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听!这里是五家渠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4-04-19 10:49:30 作者: 编辑:李永弟 责任编辑:许灏

听!这里是五家渠

张琳琳、蒲子璇、任斐斐

我的家乡在乌鲁木齐以北的小城镇

听说从前那里只有五户人家和一条渠

父辈们跟随王震将军四九年来到这里

屯垦戍边把青春血泪洒满这土地

我的父亲六四年复员后来到这里

他说小镇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

我的母亲为了爱情坐着那绿皮火车

五天六夜千里艰辛只为了那誓言

呜~~那岁月,像一条河……

微风轻拂,阳光正好,漫步在六师五家渠市,听着风筝乐队队长刘柱创作的民谣《五家渠》,聆听父辈们艰苦创业的故事,回想露天电影院的欢笑,回味车站旁的牛肉面,在微风不燥的季节里,骑着单车,去猛进水库看水鸟和夕阳。

五家渠市风景如画(摄于2023年9月23日)。蒲子璇 摄

关于这座城市的一切,似乎都藏在他的浅吟低唱里。刘柱说,《五家渠》是写给故乡的歌,是写给兵团人的歌,歌里有你、有我,还有他。

一座城是一首歌的精神摇篮,一首歌是一座城的声音名片。

因为一首歌,爱上一座城。

一段民谣里质朴的故事,唱进了许多五家渠人的心里,它不仅勾起五家渠人的集体回忆,更燃起许多人对五家渠这座军垦新城的向往和憧憬。

写给故乡的歌

如果说流行音乐如大海波涛,汹涌地掠夺听众的情感,那么民谣则是一条小溪,涓涓细流浸润人心。

刘柱(右三)和风筝乐队队员在青格达湖首届梭梭露营音乐节上演唱歌曲《五家渠》(摄于2023年6月26日)。 张琳琳 摄

3月20日,在一场音乐直播中,刘柱又一次抱着吉他唱起《五家渠》。热闹的直播间里,动人的旋律从他略带颗粒感的嗓音里流淌出来的时候,他竟然泪流满面。

那些关于五家渠的故事,在他淳朴低调的吉他伴奏里,缓缓流淌,一一回望。

有网友留言:“这是属于五家渠的歌,每一句歌词都无比熟悉,那就是我们童年的故事。”也有网友说:“温暖的声音和旋律,娓娓道来我们儿时的记忆,一座小城在民谣中弹唱,记忆的共鸣在心中回响。”

一首歌,一座城。或许,我们会因为一首歌,爱上一座城;或许,因为一首歌,从此他乡成故乡。

刘柱没有想到,在这个快速更迭的时代,七年之后,这首《五家渠》还有这么多人记得,还有这么多人喜欢。

有网友留言:“坐在五家渠的夜里,单曲循环这首独属于五家渠的歌,想起那些过往的岁月,热泪盈眶。”

看到这些,刘柱很感动,也很意外。

“作为一个音乐人,我希望我的音乐可以抚慰人心,更能传递温暖。”刘柱说,音乐的路上他有一个执念,就是写一首关于故乡的歌,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契机或者灵感。

2017年春节,他带着女儿回五家渠,女儿无意间问道:“爸爸,五家渠在哪?”

他很自然地哼唱了一句:“我的家乡在乌鲁木齐以北的小城镇……”旋律从耳旁掠过的时候,他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

“回家的路上,许多歌词和着旋律脱口而出,这首歌好像在我的脑海里存在了许多年,只需要一些岁月的沉淀,将它重新整理出来。”刘柱说。

在这首民谣的创作中,刘柱以朴实的叙事口吻,将兵团人屯垦戍边的历史,五家渠的经历过往,一代人儿时的记忆,轻轻柔柔地吟唱出来。

在编曲上,他特意加入小号的元素。他说,军号,是兵团人记忆深处的乐器,它浑厚嘹亮却又悠长的音节,像戈壁滩上突然流出的河水,波光粼粼,潺潺不绝,注入时间的空间和血管的渠道里。号声响起,会让人想起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刘柱心里,这首歌像什么呢?

“像印记。”刘柱不假思索地说,他把兵团人的经历、故事、坐标串联起来,用音乐的方式,唱响一座城市。无论这些印记清晰、鲜明,抑或模糊、褪色,都是一座城市的文脉、心跳,是最为温柔动人的表情,关乎着一群人的情感传承。

露天电影院的璀璨星空,旱冰场舞会上的爱情故事,冯家海子嬉戏的水鸟游鱼,还有车站旁的牛肉面馆……民谣唱出来的都是故事,这些属于五家渠人的独家记忆,唱出了许多人的青春,也勾起许多人对五家渠这座城市的憧憬。

唱给兵团人的歌

一段熟悉清新的旋律,一些生动诚挚的话语,歌词里是五家渠的故事,画面中有五家渠的风景。

市民在青格达湖旅游风景区游玩(摄于2023年9月3日)。张琳琳 摄

“我的父亲六四年复员后来到这里,他说小镇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我的母亲为了爱情坐着那绿皮火车,五天六夜千里艰辛只为了那誓言……”刘柱说,这几句歌词,是最打动他的地方,这是父母的故事,每次唱起都会湿了眼眶。

“70后”的刘柱是一名军垦二代。从小听着父母讲兵团人屯垦戍边的历史,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如电影胶片,在他的脑海里一遍一遍地回放。

“这首歌是唱给我们兵团人的歌,我们六师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老部队,70年前,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仗剑扶犁、屯垦戍边,我们的父辈把青春和热血,奉献在这片土地上。”刘柱说,无论走到哪里,兵团精神都是他血液里最纯正的底色。

提起歌词里的故事,刘柱有些动情地说:“那是我父母一辈子的故事。”

1964年,刘柱的父亲刘爱林复员,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兵团,被分到五家渠原工程处。他和战友住地窝子,啃窝窝头,在戈壁荒漠钻井,在寒冬腊月修路建房。塞外的风吹裂了他的脸庞,吹硬了他的肩膀。

第二年,刘爱林给江苏老家的恋人谢素兰打电话,说:“这里很苦,条件很差,你想好了,来吗?”

“我来!”电话那头谢素兰坚定地回答。

为了那句誓言,谢素兰第二天就坐上了西行的绿皮火车,五天六夜进疆后又坐上汽车,几经辗转,跨越3000多公里来到五家渠。

见惯了江南满目葱茏、花枝摇曳、汩汩清泉,边塞一望无垠的沙漠、寸草不生的戈壁、漫天飞舞的沙尘,将谢素兰拉回现实。有一个瞬间,谢素兰甚至有些后悔没有听父母的话……

但为了爱情,谢素兰留了下来。

那一年,他们结婚了。在戈壁滩上的一个地窝子里,他们贴上红纸剪出的“囍”字,在战友的祝福声中,完成了这场极致简单的婚礼。而那,却成了父母最浪漫的记忆。

“我们兵团人的爱情朴素平淡,没有甜言蜜语,没有海誓山盟,却经得住大漠风沙的侵袭,经得住艰难困苦的考验。”刘爱林说。

婚后,刘爱林和谢素兰孕育了5个儿女,一路相伴走过几十年,孩子们长大了,去外地发展,但老人却舍不得离开五家渠。

曾经五户人家一条渠的小村庄,如今已经是绿树碧水、鸟语花香。

春日的午后,阳光从窗外洒进来,刘爱林会打开随身听,听着儿子哼唱他们的故事,很温暖。

“兵团人的故事,值得我用一生来歌唱。”刘柱说。

属于你我的歌

在《五家渠》中,唱到北边天然湖畔的冯家海子,唱到八一影剧院前的旱冰场,唱到岁月的尽头,唱到记忆的深处。

刘柱说,小时候,每到周末,他就会去车站旁的牛肉面馆吃上一碗五毛钱的牛肉面,然后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背着吉他去猛进水库看夕阳和候鸟,那些纯粹的时光永远值得怀念。

在他的记忆里,猛进水库宽阔的湖面映着碧蓝纯净的天空,坝堤下的树林深邃幽静,密密匝匝的野草蓬勃茂盛;湖面上成群的水鸟,时而捕食,时而嬉戏,时而展翅飞翔。

今年春节回家,刘柱和朋友去水库堤坝上走了走,看着冰封的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光十色,游人穿过七彩长廊,欣赏晶莹剔透的冰雕灯展,这样热闹的画面,很熟悉也很陌生。

“现在的猛进水库成了旅游景区,看着和小时候不一样了,但比记忆中更美好。”刘柱说。

一路走来,是音乐给了刘柱无限的力量和乐趣。

从小,刘柱就对音乐很痴迷。他家兄弟姊妹五人,刘柱是老小,父母寄予他很高的期望,希望他读书,上大学。但8岁那年,电视里成方圆抱着吉他弹唱《童年》的样子,把一颗音乐的种子,深深扎入了他的心里,让他热血沸腾。

小小的他指着电视上的那把吉他,大声告诉父亲:“我要那个,就要那个!”

没想到,生日那天父亲竟然让哥哥去乌鲁木齐买了把吉他送给他。从此,他只要有空闲时间便抱起吉他,自学自弹起来。

1993年,20岁的刘柱在五家渠原皮革厂技校和同学焦旦组建了风筝乐队,音乐风格通过最初的城市民谣逐渐融入了Blues以及Funk的音乐元素,曾经在新疆范围内组织巡回演出。

“那时候,为了省钱买乐器,大家每天啃着馒头,却还是像发了疯的小傻瓜一样,每天不停地唱。”刘柱说,现在想来,那段岁月,不仅提升了他的音乐水平,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生的积淀。

3年后乐队解散,但刘柱从未停止追逐音乐的梦想。1997年,他参加成人高考,考入新疆艺术学院作曲专业。2012年,新疆艺术学院成立现代流行音乐专业,刘柱受聘吉他教师从事音乐教学。

“音乐的路,是越走越美的路,所以我并不喜欢别人说坚守,我们的的确确沉浸其中并乐此不疲。”刘柱说。2014年5月,刘柱重新组建风筝乐队。这些年,每次演出,他都会唱起《五家渠》。

拾韵乡愁,守望的不只是故乡风情的温暖,更是对故乡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家渠》是属于你我的歌。”刘柱说,这首歌唱出了兵团人最深的回忆,当猛进水库变身国家4A级景区,当乌鲁木齐以北的小城镇变身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主战场,乡愁萦耳的五家渠还会唱出新时代的故事。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