崔凯 摄

四师六十四团文化广场上,职工群众唱起了《草原之夜》(摄于2023年10月2日)。李惠、卢昱潼 摄

等到千里雪消融

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

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

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

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草原之夜》,吟唱起来歌词优美、旋律动听。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的可克达拉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历史与时代的变迁,那里的军垦战士在向时代证明:他们在亘古荒原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歌声慰藉心灵,传递无限力量。歌声背后,是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岁月,记录着军垦战士艰苦创业的历程,印证着兵团精神在四师留下的足迹,歌曲不仅成为四师几代人的情感寄托,更成为四师人传承兵团精神的生动实践。

因为一首歌的诞生,因为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经过大半个世纪的风雨兼程,2015年4月12日,兵团第八座城市——四师可克达拉市正式挂牌成立。这座城市的名字来源于“东方小夜曲”的诞生地——可克达拉。

如今,春天来了,可克达拉已经改变了模样。

听着歌声开发戈壁荒原

天空湛蓝、燕语莺声。春日午后,89岁的四师六十四团退休职工李金利和老伴陈兴广打开音乐播放器,《草原之夜》悠扬的歌声回荡在房间。

无数次倾听,无数次怀念。《草原之夜》的旋律已经相伴这对夫妇走过大半个世纪。低声哼唱着《草原之夜》,李金利热泪盈眶,当年不远万里建设边疆的无数往事瞬息涌上心头。

虽已是耄耋之年,但李金利仍思路敏捷、说话利落。这位15岁参军、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中“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的老战士,1957年脱下军装,加入屯垦戍边的队伍,投身经济建设,架桥修路、开荒造田,一干就是一辈子,家里的四个孩子也都留在了六十四团,女儿、孙子、重孙,四代人接续在兵团的土地上发光发热。

“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住的是挖坑架棚的地窝子,睡的是扎排当垫的苇把子,吃的是每日定量的玉米面,喝的是积雪沉淀的涝坝水,在工地上吃饭,芨芨草棒子撇下去就是筷子。”

“挖渠道没有机器,全是人工挖,挖到一半时,人就在水里捞泥巴,一天下来浑身都是黑泥浆。”

“调粮的时候,六七十公斤的袋子,全靠人工扛。”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可克达拉农场(现四师六十四团)的场景,李金利永生难忘:“那时到处是芦苇湖、盐碱滩,为了响应党的号召,自力更生,大家没有怨言,没有私心,一门心思搞建设,第一年就吃上自己种的粮食。”

可克达拉,意为绿色的原野。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1958年,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纪录片导演张加毅,拍摄一部反映军垦战士屯垦戍边、艰苦创业的影片。

李金利清晰地记得,农场刚开完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确定了年度工作任务,其中有一项任务是调动1300余人开发沙丘走廊。会议一结束,建设者们豪情满怀、干劲冲天,军垦战士和各族儿女共同开荒拓土,建设场景激动人心。

正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张加毅和时任新疆军区文工团创作员的田歌,灵感迸发,由张加毅作词、田歌谱曲的《草原之夜》由此诞生,成为纪录片《绿色的原野》的插曲。

1959年,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活动中,《绿色的原野》作为献礼片在北京首映,片中插曲《草原之夜》受到周总理的称赞。1990年,《草原之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著名东方小夜曲”,成为世界文化瑰宝。

影片《绿色的原野》里有一幕场景:一位维吾尔族母亲一边给自己的孩子洗澡,一边哼着悠扬的歌曲,这位母亲名叫古丽巴哈,孩子名叫“可克达拉”。这些群众演员一直生活在六十四团。当年纪录片里的孩子可克达拉,现在已经65岁了。和可克达拉一样,《草原之夜》的歌声伴随着孩子们成长。

从绿色的原野里流淌出来的《草原之夜》婉转悠扬,蜚声中国。《绿色的原野》在全国各地播出后,吸引了无数有志青年,踊跃投身到屯垦戍边建设行列,为军垦大军注入了新鲜血液,插曲《草原之夜》更是传唱至今。

听着歌声建设美丽家园

《草原之夜》之所以诞生于可克达拉,既是情与景的巧合,更是时代的必然。

上世纪50年代末,可克达拉农场条件十分艰苦,大批支边青年、知识分子、复转军人在此扎根,建设边疆。

“这首歌唱出了人们的心声,也唱出了可克达拉的希望。”李金利的大女儿李敏说,“我是听着《草原之夜》这首歌长大的,只要听到这首歌,就感觉浑身充满无穷的力量。”

62岁的李敏是李金利四个孩子中的老大,《草原之夜》歌曲诞生的时候,她刚满3岁,在她的记忆里,大家最爱唱的就是这首歌,都发自内心要建设好家园。

“童年最快乐的时刻,就是听妈妈哼着《草原之夜》,踩着缝纫机给我们做新衣。”李敏回忆道,“印象中最好听的歌就是《草原之夜》,只要听到这首歌,心情就会特别好,我们的新衣都是循着《草原之夜》的‘音符’制成的。团场放电影、开展文化活动时,会在大喇叭放这首歌,作为前奏曲。”

“我们唱的歌还能画成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孩子们的乐趣之一便是拿着树枝,在沙包、盐碱地上画出《草原之夜》这首歌里的场景,孩子们涂涂画画,无比快乐。

歌声伴着李敏成长,李敏被父辈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在戈壁荒原上战天斗地的豪情深深感染。

高中毕业后,17岁的李敏选择在六十四团务农,并和同为军垦二代的小伙孙双林喜结连理,在团场扎下根来。多年来,李敏秉承着父辈吃苦耐劳的精神,兢兢业业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对于李敏来说,时代之音,就要被记录。进入21世纪,文化软实力在团场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团场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职工群众有了更多的归属感,懂团歌、爱团歌、唱团歌蔚然成风。大家通过唱团歌来弘扬爱党、爱国精神,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

2012年春天,李敏退休,也就是这一年,四师各团场在征集团歌,《草原之夜》被选定为六十四团团歌。对于六十四团来说,它是独一的、不可复制的,凝聚着几代兵团人的追求和理想,饱含着兵团人的奉献与激情。

2012年9月27日,“放歌兵团——兵团团场团歌大赛”开赛,这是兵团自1954年成立以来第一次举办团歌大赛。兵团14个师、260万儿女高唱团歌,近百首嘹亮的团歌响彻天山南北、边疆大地,《草原之夜》就是其中一首。

“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和水平逐步提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父辈们用血汗换来的。”李敏饱含深情地说,“父辈们坚守信念,奋斗了一生,我们当接续前行,建设家园义不容辞。”

听着歌声传承红色文化

受祖辈和父辈熏陶,李敏的儿子孙海波,这个出生于1985年的军垦三代,2008年,在湖南上完大学后,选择留在兵团,回到了家乡六十四团工作。

“继承父辈的事业,义不容辞。”水利专业毕业的孙海波,在六十四团水利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如今成为六十四团十七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

在孙海波所在的十七连,吟唱《草原之夜》已经成为连队职工群众的文化活动之一。

《草原之夜》伴随着一代代军垦战士成长,歌里的憧憬变成现实,当年没有“邮递员”为百姓传情的可克达拉,真的改变了模样。

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2010年5月,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决定在兵团新建13座城市。四师确立建市,城市以六十三团、六十四团、六十八团全部区域和六十六团、六十七团部分区域组成,主城区设在六十六团。

2015年4月12日,经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兵团管理的第八座城市——可克达拉市挂牌成立,与四师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成为一座兵地融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现代化新城。

2018年10月,随着四师师部机关整体搬迁,四师可克达拉市实现了建市的梦想。

城市的建立延续了《草原之夜》的美好愿景,以绿色、生态为主基调的军垦新城拔地而起。

如果把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演奏成一曲大气、雄浑的交响乐,那么,在这首交响乐里,“可克达拉”无疑是一个最强劲的音符。

建市9年来,按照“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建设理念,拔地而起的可克达拉市已焕发出勃勃生机,温和湿润的气候,宜人的自然风光,可克达拉市已成为这片“绿色原野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期间,可克达拉市建设和发展,孙海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这座年轻、阳光有活力的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深深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孙海波的两个女儿如今都在可克达拉市上学。她们听着《草原之夜》的旋律,幸福而自豪。

13岁的大女儿孙可昕在可克达拉市金山实验学校读书,勤奋好学,是一名共青团员,爱运动的她,还是学校的跑步小达人。她最大的愿望是好好学习,长大后像父辈那样做一个爱国、爱家、敢于承担责任的人。

孙海波经常给两个女儿讲述父辈屯垦戍边的故事和兵团的辉煌历史,他希望女儿长大后能继续为建设边疆作贡献。

一首歌造就了一座美丽的城,穿越时空,成了最好的历史见证。

一位来过可克达拉的艺术家曾经感慨地说:“可克达拉的人天生都是歌手。”是的,这里的人都会唱《草原之夜》,并且乐此不疲地唱了一代又一代。

四代人一直在用心唱这首歌,这首歌已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情结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可克达拉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

2019年,《草原之夜》获得“歌声唱响中国”最美城市音乐名片发布暨表彰仪式“最美城市音乐名片优秀歌曲奖”。

如今,在四师可克达拉市,以“草原之夜”命名的节庆活动、颁奖大赛、合唱团、民间文化小分队、文旅建设项目等比比皆是,这不仅是根植于群众内心对歌曲的认可,更是扎根在每个兵团人心中的文化自信和乡土情感。

在和煦的春风里,走进“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诞生地——四师可克达拉市,随处都能听到动听的音乐,旋律悠扬,让人沉醉。在这里,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量身定制的精品民宿……处处体现创意、彰显魅力,吸引了八方游客。

此时,耳畔又响起李金利老人低声而又柔情的歌声:

等到千里雪消融

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

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

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

可克达拉真的改变了模样!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