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希望的田野上
冯远
6月25日,五师八十四团三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王玉梅(左)为连队职工康文忠送去了“美丽庭院”铭牌。今年以来,该团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百连示范工程”,评选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美丽庭院”。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郭晓维 摄
在四师六十八团二连,工人在铺设绿化管网(摄于4月10日)。黄海涛 摄
二师三〇团园三连职工通过直播平台介绍连队的富硒农产品(摄于4月23日)。近年来,三〇团园三连依托资源和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富硒产业,促进职工增收。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魏承亿 摄
6月28日,八师一三六团六连“两委”成员在用棉花制作文创产品。今年以来,一三六团六连抓住实施乡村振兴“百连示范工程”契机,制作“情意棉棉”系列文创产品,不断提升产品知名度。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秀 通讯员 杨继忠 摄
鸟瞰六师共青团农场四连居民区(摄于6月28日)。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6月28日,游客在十师一八五团三连白沙湖景区拍照留念。今年以来,一八五团三连以实施乡村振兴“百连示范工程”为契机,充分利用兵团5A级景区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打造旅游精品连队。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段若冰 摄
放眼兵团沃野,夏收夏播有序推进,美丽连队建设如火如荼……生机无限的“三农”新图景正在绘就。
乡村振兴是历史命题,是时代课题,更是必答之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既要理顺“城”这一边,更要顾好“乡”这一头。
今年初,兵团印发《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乡村振兴“百连示范工程”行动方案》,提出分类创建157个示范连队,突出特色培育,着力机制创新,高质量创建乡村振兴样板连队,描绘出兵团乡村振兴新图景。
近年来,在抓好棉花种植的同时,六师芳草湖农场大力推进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版图拓展,有效提升了芳草湖农场的农业整体效益。“小河有水大河满”,兵团要强,连队要先富起来。推动产业振兴,关键要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如何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如何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如何真正建立产业,形成集群?关键要聚焦于“特”,坚持“一连一品”“一团一业”,找准自身禀赋,集中精力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同时做好“互联网+”“数字+”“生态+”等文章,让传统特色产业迸发新活力;落脚于“产”,推动产业真正形成集群,加快产业“接二连三”,让职工群众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里鲜花盛开,笔直的柏油路延伸向远方……这些画面如今已是兵团各个连队的日常图景。美丽连队的“美”首先体现在连容连貌上,实施乡村振兴“百连示范工程”要以满足职工群众生活、生产和生态要求为先,以建设整洁有序的人居环境为目标,持续加大连队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既打造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美丽连队,又突出连队各自特色、各自韵味,展现“不一样的美”。连队好不好,关键在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才是延续“美”的根本。不仅要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等“硬件”,更要注重职工群众的精神风貌、乡村文明风尚等“软件”的提升,把连队建设成为广大职工群众乐享现代生活的幸福家园。
职工群众的事大家商量着办,让职工群众“说事、议事、主事”。乡村振兴,不仅要回应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更要实现乡村共建共治共享。场地就是阵地,要坚持党建引领,以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把基层党支部作为连队治理的“主心骨”,持续优化网格化管理机制,进一步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结合数字化等手段,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引导职工群众向法治有序、德治有效、自治有力方向发展,真正实现高效的治理,让有力度有温度的基层治理为兵团乡村振兴“增色赋能”。
棉铃繁盛、瓜果飘香、职工忙碌,这是盛夏兵团的田园风光。行走在各垦区,如画的田野,如花的笑靥,共同装点着新时代城乡和谐的新图景,恰如诗人艾青在《年轻的城》中写的那样:一年三百六十天,看它三万六千遍,因为它永远在前进,时时刻刻改变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