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苏”写真情 共奏“新”声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4-05-10 08:22:10 作者: 编辑:李永弟 责任编辑:杨波

“苏”写真情 共奏“新”声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彭思琦、孙永杰

四师七十八团鸟瞰(资料图片)。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四师可克达拉市利用镇江市援疆资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各团场面貌焕然一新。 李广啸 提供

漫漫援疆路,拳拳赤子心。2023年4月,江苏省镇江市第五批援疆干部人才、淮安市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带着市委市政府的殷殷嘱托和家乡亲人的不舍眷恋来到四师可克达拉市、七师胡杨河市。天山草原、边防一线,他们守边固边;招商一线、建设工地,他们挥斥方遒;三尺讲台、无影灯下,他们默默奉献……

这批“天山镇江人”“天山淮安人”快速融入当地,从解决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民生问题入手,既“雪中送炭”,实施了一批批职工群众翘首以盼的民心工程,又“输血造血”,积极参与队伍建设、产业提升等工作。

一年来,镇江市、淮安市产业援疆、民生援疆、智力援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四师可克达拉市、七师胡杨河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产业援疆 点燃经济发展强引擎

在七师胡杨河市职工文化体育中心项目建设现场,工人在忙碌作业(摄于4月8日)。该项目由淮安市援建,包括大剧院、文化图书馆、游泳馆、球类活动中心、中心交流平台5个功能区。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永杰 摄

近日,在国家级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产业园内,新疆沂利泓生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二期工程建设正酣,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坚守岗位抢进度。

“从开工建设,到后续发展保障,我们都得到了镇江市对口支援四师前方工作组全方位的关心和扶持,企业连续两年获得了镇江市产业援疆资金支持。”新疆沂利泓生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洪雷向记者介绍。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发展是对口支援工作的重中之重。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以来,镇江市、淮安市始终把产业援疆作为富民兴疆的重要抓手,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不断增强四师可克达拉市、七师胡杨河市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为引入产业“活水”,镇江市对口支援四师前方工作组将国家级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可克达拉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产业援疆“主战场”,把骨干力量、专项资金、招商资源和先进模式向园区集聚,不断修订完善产业合作和招商引资两个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邀请大全集团等知名企业代表进疆考察,组织小分队赴发达地区开展针对性招商、拜访全国知名企业,赴紫金山实验室、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服务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科研平台和前沿科技公司参观。目前,已开展4场专项推介会,对接项目近100个,牵头推动30余个、近36亿元项目签约落地。

淮安市对口支援七师前方工作组开展消费援疆推动产业援疆,在淮安市开设疆果七师优质产品展示门店,开展“疆果入淮”优质农产品推介活动,建立两地市场长效合作联动机制,农产品年销售额达1500万元,构建起特色产品运得出、卖得好的疆内外市场体系。此外,重点围绕七师胡杨河市特色产业,搭建产业合作平台,邀请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专家赴七师胡杨河市指导水产产业发展,利用七师一三〇团和一二四团的水产养殖基地养殖南美白对虾、银鲈等海鲜,推动七师胡杨河市开展“内陆海鲜”养殖。

“我们还推动淮安国联集团与七师天北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淮安市和胡杨河市建设农副产品展示馆,逐步形成集产、供、销一体化服务的综合平台,示范带动更多涉农企业和连队经营合作社,助力七师胡杨河市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职工群众稳步增收。”淮安市对口支援七师前方工作组党委书记、组长董国喜说。

民生援疆 增进职工群众新福祉

在四师总医院重症监护室内,镇江市援疆医疗专家带领当地医生为患者进行多学科联合会诊(摄于3月13日)。 陆彦汝 摄

4月24日,推开四师六十八团七连西堤民宿的大门,优雅舒适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负责人王宇杰正在厨房检查电源线路,为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做好准备。

2023年,大学毕业后的王宇杰回到六十八团,发现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连队“颜值”更靓了,公共基础设施更完善了,公共服务水平更高了……这都得益于镇江市援建六十八团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的实施。于是,和家人商量后,王宇杰将自家院子装修一新,打造了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民宿。

对口援疆,民生先行。行走在美丽的四师可克达拉市,援疆足迹随处可见,很多项目都与民生息息相关。近年来,镇江市对口支援四师前方工作组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对口援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实施基层团场安居全覆盖、人居环境整治等工程,市容市貌得到全面提升,产业积聚能力明显增强;持续擦亮教育品牌,实现“基层团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全覆盖,逐步完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全链条”教育体系,推动教育资源实现多维度、全方位提升;积极提升医疗水平,实现团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全覆盖和人均医疗卫生服务承载力全达标,为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目前,镇江市每年投入的2.18亿元援疆资金,8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和基层建设,一系列民心之举让四师可克达拉市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收获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镇江市对口支援四师前方工作组党委书记、组长徐申锋说。

5月8日,走进七师一二九团淮安小区,李子花、海棠花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吸引不少居民驻足拍照。“感谢淮安市的援建,让我们住在了花园一样的小区里。”一二九团淮安小区居民郭占兰一边赏花,一边说。

在七师胡杨河市,很多团场都有一个淮安小区、一条淮安道路、一所淮安学校,楼房是徽派建筑,小区里亭台水榭、碧水环绕,充满诗情画意。淮安市充分利用援疆资金,在七师胡杨河市建成了一批具有淮安印记的特色亮点项目。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淮安市始终聚焦七师胡杨河市高质量发展和职工群众所思所盼,坚持将七师胡杨河市所需和淮安所能相结合,突出民生优先、发展为要,坚持80%以上援疆资金向改善民生和基层建设倾斜,让职工群众直接受益、广泛受益、持久受益。

淮安市援助七师胡杨河市乡村振兴美丽连队建设、连队基层阵地改造提升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收获一众好评;兵团奎屯中医院住院楼提前建成并投入使用、依托七师医院医疗卫生提升项目建立了辐射三地四方的医共体急危重症急救服务体系,为职工群众提供了更优质的就医环境……一项项暖心工程、一件件惠民实事,承载着援疆深情,为职工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据了解,2023年,淮安市在对口援疆工作中实施保障和改善民生项目7个,涉及资金1.47亿元;基层项目6个,涉及资金1.3亿元。

智力援疆 培育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淮安市援疆教师汪伟国(右二)与胡杨河市第一中学学生分享读书心得(资料图片)。史诗 摄

“今天恢复得怎么样?”“还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在七师医院普外一科,经常能看到援疆医生袁晓明到病房,询问和检查患者身体情况。

袁晓明曾是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普外科医生,同时也是江苏省抗癌协会胃肠肿瘤MDT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务委员。2023年5月,袁晓明作为淮安市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中的一员,来到七师医院普外一科,在做好“悬壶济世”本职工作之外,还将自己的医疗技术和理念倾囊相授,为七师医院提升整体医疗水平贡献力量。

“输血”结合“造血”,“带去”不忘“留下”。淮安市对口支援七师前方工作组大力开展“组团式”援疆,2023年选派14名医疗专家(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占93%)采取“科室共建、业务共商、经验共享”等方式,对七师医院、兵团奎屯中医院进行“造血式”帮扶。淮安援疆史上首次在七师医院包科室支援,精准选派儿科、胸外科及中医3个团队专家组团援建七师医院和兵团奎屯中医院,近百名援疆医生培训医疗人才500多名,推广应用前沿医疗技术70余项、填补七师胡杨河市医疗服务空白40余个,快速提升了该师市医疗整体水平。

“医疗援疆,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重要的是在医疗技术和理念上的传授,留下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七师医院副院长、援疆医生胡国栋说。

除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教育领域组团式援疆也在不断深化拓展。在四师可克达拉市,镇江市援疆干部人才深入实施教卫提质三年行动,推动“名校长+优秀中层+骨干教师”组团式援疆模式提质扩面,34名援疆教师助力四师可克达拉市打造全链条教育高地。

据了解,可克达拉职业技术学院办学伊始即获得自治区、兵团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多项一等奖。可克达拉市镇江高级中学办学以来,三届毕业生均取得优异成绩。金山实验学校2023年中考成绩继续保持兵团前列。

人才是第一资源。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兵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镇江市对口支援四师前方工作组、淮安市对口支援七师前方工作组把引才育才作为智力援疆工作的重要内容,采取柔性引才、专题培训、岗位进修、挂职锻炼等方式为四师可克达拉市、七师胡杨河市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其中,镇江市对口支援四师前方工作组先后开办党政干部疆外培训班23个,培训干部人才1700余人次,疆内外教育交流300余人次。淮安市对口支援七师前方工作组推进柔性引才,引进电商专家优化新疆五五酒业有限公司的网络营销模式,帮助企业提升品牌影响力。

从长江之滨到天山脚下,经历漫漫援疆路,铭记款款援疆情。“天山镇江人”“天山淮安人”用汗水、青春和热血,肩负起对口援疆伟大使命,践行着对党忠诚的铮铮誓言。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