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
听听他们怎样说
编者按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兵团职工群众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但随着保有量的持续增长,电动自行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不少安全、管理方面的难题。
如何让职工群众使用电动自行车更加安全便利?如何破解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本期“有话大家说”让我们一起倾听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社区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有哪些好的方式方法。
居民:共同营造良好的出行环境
5月14日9时,家住四师可克达拉市花城佳苑1区的居民赵鑫,将自己的电动自行车从车棚中推出来,准备骑车去上班。
迎着清晨的阳光,赵鑫行驶在宽阔笔直的道路上。赵鑫家和单位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对他来说,骑电动自行车出行既方便又省钱。
“我现在已经从‘四轮’车主变成‘两轮’车主了,在家门口就能给电动自行车充电,而且充一次电能骑行近一周,大大节约了我的出行成本。”赵鑫高兴地说。赵鑫的电动车是去年4月初购置的,满电情况下可以行驶近100公里,能够充分满足他的出行需求。他说:“有时候需要出门买菜,或者去附近的公园散散步,就骑电动自行车去,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停车位,很方便。”
电动自行车给赵鑫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他增添了一些困扰。闲置了一个冬天,今年再度使用时,赵鑫能明显感觉到电动自行车的马力不是很足了,车速变慢的同时续航能力也大不如前。
不仅如此,随着市区骑电动自行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些人骑电动自行车不戴头盔,偶尔还有电动自行车逆向行驶的情况发生,每次遇到这些情况,赵鑫就十分紧张,时刻注意避让。
“骑电动自行车出行十分方便,但大家还是得增强交通安全意识,一起营造良好的出行环境。”赵鑫说。
社区:持续做好精细化管理
“为了自身和他人安全,禁止电动自行车进入楼道,不在楼梯间、过道或室内充电,禁止‘飞线’充电。”5月15日,六师五家渠市人民路街道北海东街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走进五家渠市贝鸟语城小区,向小区居民发放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常识资料,讲解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知识及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重点强调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违规充电、堵塞占用消防车通道等行为的严重危害,提升居民消防安全意识。
近日,随着气温逐渐提升,电动车出行成了很多五家渠市市民的选择。充电桩数量不足造成的电动车“飞线”充电现象逐渐成为基层治理的顽疾。
为破解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难和充电安全的问题,保障居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北海东街社区工作人员多次实地勘测和走访,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商,铺设电路,在小区现有便民车棚内“量身定制”独立充电桩。此外,还在充电桩附近设置了报警及消防专用装置,让居民安心使用。
“今年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清理入户电动自行车300余辆。我们会持续提升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维护好社区公共安全。”北海东街社区党总支书记任丹说。
相关部门:密集开展检查、建立长效机制
“这个插线板的电线露在外面,还悬空使用插排,实在太危险了,极易引发安全事故。”5月12日,在十二师五一农场一小区检查时,十二师应急管理局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一级执法员丁翔峰发现了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情况。
之后,执法人员不仅对户主进行宣传教育、现场拆除了私拉乱接的电线,还向户主普及规范停放电动自行车和安全充电注意事项。
连日来,十二师应急管理局联合公安局等部门开展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专项检查,聚焦高层小区、经营场所、背街小巷等重点场所,查处电动自行车违法违规充电、占据疏散通道或消防通道、进入载人电梯等违法违规行为。
与此同时,十二师加强住宅小区既有充电设施管理,规范配置灭火器材,定期对充电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同步推进新建住宅小区建设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场所和充电设施,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等完善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全面加强充电设施安全检测、维护管理和日常用电检查检测,及时发现、整改用电安全隐患,进一步规范集中充电场所设施管理,及时修理、清除损坏的充电设施。
据了解,为强化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十二师建立健全电动自行车停放及充电安全管理工作长效机制,聚焦高层建筑、“九小场所”等重点区域电动自行车使用情况,全面覆盖执法检查,督促整改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加强警示宣传,定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全面增强职工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和逃生自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