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中华文脉 筑牢自信之基
张喜转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重大要求,“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其中之一,为我们在新起点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法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华文明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是中国人共同发源的“根”,又是中华民族共同塑造的“魂”。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结晶,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关系,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科学总结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这种自信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信心和信念,极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为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坚强的历史根基和力量源泉。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饱经忧患而浴火重生,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有着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024年新年贺词又把中华文明称作“自信之基、力量之源”,都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敬和对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坚守。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依托。因此,中华文明为我们的自信注入了丰盈底气、筑牢了坚实根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深厚底蕴。
中华文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文脉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演进的脉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文脉发源于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沃土,凝结了无数先辈的思想理念和智慧结晶,彰显着中国人的不息探索和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气度、神韵,是历史留给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文脉绵延。中华文明五大特性中,排在首位的是连续性,它体现了大本大源,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如果没有中华文脉的一脉相承、代代相传,就不可能有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也不可能有长期统一稳定的大一统传统,更不可能有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势。
中华文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精神纽带,是坚守文化自信的人心根基和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得以认同、团结、图强、奋进的精神动力。只有树立坚持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脉的文化自觉,才能夯实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凝聚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筑牢历史根基。各类历史文化遗产是文脉的载体,如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传承在无数工匠大师身上的技艺等都保存着中华民族的记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智慧。我们必须切实保护好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担负起中华文脉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弘扬者和发展者的职责,在寻根问底、探源溯流上下功夫,在薪火相传、守正创新上多努力,既坚守本根,又与时俱进,实现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赓续中华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文运与国运相连,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中华文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赓续中华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要以“第二个结合”作为根本遵循。“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我们找到了“第二个结合”这个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两个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通过“第二个结合”的又一次思想解放,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赓续中华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必须守住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之正,坚定自信、保持定力、毫不动摇,同时也要开放包容、与时俱进,在融通中外、贯通古今中实现文化更新、文脉赓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共同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