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艺术绽放时代风采
——大型儿童杂技剧《孟母三迁》背后的故事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刘洁
大型儿童杂技剧《孟母三迁》剧照(资料图片)。 兵团杂技团 提供
4月20日,刘冬晴(中)和队友排练大型儿童杂技剧《孟母三迁》。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刘洁 摄
“你站的位置不对,往左边来一点。大家在表演的时候,注意面部表情……”日前,走进兵团杂技团1楼排练厅,该团创编室负责人谭木正在指导演员们排练大型儿童杂技剧《孟母三迁》,为赴基层团场演出作准备。
不久前,由兵团杂技团原创的大型儿童杂技剧《孟母三迁》,获得第二届新疆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该剧由兵团杂技团历时半年时间创作完成,于2023年5月23日首演,截至目前,已在全疆各地巡演30多场次。
这部剧的创作初衷是怎样的?排练中遇到了哪些挑战?有何亮点?近日,记者走进兵团杂技团,了解该剧创作背后的故事。
初衷与挑战
“孟母三迁”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兵团杂技团是如何想到将其以杂技剧形式呈现的?
平日里,兵团杂技团的老师在给小学员上文化课的时候,注重让他们学一些国学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等。“我们想以儿童的视角来编排一个杂技节目,最终选定了‘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兵团杂技团党委书记、团长谢文说。
故事选定了,如何让这个故事更具故事性、观赏性和艺术性?
“在创作的过程中,兵团杂技团创编室的工作人员和演员反复研究故事内容、历史脉络、人物角色、杂技技巧等。经过无数次沟通交流,最终一部剧情完整、内容丰富、看点十足的杂技剧成形了。这部剧初步定下来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激动不已,都期待着早日首演。”谢文说。
剧目初具雏形后,如何把杂技技巧和剧情无缝衔接在一起?
为解决这一问题,兵团杂技团创编室找了大量的素材,如动画片《孟母三迁》、话剧《孟母三迁》,包括大量题材类似的优秀剧目。兵团杂技团创编室一边研究相同时期出现的人物形象,一边深入挖掘剧本本身文化层面的精神内涵,在此基础上将杂技技巧融入其中。
“为了保障剧本的严谨性,在创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难题,比如历史脉络推进的过程等。为此,我们搜集了大量的历史素材并进行考证,一步步地完善打磨,使其各个方面经得起推敲。”谢文说。该剧是剧团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儿童杂技剧,他们第一次自己创作、第一次设计故事结构,从最初的文学剧本创作到最终舞台呈现,都是由创编室的人员创作完成的。
“我们的创作团队基本上都是从兵团杂技团演员中选拔出来的优秀骨干,他们不仅承担着日常舞台的演出工作,同时还要参加创作工作,这对大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谭木说。
在编排的过程中,兵团杂技团同样遇到了很大挑战。
兵团杂技团以往都是以杂技本体的技术技巧呈现作为主要表现形式,这次加入了戏剧化的表演,这就要求演员要更加突出人物角色的形象,在完成技术技巧的同时,还要去揣摩和精准定位人物形象,使表演更具戏剧化,更具故事脉络的主线感,而这无疑给演员带来了挑战与压力。
兵团杂技团小演员赛尔库提·排祖拉在剧中是小孟子的扮演者。赛尔库提·排祖拉说:“一开始,我对这部剧压根没有概念,更别说要进入角色,塑造剧中的人物形象了。”
为了帮助他尽快进入角色,兵团杂技团创编室的编导经常忙到深夜还在研究他的戏,帮助他理解剧中小孟子当时的处境,让他临摹相同题材人物的动作。最终,在编导一遍遍指导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下,赛尔库提·排祖拉终于“演活”了人物角色。
精品都是打磨出来的。《孟母三迁》从首演到今天,兵团杂技团已经演出该剧30多场次。每场演出后,兵团杂技团都会根据发现的问题再次细心打磨,只为向观众献上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人生如磨石,困难如砺金,经历风雨,方显华彩。正是一个个困难、挑战,促使兵团杂技团在攀登艺术高峰的道路上知难而进、奋勇向前。
亮点与意义
“惊险唯美的高空悬吊,高难度的双人支撑倒立,再到最后观众和演员一起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我深深被震撼了,为演员们点赞!”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历经无数次精心打磨完善后,大型儿童杂技剧《孟母三迁》好评如潮。
“整部剧的演出效果超出了我们所有人的想象,得到了现场观众、评委、专家的高度认可。”在第二届新疆文化艺术节上,提起该剧的演出效果,谢文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看了整部剧,观众不难发现这部剧亮点纷呈。
亮点一:好看。因为杂技本身的特点就是精彩刺激,画面美轮美奂,比较吸引眼球。
亮点二:好玩。在杂技剧中融入了很多现代年轻人比较喜欢的一些元素,比如说唱、网络语言、滑稽幽默的段子,让观众乐享杂技艺术带来的乐趣。
亮点三:感人。剧中,小孟子的成长故事让人共情。兵团杂技团没有简单地去阐述孟母带着孩子三迁的过程,而是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传承、发展的,小孟子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发生的一些变化,以及对他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一些帮助。
节目最后,兵团杂技团30多个不同民族的小演员共同背诵《三字经》《少年中国说》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基本内容,场面震撼、直抵人心。“当时,现场所有的观众都跟着去背,大家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我们身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这么一脉相传的。大家一齐背诵的场面非常震撼。”谢文说。
亮点四:形式新。儿童杂技剧这种形式在国内比较少,从儿童的视角用杂技的形式来演绎,赋予很多教育的内容,这也是这部剧吸引观众的原因之一。
亮点五:包容性强。有一句俗话叫“杂技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但这个“装”不是盲目地装,而是要有选择性地装。这部剧包含了杂技本体之外的戏曲、说唱、舞蹈、话剧等艺术形式,使得《孟母三迁》的表现形式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艺术化,这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
“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人们以五谷杂粮为主。但我们在剧中,比如在集市上,加了馄饨、饺子这样的唱词,因为面对的是孩子,是小朋友的视角,这有助于他们更直观地理解这个场景以及我们要表达的故事含义。”谭木说,“很多观众看完这部剧以后,都表达了对这部剧的喜爱之情,主要是这个故事讲得通俗易懂。‘孟母三迁’的故事,对大人有一种教育意义,对小孩来说,也是一种指引、一种激励。”
那么,推出这部剧,最大的意义是什么?谢文笑着对记者说:“最大的意义就是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家长孩子通过儿童杂技剧这种艺术形式,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每个人都有责任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成果与使命
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
近年来,兵团杂技团创作了不少精品佳作,共获得11个国际金奖,40多个国内重要奖项,硕果累累。如观众比较喜欢的《胡杨魂》《戍边卫士》《九儿》这些杂技节目,还有重要的杂技剧《楼兰寻梦》《唐古百戏》《孟母三迁》,其中《楼兰寻梦》获得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的优秀剧目奖,《九儿》获得自治区天山文艺奖。
为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兵团杂技团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积极履行先进文化示范区功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兵团杂技团组织演职人员每年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演出活动,每年要演出100多场次,重点到南疆的团场连队和自治区的乡镇,为基层的职工群众献上精品杂技节目,为促进兵地融合、为职工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作出了贡献。该团青年演员刘冬晴说:“我们经常下基层演出。有时刚在一个地方演出完,就要马不停蹄地奔向下一个演出地点。”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才能继承和发展中国杂技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兵团杂技团把创作优秀的精品剧目作为首要工作,每年都要规划、创作像《孟母三迁》这样的精品剧目,还积极参加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同自治区一些文艺院团进行文化交流。
“我们将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履行职责使命,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职工群众的优秀作品,让文艺佳作如千峰竞秀彰显时代气派,如绵延长河滋养职工群众心灵。”谈起未来的打算,谢文目光如炬,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