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兵团:携手共绘“同心圆”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4-06-20 09:11:45 作者: 编辑:李永弟 责任编辑:许灏

携手共绘“同心圆”

编者按

兵地融合发展是兵团发挥特殊作用、履行职责使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兵地双方握指成拳、凝聚合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搭建发展桥梁,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开创了兵地融合发展新局面。特别推出4个兵地融合的动人故事,以飨读者。

“我们相处得就像一家人一样”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史进、通讯员陈健生

5月28日,一师二团十七连与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启浪乡博斯坦村开展“连村共建情意浓 融合共进促发展”联谊活动。图为活动现场。陈健生 摄

“李书记,你咋又过来了!”一见到李长功,博斯坦村党支部书记依明江·艾尼就快步迎了上去,“你放心,我们一定按照合作社专家的要求,把鱼养好,争取走出一条特色富民之路。”

6月6日,一师二团十七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李长功来到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启浪乡博斯坦村,查看鱼苗成长情况。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连村共建产业富民成果,全面落实连村共建帮扶行动落地见效,今年初,十七连党支部在多方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博斯坦村实际情况,确定实施特色养殖帮扶项目,鼓励和引导村民树立致富信心。

十七连帮助博斯坦村选择天然大水塘,由阿拉尔市旺达源鱼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家对地点、水质等进行考量,确保安全有效。同时,十七连投资2万元,组织有养殖经验的职工群众选购鱼苗,对投放、养殖、管理等技术予以指导。4月初,十七连与博斯坦村举行鱼苗投放仪式,投放了3500多尾草鱼苗。

“连队技术人员帮助我们抓好水塘管理、食物投喂、鱼病防治等养鱼技术培训工作,培养养鱼能手,提高自然水域养鱼成活率,并积极开拓市场,帮助拓宽销售渠道,确保养得好、卖得出、有效益、促增收。接下来,我们将扩大水产养殖面积,加快发展步伐。”依明江·艾尼说。

十七连与博斯坦村是二团与启浪乡6个结对共建连村中的一个。多年来,二团与启浪乡围绕组织强村共建、产业富民共创、科技兴村共兴、教育惠民共享四大工程,初步形成兵地经济融合发展、文化交融共建、维稳责任共担、民族团结共创的良好局面。

博斯坦村与二团相邻,盐碱地多,村民以畜牧养殖为主,种植的棉花产量低,挫伤了大家的植棉积极性。

2023年,十七连在博斯坦村建设高产棉花示范田202亩,采用“干播湿出”“一膜三带”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助力博斯坦村农业生产。博斯坦村村民多次到二团交流地膜、滴灌带、播种机的使用方法,学习犁地、整地、播种等技术。十七连更是不遗余力,派出技术人员,以座谈会、现场会、交流会等形式,向村民传授播种技术、告知注意事项。

“以前,我们种植的棉花亩产只有200多公斤,现在,在十七连的帮助下,棉花亩产达到440多公斤,大家种植棉花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通过多年的交往互助,我们相处得就像一家人一样!”博斯坦村村民汗克孜·买买提说。

自结对共建以来,连村双方以科技共建为先导,大力发展棉花产业,现在博斯坦村棉花实现大面积增产。

“兵团医生‘亚克西’”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史进

5月20日,十三师红星医院红星二场分院副院长霍全华(右),为哈密市伊州区二堡镇头堡村村民艾力·赛依提进行治疗。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宝山 摄

“真是太感谢你了,经过你的精心治疗,我的血压又恢复到了正常范围,现在感觉轻松多了。”前不久,哈密市伊州区二堡镇头堡村村民艾力·赛依提,将一面印着“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锦旗送到了十三师红星医院红星二场分院(以下简称红星二场分院)副院长霍全华手中。

近年来,红星二场分院立足本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优化诊疗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全心全意呵护患者的生命健康。

“这里的医生服务态度很好,兵团医生‘亚克西’!”在红星二场分院就医的二堡镇老嘎克里克村村民牙森江·如孜说。

得益于场镇之间交通和经济的融合发展,二堡镇村民每年到红星二场分院就医的人数达到1000余人次。红星二场分院的问诊台前,每天都有前来问诊的地方群众。

今年76岁的托乎提汗·吐尔逊患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常年辗转多家医院治疗,经常是这种疾病病情刚好转,另一种疾病病情又加重了。今年1月初,她忽然出现严重胸闷、气喘、反复咳嗽等症状,被家人送往红星二场分院住院治疗。

针对托乎提汗·吐尔逊多病共患的特点,红星二场分院住院部主任曹俊武和其他医护人员对其进行全方位检查后,最终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面对高龄且病情复杂的患者,医院专门为其制定了诊疗方案。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托乎提汗·吐尔逊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胸闷气喘症状消失,身体状态越来越好,出院时她拉着曹俊武的手,一个劲地道谢。

老嘎克里克村65岁的村民早然木汗·阿比孜,因常年患有高血压病、冠心病,身体虚弱,入院时病情较重。为缓解早然木汗·阿比孜的焦虑心情,红星二场分院住院部的医生常姗密切观察她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经过近10天的有效治疗,早然木汗·阿比孜的病情得到缓解。

从此,早然木汗·阿比孜只要有个头疼脑热,就打电话向常姗咨询,每次常姗都会为她提供周到的服务。

为帮助二堡镇群众解决就医难的问题,红星二场分院与地方医院每年坚持开展医疗技术互学交流和送医下乡活动,还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村义诊,深受村民欢迎。

“这些年,医院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千方百计改善就医环境,积极引导医护人员成为民族团结的倡导者、践行者。”霍全华说,“未来,我院将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深化医疗改革,进一步强化与地方医疗机构的合作,努力开创医院民族团结工作新局面。”

刘存平:“员工的事,就是我的事”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史进、通讯员于三

6月5日,六师芳草湖农场新疆绿丰农业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存平(右),给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务工人员传授蔬菜生长期管理技术。于三 摄

6月4日,在六师芳草湖农场新疆绿丰农业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丰农业”)的蔬菜大棚里,负责人刘存平和来自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的员工吐尔洪·托克孙正在检测大棚温度和湿度。“要随时调节好大棚里的温度和湿度,及时通风,才能使菜苗正常生长。”吐尔洪·托克孙说。

2018年,刘存平承包了芳草湖农场二十九连的97座蔬菜大棚。2019年,他注册成立新疆绿丰农业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2019年7月,麦盖提县的部分群众来到芳草湖农场务工,吐尔洪·托克孙等26人被绿丰农业招聘为员工。该公司给员工提供食宿,每月按时发放4000多元的工资,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

当年冬天,务工人员满载而归时,吐尔洪·托克孙留了下来,他说:“我想跟着刘大哥学技术!”

为满足吐尔洪·托克孙学习技术的愿望,刘存平安排公司技术员李洪华手把手教他。一个冬天过去,吐尔洪·托克孙不但对大棚保温增温原理有了了解,还掌握了多种蔬菜嫁接技术和蔬菜生长期管理技术。第二年,吐尔洪·托克孙成为公司技术员,工资涨到了每月5000多元。

凭借良好的薪资待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绿丰农业每年都吸引不少麦盖提县的群众前来务工。2023年,该公司新建文化活动室,丰富了员工的业余生活。

“这是我结婚时候的喜字。”帕提古·玉苏因指着宿舍墙上贴着的喜字说,“我结婚的时候,刘大哥帮我布置婚房、安排婚宴,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2021年3月,帕提古·玉苏因从麦盖提县来到芳草湖农场务工。刘存平了解到帕提古·玉苏因只身一人,就安排吐尔洪·托克孙带着她一起干活。两个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相处,逐渐产生了感情。2022年6月,刘存平将公司的一间宿舍作为婚房,把房子布置得格外喜庆,帮助他们举办了婚礼。“员工的事,就是我的事。”刘存平说。

去年4月,吐尔洪·托克孙把自己的哥哥介绍到绿丰农业务工。不久,他哥哥将自己的妻子也接了过来,在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下,今年4月,他们购买了一台小轿车,幸福感倍增。

公司员工艾力·苏莱曼在芳草湖农场已经待了5年多时间,以前,他时常想念在家乡上学的妻儿,去年3月,艾力·苏莱曼将妻子和孩子接到了芳草湖农场。现在,他的孩子在农场小学上学,妻子阿米妮古丽·阿卜拉也有了工作,这都多亏了刘存平的帮助。

自2019年至今,已有260多名麦盖提县群众到绿丰农业务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目前,该公司正在为麦盖提县免费培育4000株辣椒苗和西红柿苗,预计7月末出棚。届时将连同技术一起送往麦盖提县,帮助更多人增收致富。

陈洪:“我要帮助更多人把日子过得更好”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史进、通讯员张桂萍

三师四十九团十八连职工陈洪(右)和喀什地区巴楚县恰尔巴格乡四村村民茹孜阿吉·图尔荪,在田间查看甘草长势(资料图片)。张桂萍 摄

在三师四十九团有一条兵地融合路。这条路一头接着四十九团十八连,另一头接着喀什地区巴楚县恰尔巴格乡四村五小队。从最初泥泞的土路到平坦的柏油路,十八连职工陈洪见证了这条兵地融合路发生的变化。

陈洪今年53岁,有着过硬的棉田管理技术和枣树栽培技术。这几年,他流转土地,种植甘草,农忙时需要雇人干活。周边村民在陈洪的带动下走出家门,一边在他的地里打工增收,一边跟着他学习技术。

茹孜阿吉·图尔荪是巴楚县恰尔巴格乡四村的村民,几年前,他家4口人仅靠着十几亩棉田为生。一次,茹孜阿吉·图尔荪在给陈洪家干活时,说出了自家的情况。陈洪伸出援手,帮助茹孜阿吉·图尔荪把其中的7亩棉田改种核桃树。

“刚开始,我也挺担心的,万一核桃树活不了怎么办,万一核桃树长不好怎么办……”6月7日,茹孜阿吉·图尔荪带着笔者走进枝繁叶茂的核桃园,翠绿的核桃叶下藏着一颗颗核桃。茹孜阿吉·图尔荪算了一笔账,7亩核桃树的收入超过了以往种棉花的收入,不仅工作强度低,核桃园里还能养家禽。茹孜阿吉·图尔荪说,在棉田改种核桃树的过程中,从苗木选择、栽种到浇水、施肥、疏果、剪枝……陈洪全程传授技术,为他吃下定心丸。

手把手传授技术,心贴心共同致富。在陈洪看来,一个人富了不算富,无论是村民还是连队职工群众,大家只有齐心协力,提高田间管理的科技含量,形成规模化种植,致富路才能越走越宽。

茹孜阿吉·图尔荪在和陈洪的交往中,除了学习田间管理技术外,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修通的是路,连接的是人心。随着道路的改变,村民和连队职工群众的交往交流更加密切,在十八连的广场上,每天晚上都有恰尔巴格乡四村的村民过来纳凉。“兵地融合路修好后,还装上了路灯,我们晚上出行方便多了。我周末经常带着孩子到十八连的广场上散步。”茹孜阿吉·图尔荪说。

陈洪不但是庄稼地里的能人,还会电焊和农机修理技术。他深知致富增收要多条腿走路,空闲时间总是将这些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有需要的人。“我要帮助更多人把日子过得更好。”陈洪坚定地说。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