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草湖”到“芳草湖”
凉皮里的浓浓乡情
于三、庄冉
航拍芳草湖农场小城镇风光(摄于6月3日)。于三 摄
芳草湖凉皮口感劲道、色泽鲜亮、香辣可口(摄于5月17日)。于三 摄
在芳草湖农场举办的第三届文化艺术节美食节上,芳草湖凉皮让不少外地食客慕名而来(摄于5月17日)。 于三 摄
芳草湖农场职工李罗英制作的果蔬彩色凉皮爽滑劲道,受到顾客好评(摄于5月30日)。于三 摄
六师芳草湖农场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过去曾被称为“荒草湖”,人烟稀少,荒草丛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五湖四海的兵团人如红柳、梭梭般扎根这里。经过几代人的建设,昔日的戈壁滩,现在已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农场。
如今,到芳草湖农场走一走,你能真切感知美丽乡村是什么模样,也能深切体会美好生活到底有多幸福。从“荒草湖”到“芳草湖”,从戈壁滩到天蓝、地绿、水清、花香的美丽家园,奋斗的汗水浇灌出幸福的生活,也烹制出有着浓浓乡情的美食。
每天曙光未露时,辛勤的芳草湖农场人就早早起来,揉面、洗面、调面浆、蒸凉皮、洗切配菜……当清晨的曙光洒落大地,他们才得以休息片刻,坐等顾客。年复一年,他们用勤劳与智慧、执着与坚守,酿造出有着独特美味的“芳草湖凉皮子”。
2023年5月,新疆词曲创作歌手穆言在芳草湖农场品尝了凉皮后赞不绝口。今年5月,穆言同芳草湖农场合作,创作了歌曲《芳草湖凉皮子》,犹如夏天里的一把“火”,让芳草湖凉皮“烧”遍天山南北——
五湖四海的人们纷纷踏上向往的旅途,来寻找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留下的食谱……
笑容绽放温暖的阳光下,唱起歌儿跳起舞就忘了回家……
妈妈的味道湿了我的眼眶子……
家乡的味道湿了我的眼眶子……
分明是一首欢快愉悦的歌曲,缘何听着听着就湿了眼眶?
只因歌声背后饱含从“荒”到“芳”蝶变过程的酸甜苦辣。
一
炎热的夏季,芳草湖农场职工张德兰的凉皮店天天满座。70岁的张德兰麻利地切凉皮、装碗、浇汤汁,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特色凉皮端上桌。
上世纪80年代末,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的下岗潮涌到芳草湖农场。1989年,芳草湖农场汽车队解散,36岁的张德兰下岗,失去稳定工作和经济来源,一切需要从头开始。面临生计问题,她决定开一家凉皮店。
张德兰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那时的农场人对食物的要求简单:吃饱就行。凉皮制作简单,许多人都会做。张德兰也有一手制作凉皮的好手艺,然而开店做凉皮生意,要求更高,张德兰便前往呼图壁县学艺。
要做出洁白如玉、口感劲道的凉皮并非易事。首先洗面,将面团在装有水的容器中不断揉洗、沉淀,得到淀粉。其次调浆,在淀粉中倒入清水,将淀粉调至稀稠适中。然后涮凉皮,用勺子将调好的面浆倒入圆形的蒸盘,上下左右摇晃,让面浆均匀铺满盘底。最后蒸凉皮,将蒸盘放入滚沸的锅里蒸熟。没有几年的经验和功力,很难做出一份口感劲道的凉皮。
开店初期,张德兰做的凉皮不是太薄就是太厚,口感不是太软就是太硬,汤汁辅料也过于简单——油泼辣椒面,浇点蒜汁倒点醋。好学好强的张德兰在经营中不断摸索,调整制作适合农场人口味的配料,将汤汁创新改良为卤汤、葱花汤、芝麻汤三汤合一,再加入油泼大蒜和油泼辣子,麻辣鲜香的凉皮汤就调制好了,浇在口感劲道的凉皮上,形成自家独特的美味。
张德兰的凉皮好吃,还因为有个秘方。
芳草湖农场的韭菜经历寒冬的伏蛰更加辛辣,与凉皮搭配,口味更为丰富。青翠的韭菜、白色的凉皮和面筋,赋予凉皮一清二白的内涵。“就如经营者认真做凉皮,诚信做生意。”张德兰笑着说。
35年过去了,张德兰做的凉皮,味道始终如一,永远不变的是那份朴实真诚。
如今,张德兰的女儿刘惠传承了做凉皮的手艺,成了母亲的好帮手。张德兰则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帮助更多年轻人创业上。
今年3月,来自伊宁市的小伙杨涛找到张德兰学做凉皮。在张德兰耐心细致的指导下,杨涛终于制作出有着芳草湖味道的凉皮。5月1日,杨涛的凉皮店开张了,芳草湖农场的美味弥漫在伊犁河畔。
这几年,张德兰带出一批又一批小徒弟,帮助他们实现了创业梦想。
5月19日,芳草湖农场凉皮被评为“新疆名小吃”,听到这一消息,张德兰高兴得合不拢嘴。
二
今年60岁的韩英没想到,曾经只为养家糊口的营生,如今成了“网红”,慕名来店里的顾客络绎不绝。
1985年,韩国玉从安徽太和来到芳草湖农场建筑公司工作。1990年,妻子韩英怀着身孕,带着两个儿子也落户芳草湖农场。韩国玉工资不高,随着第三个孩子的出生,家里生活非常拮据。
为了生活,韩英常常将孩子放在邻居家,委托邻居帮忙照看,自己四处务工挣钱。即使如此,家里的生活依旧窘迫。
1993年,孩子开始上学。韩英无奈地对丈夫说:“以后娃娃们还要上大学!这日子咋过呀?”
这也是韩国玉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面对妻子,韩国玉说了三个字:“做凉皮。”
随即,韩国玉在自家院子里砌了一个火灶,买回来一口大锅、几个蒸盘和一袋面粉,韩英则到家附近的凉皮店学技术。回到家就开始做,但是做出的凉皮丈夫和孩子都说不好吃。韩英就继续向其他的师傅求教,直到丈夫和孩子都说好吃了,韩英这才开始出摊。
那时,做凉皮没有辅助工具,韩英每天晚上洗完面,胳膊又酸又痛。凌晨4时起床给丈夫和孩子做好早餐,就开始蒸凉皮、调料汁、切配菜。
为了赢得顾客青睐、多挣钱,韩英在凉皮的味道上“斤斤计较”:去调料店里挑选货真价实的调料;怕买的辣椒面掺假,就在本地收购辣椒,自己磨辣椒面。摆地摊虽然很辛苦,但每天能卖三四十份凉皮,收入近20元,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孩子们渐渐长大,也能给韩英搭把手。每天放学,孩子们帮母亲洗菜、砸煤、洗衣服。可这并没有减轻夫妻俩的负担,因为孩子大了,花钱的地方更多了。
随着回头客越来越多,韩英一个人忙不过来。1999年,韩国玉从建筑公司辞职,和妻子一起经营凉皮店。2000年,夫妻俩租了一间十几平方米的门面房,开业以来,吃凉皮的顾客排着长队,广受好评。
2007年,韩英的大儿子韩光锋考入新疆农业大学。接着,次子韩光远考入吉林大学,三子韩光亮考入东北大学。
孩子知道母亲累,上大学期间,每逢寒暑假,总是匆匆赶回家,吃一碗母亲做的凉皮,就开始在店里忙前忙后。
熟人都说韩英卖凉皮培养出三个大学生,她说:“要不是国家政策好,咱哪有能力培养出三个大学生?”
经营凉皮店是小本生意,同时要支付孩子们的学费、生活费,夫妻俩都要交养老金,确实很难。韩光远、韩光亮上大学后,申请了助学贷款,顺利完成学业,后来考上研究生,现分别在国内知名企业工作。韩光锋选择留在兵团,在五家渠市工作。
2017年,韩英租了一间宽敞的店面,添置了制作凉皮的机器,随着生意越来越好,夫妻俩终于帮孩子还清了助学贷款。
回首过去,韩英笑着说:“娃娃们出息了,咱知足了。”
三
棉花是芳草湖农场的主要经济作物。在人工采收棉花的年代,棉花地里演绎了一个甜蜜的爱情故事。
2006年8月,芳草湖农场二连棉田里,沉甸甸的棉桃静待开放。王义和在家门口与来自甘肃酒泉的姑娘李罗英相遇。
1978年,王义和出生在二连一个职工家庭。高中毕业后,王义和在家务农,学会了驾驶农用拖拉机。2003年,王义和承包了一个砖厂,经营两年后,没赚上钱反倒背了几千元的债务。
2006年,王义和不再折腾,专心务农,闲时驾驶农机挣点钱。王义和要身高有身高、要长相有长相,就要奔三十了,却因为穷娶不上媳妇。那时,农场像王义和这样的小伙着实不少。
李罗英来农场拾棉花,住在姑姑家里,和王义和家一墙之隔。自从两人相遇,就互生好感。
棉花开了。王义和每天骑着摩托车带着李罗英,一起拾棉花,帮着李罗英背棉花包。炎热的棉花地里,王义和隔三岔五把一碗酸爽清凉的凉皮送到李罗英面前,听着心爱的姑娘不停地说好吃,王义和的心里如蜜一样甜。
渐渐地,李罗英对王义和产生了依赖,两人的感情也不断升温。
秋收结束后,李罗英和王义和确定了恋爱关系。2007年3月,两人举办了热热闹闹的婚礼。
婚后,李罗英和王义和在连队承包了80亩地种棉花。即使已有身孕,李罗英也坚持在地里扣苗、定苗、除草、打顶。
人勤地不懒。秋天,棉桃压弯枝头。当夫妻俩沉浸在丰收喜悦中时,一场冰雹狠狠地砸在了地里。棉花大幅减产,辛苦半年仅挣了3200元。
女儿出生后不久,李罗英趁冬闲走进农场的超市、饭馆务工补贴家用。春天到了,她又回到连队,在地里辛苦劳作。那年,棉花丰收了,挣了两万多元,家里的日子也好了起来。
2010年,夫妻俩贷款20万元买了一台大马力拖拉机,王义和成了连队的农机手。那年,种植棉花加上机车和李罗英务工收入,当年就还清了贷款。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在往后的日子里,王义和经营农机,李罗英管理土地,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2017年,农场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种地机械化程度高了,地里几乎不需要人工干活了,闲不住的李罗英产生了创业的念头。
2020年1月,李罗英在农场开起了火锅店,由于经常熬夜,日渐消瘦。2023年年底,王义和对妻子说:“你爱吃凉皮,干脆咱开个凉皮店。”
李罗英学习了3个月,学会了制作果蔬彩色凉皮。今年4月,李罗英的凉皮店开张了。
一碗色泽鲜亮,香辣可口的芳草湖凉皮,受到当地人的青睐,也让不少外地食客慕名而来。五颜六色的凉皮不仅让食客大饱口福,也象征着农场人幸福多彩的生活。
目前,芳草湖农场凉皮店共有33家,从业人员近百人。近年来,芳草湖农场积极利用宣传平台,展示本土美食的魅力,吸引天山南北游客“流量”和消费“增量”,推动芳草湖农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切幸福的生活要靠勤劳和时间来实现,就像芳草湖的凉皮儿经过多少年的沉淀……”
歌声响起,美丽的农场在诉说,说给你我听,说给未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