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斯雯、肖曦晨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新征程上,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抓实抓细,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物质基础、社会基础、文化基础,凝聚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穿到民族工作的各个领域,融入民族工作的全过程,把干部职工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要从“五个认同”出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基础,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要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着力推进七大主导产业,扩大有效投资和消费,在构建兵团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聚力攻坚。要加强政策指导推动,强化科技装备支撑,大力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继续巩固机械化水平高、亩均产量高和高效节水等优势,扩大兵团农业的优势领域。制造业要紧抓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树立“全产业链”理念,在延链补链强链上寻求突破。要加快物流、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要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对内对外开放,高标准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在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聚力攻坚。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要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优化并有效利用援疆资源,持续提升对口援疆综合效益。
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要充分发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在塑造共同理想信念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作用。要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方面,开展高等教育承载力提升工程,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在基础教育领域,通过扩优提质行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教育普及率和质量。职业教育方面,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要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基层干部、务工就业群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
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推动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区服务和管理现代化,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居民的归属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干部职工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坚持兵地一盘棋,全面推进兵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干部人才等方面的融合发展。注重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化节庆、展览等多种形式,让各族干部职工群众在共同参与中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和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在稳定和扩大就业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力抓好民生实事,提升各族干部职工群众的生活品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共建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