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故事“声”入人心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兵团成立70周年。今年以来,兵团红色旅游持续升温,不少游客走进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戈壁母亲红色教育基地、军垦第一连等革命历史场馆和红色旅游景点,追寻红色记忆、汲取奋进力量。
在每一个革命历史场馆和红色旅游景点,都会有一位或多位“红色讲解员”。她们向游客讲述革命之艰、真理之甘。那些红色故事与记忆,那些至死不渝的精神,从她们口中娓娓道来,让更多人坚定信仰、奉献赤诚。
张康丽:讲好戈壁母亲的故事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朱丹丹
在七师一二六团戈壁母亲美术馆,张康丽(左一)在给游客做讲解(资料图片)。张婷婷 摄
头发整洁、制服整齐,腰间别着一台扩音器——这是七师一二六团戈壁母亲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张康丽为参观者进行讲解时的状态。今年33岁的张康丽,从事红色讲解员工作已有9年。聆听她的讲述,就像翻开了厚重的历史书,红色故事的重现,让人情不自禁湿润了眼眶。
从小在兵团长大的张康丽,对兵团有一份独特的情怀。“我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让所有游客都能读懂戈壁母亲的故事。”张康丽说。
2015年刚参加工作时,张康丽认为从事红色旅游讲解工作没什么难度,但真正开始讲解之后才发现,这比她想象的难很多,不仅要熟练掌握解说内容,还要反复演练,在语音、语调、语速、站位等方面做到尽善尽美。后来,通过不断练习,她渐入佳境。
张康丽深知,想要讲好红色故事,就要尽力引起人们的共鸣。她不断提升自己的本领,从讲座、书籍中汲取知识,她主动向单位老同志请教,把一些生活情节融入解说词中,让展品“动”起来、人物“活”起来,增强讲解的感染力。
随着工作的深入,张康丽对兵团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意识到红色故事能否打动人、感染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解员的讲解水平。因此,针对不同的参观者,张康丽会提供各有特色的讲解服务,引导游客正确认识兵团历史,了解兵团文化。
“要推进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增强红色旅游感染力,讲解员的讲解内容更应结合时代发展。”张康丽说。
工作至今,张康丽已经为8万余名游客讲解了戈壁母亲的故事,并带起了一批业务水平过硬的讲解员队伍。她用心发掘每个讲解员的闪光点,为她们量身打造提高讲解水平的学习方案,进行文明礼仪、语言、形体等方面的辅导、培训,帮助她们以最佳状态讲述戈壁母亲的故事。
既然选择,那就热爱。张康丽说,一名合格的红色讲解员,应该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红色精神的播种机,也应该是红色教育的开拓者。在一二六团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她努力做理想信念的践行者,播撒红色种子,让革命薪火、红色基因接续传承,让戈壁母亲的故事得到了更广泛传播。
“我们讲的不是一个个简单的故事,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份深藏于兵团人心中的红色情怀。”张康丽说,讲解员相当于半个历史老师,既要尊重史实,也要讲出红色故事中蕴含的红色精神,她从每一位游客的感动中,看到了“红色旅游”的深远意义和无限潜力。
胡友才:用热爱传承历史与文化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朱丹丹
胡友才在电脑前写稿(资料图片)。刘哲 摄
“打竹板,响连环,各位朋友听我言,要知兵团创业初期有多难,欢迎来到‘军垦第一连’……”6月28日,在八师一五二团“军垦第一连”大门前,一位身穿黄色军装的老人手持小竹板,用自编自演的快板书向游客讲解,一路走,一路讲,听讲解的队伍也从最初的10人变成了30余人。
这位老人便是胡友才,原是“军垦第一连”的第三任连长,退休后,担任八师一五二团“军垦第一连”红色教育基地义务讲解员,并很快打响了“银发讲解员”的名号,20多年来他累计宣讲6000余场次,向百万余名中外游客讲述兵团故事、传承和弘扬兵团精神。
如今已是87岁的胡友才,满头银发,声音洪亮,容光焕发,每天都很忙碌,他奔波在去做义务讲解的路上,闲暇时则继续整理文字资料。是什么给了他力量,让他在义务讲解的路上一路前行?
“我17岁时随部队进疆,成为第一代兵团人,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和深深的爱。”胡友才说,2002年,一五二团将连队遗址重新修复,建成“军垦第一连”,招募讲解员时,已退休的他报了名,又回到了这里,成为一名义务讲解员。
“我觉得就应该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的事业,把我知道的这些东西传授给年轻人。我们兵团好,好在哪儿?要通过我的嘴讲给孩子听,讲给游客听,讲给更多人听!”胡友才说。
胡友才的家距离“军垦第一连”17公里,他几乎每天都去进行义务讲解,最多的一天足足讲了12场。从景区到学校,从社区到企业,胡友才讲述军垦故事的脚步从未停歇。
“我想发挥自己的余热和特长,我了解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我想讲好军垦故事,更好弘扬兵团精神,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的故事。”胡友才说。
回忆起以前屯垦戍边的时光,胡友才感慨不已:“那时候我们挖渠引水、开垦荒地都是人拉肩扛,硬是靠着双手,在将军山脚下建设起新的家园,那时候苦,但是大家争着干、比着干,生怕自己比别人干得少。”
70多年来,胡友才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是为了讲而讲,而是融合了很多他自己的情感和理解,所以游客能听到丰富的红色文化背后鲜活的故事,一个个垦荒故事、军垦人物仿佛穿越时光一般,走进了游客心里。
退休不褪色,夕阳更生辉。胡友才时刻保持着“工作状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退休不褪色”的情怀。胡友才表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会一直坚持义务讲解,继续传承兵团的历史与文化。
马娇: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朱丹丹
马娇在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为来参观的一师高级中学学生进行讲解(资料图片)。 高云飞 提供
对于一师阿拉尔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讲解员马娇来说,今年的“忙碌期”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每年7月是参观旺季,今年是兵团成立70周年,最近几个月几乎每天都有游客到我们纪念馆参观,我们平均每天都要接待1000人以上。”马娇说,“从事讲解员工作8年了,我总是忙并快乐着。”
6月28日,马娇早早准备好,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欢迎来到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我是您的讲解员马娇……”简单的开场白之后,马娇就带着游客开启了一场心灵的红色之旅。从三五九旅部队的组建开始,一个个红色故事展示着军垦战士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发建设边疆的风雨历程。
2016年,21岁的马娇从大学毕业后成为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的讲解员,8年来,她累计参与讲解2800余场,兵团那些恢宏的红色历史、军垦战士的感人事迹在她的不断学习中烙印在她的脑海,并转化为打动人心的语言,传达给一批又一批的游客。
在马娇看来,每一场讲解既是讲给别人,也是讲给自己,用她的话来说:“要先讲到自己心里,才能讲到参观者心里。”
在刚开始从事讲解这份工作时,为尽快适应工作节奏、提升自己的讲解能力,马娇坚持每天早起两个小时练习基本功,中午利用午休时间熟悉材料,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马娇入选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养项目讲解员名单。
在工作中,马娇不仅承担讲解工作,还需要配合文物部门整理文物、查找文物的相关信息。“我认为做一份工作就要尽心尽力,这是我一直以来秉持的观念,从事讲解员这份工作也让我收获了很多。”马娇说。
对于讲解员来说,在节假日加班工作是一种常态。对此马娇没有抱怨,她说:“这点辛苦和屯垦戍边的前辈们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来纪念馆工作,对我自己来说就像是一场‘赶考’,每当遇到困难或取得成绩,我都会把讲给别人的革命故事再给自己讲一遍,想想兵团精神,心里就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份责任,就觉得自己还有无穷的干劲和力量。”
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是很多讲解员共同的感受。“虽然看起来每天都在做一样的事,但能感受到自己在不断改变、升华。”马娇说,“我就像是一棵树,一棵曾经‘光杆的树’,是讲解中的点点滴滴,让我日益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