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兵团日报多版联动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4-07-09 07:47:54 作者: 编辑:郭辰雨 责任编辑:许灏

“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 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

冯远

6月27日,“向人民汇报”——中国音协第三期全国中青年少数民族声乐骨干培训班送欢乐下基层走进石河子大学慰问演出举行。此前,百余名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少数民族中青年声乐骨干人才共聚八师石河子市,参加为期一周的培训活动。本场演出是此次培训活动的结业汇报演出。甘秀叶 摄

在五师双河市“红星耀双河”陈列馆,90岁的赵秀琴老人向五师中学学生,讲述自己当年修建红星渠的故事,鼓励学生们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立志为党成才、为国奉献(摄于5月18日)。董瑞歆 摄

在四师可克达拉市朱雀湖附近的夜市上,一位川剧演员在表演变脸(摄于5月10日)。今年以来,四师可克达拉市广泛开展各类文艺活动,丰富各族群众文化生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杨俊钦 摄

八师一三四团中心幼儿园组织孩子和家长开展“跳蚤市场”活动,培养孩子们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摄于5月31日)。雪峰、刘飞 摄

6月13日,一师十一团昆岗社区开展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图为社区居民一起吃抓饭。汪宇航、杨思红 摄

璀璨星斗,点亮无垠苍穹;多元一体,孕育中华民族。位于祖国西北的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家园。翻开历史画卷,从成立至今,兵团各垦区一直奔涌着浓浓的民族团结深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近年来,兵团各师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这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展示着军垦战士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发建设边疆的风雨历程。”在塔里木大学,思政课教师把红色场馆当思政“教室”、把革命故事当思政“教材”,让思政课变得“有感”。有感,就是有感触、有感想,特别是要有真情实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一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要求我们加强思想政治引领。面向社会大众,要加强情感教育,通过故事化、常识化的内容和方法,引导人们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青年学生,要兼顾知识教育和理论教育,注重提高其理性认识;在高等院校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加强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理论教育和政策宣讲,让兵地各族职工群众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共同体,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文化认同始终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讲好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的故事,汇聚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万千气象,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也将会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同在一片蓝天下,兵地团结互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已成为兵团人浇灌民族团结、兵地团结之花永远不变的信念。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既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牢固树立兵地一盘棋、兵地是一家的思想,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方面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良好条件,让各族群众唱歌跳舞在一起,生活居住在一起,工作奋斗在一起,就能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群众共同开拓的。此刻,在这片共同开拓、耕耘、奋斗的土地上,兵团各族职工群众正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精神面貌,书写着团结奋进的新篇章。

教育固基厚植思想根脉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孙永杰

7月1日,党员干部在二师铁门关市图书馆参加主题党日活动,增强“五个认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李嘉成 摄

7月5日,四师六十二团霍尔果斯边境派出所组织民警成立“助农小分队”,深入辖区田间地头,帮助群众修剪葡萄树枝叶。 王鹏飞 摄

7月2日,六师新湖农场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老师为学生讲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张静 摄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近日,七师一三一团屯富园社区举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读书交流分享会,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社区。

活动中,社区工作人员带领小朋友们一起阅读《少年中国说》等红色书籍,各族青少年现场积极诵读中华经典美文,讲述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民族英雄故事。活动的开展,使各族青少年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激励大家努力争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者、宣传者和实践者。

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兵团是党中央治国安邦、强化边疆治理的战略安排,是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的战略力量,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主线,在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并将其融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各族干部群众铸牢中国心、中华魂,为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抓好国民教育

夯实思想基础

6月28日,一场“善用思政小课堂,融入时代大课堂”地区德育研修活动在石河子第九中学开展。

兵团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石河子第九中学校长李莉从“把握一个核心,构筑思政教育主阵地”“抓好两个关键,用好思政教育主渠道”“围绕三个方面,完善思政教育分会场”三个方面,汇报了九中教育集团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充分利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力量,建立一体化育人发展机制的显著成效。

活动还通过《小英雄雨来》思政课情景短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引导广大青少年厚植爱党、爱国情怀,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将思政课从课堂拓展到校园、红色教育基地,坚持不懈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魂育人。”八师石河子市德育学会理事长门雅琪说。

近年来,兵团教育系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确保各族学生从小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

兵团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目前,兵团建成国家级思政课教师名师工作室1个,成立19个大中小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

在七师高级中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同样贯穿课程始终。七师高级中学把政治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将读本与思政课有机结合,在课堂中融入理论知识与热点问题,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解决困惑、加深感悟,从而实现从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深刻转变,培养一批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的优秀青年。

抓好干部教育

强化责任担当

在屯富园社区,七师胡杨河市基层统战(民族、宗教)干部专题培训班参训学员、青干班学员等200余人汇聚于此,开展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强音系列活动。

活动中,舞蹈队队员身着民族服装,为参训学员教授新疆舞麦西热甫,参训学员认真学习,现场充满欢声笑语。

“麦西热甫是我们比较喜欢的一种少数民族舞蹈,各族群众都喜欢跳。我们要完成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提升我们的工作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员葛立峰说。

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崭新篇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今年3月,兵团党委印发《兵团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兵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计划,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自治区党委和兵团党委关于民族宗教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等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兵师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内容,作为干部学习的必修课程。

同时,兵团围绕文化润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根据需要在年度培训计划中举办相关专题研讨班,将民族宗教工作纳入年度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题培训班。

根据计划,兵团党委党校(兵团行政学院)每年举办2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班,培训团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80名左右。

抓好社会教育

营造良好氛围

举办爱国主义教育专题讲座、民族团结知识问答活动、各族群众同台文艺汇演……自今年5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开展以来,兵团各级各部门纷纷行动,以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深入人心。

7月1日,七师天北经济技术开发区居民麦尔孜娅·赛三阿里告诉记者:“我是哈萨克族,但很喜欢汉族服饰。我穿着汉服表演节目,是想表达新疆是一个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的地方,我们生活在这里很幸福。”

近年来,兵团举办了各类活动,如民族文化艺术活动、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等,让各族群众在参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让各族群众在了解中华文化的同时,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兵团还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进团场(镇)、进连队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深入落实民族团结微行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目前,兵团14个师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7个。

媒体传播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渠道。兵团发挥新闻媒体主渠道作用,推动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发展优势,用好“团炬”“云上兵团”客户端等平台,制作推出接地气、易传播的融媒体产品,努力推动构建“报、刊、台、网、端、微、屏”全媒体传播体系,鼓励公众积极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工作,凝聚爱党、爱国的强大力量。

文化润心建设精神家园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靖茹

6月17日,音乐剧《活界碑》在一师阿拉尔市大剧院上演,图为演出现场。张大松 摄

6月8日,“河曲唐城—新疆图木舒克市唐王城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三师图木舒克市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启动。图为市民在参观。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常丫丫 摄

6月9日,在十师北屯市举办的“盛韵国潮·畅游北屯”端午国潮游园会上,市民、游客在观看舞狮表演。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正虎 摄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国风”“新中式”引领时尚潮流,“博物馆热”“非遗热”蔚然成风……新时代以来,兵团干部职工群众团结一心、感恩奋进,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大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加快推进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兵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和旅游产业得到融合发展,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同心共振,同声共鸣。各族职工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力共创美好明天。

保护历史遗产

赓续文化血脉

6月8日,“河曲唐城—新疆图木舒克市唐王城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三师图木舒克市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开展,集中展示了唐王城遗址发掘以来出土的231件有代表性的文物。文物中既有玉石、宝石、石人头像,也有陶器、钱币、瓷器等。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近年来,兵团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部署,推动各级各部门加强协作,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全力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继投入资金建设陈列馆、博物馆等重要文化设施。

这些陈列馆、博物馆不仅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而且在推动文明探源成果宣传普及推广、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每年7月前后,是“红星耀双河”陈列馆里参观人数最多的时候。

“红星耀双河”陈列馆矗立在五师双河市主干道军垦路旁一片浓郁的绿色之中,大气古朴的外观,如同一部史书,记录着五师双河市过往发展的壮丽篇章。

走进陈列馆内,有一道时间阶梯。每一级阶梯都代表着一段年代,让人清晰地看到了五师双河市的历史发展脉络。

“红星耀双河”陈列馆展厅总展示面积2960平方米,包括序厅、3个主展厅、1个临时展厅,共展出展品1000多件、图片760多幅。

陈列馆紧扣“红星耀双河”主题,按历史脉络组织展品,展示多年来的建设成果,突出重点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主展厅通过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和数字化、信息化、一体化的现代化技术,采用“融物于景”的场景化展示手法,全方位提升陈列馆展品的展示水平和效果,让观众追寻历史、品味军垦文化。

目睹着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张张感人的历史图片,倾听着震撼人心的故事,参观者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现在,在兵团大部分师市,都有这样一个地方,将历史珍藏,让每个兵团人可以时时回望来时的路。

打造精品力作

凝聚文化力量

6月17日至20日,兵团歌舞剧团原创音乐剧《活界碑》在一师阿拉尔市大剧院上演,4场演出场场爆满。

音乐剧《活界碑》以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最美奋斗者、“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为原型,讲述了以魏德友为代表的兵团人为国戍边的感人故事,讴歌了平凡人伟大的爱国情怀。

伴随着时而激越、时而舒缓的音乐,萨尔布拉克草原上的一幕幕感人故事,被演员用精湛娴熟的演技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将魏德友夫妇从青年、中年到老年,奉献一生坚守祖国边境安宁的真实经历呈现在观众眼前。

据了解,该剧共有125位演职人员参演,他们为能够参与这部具有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音乐剧而深感自豪。

“通过参演这部音乐剧,我对兵团历史和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对兵团的感情变得更加炙热,坚定了我继续坚守兵团的信念。”演员芦阳说。

观众无不被深深打动,纷纷表示观看《活界碑》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他们为魏德友夫妇的坚守和付出而感动,也为兵团人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而自豪。其中有不少职工群众带着孩子前来观看,希望借此机会让孩子了解兵团人的艰辛与付出,感受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

近年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增强“五个认同”为目标,兵团结合实际,加强现实题材、兵团题材等文艺创作力度,集中创作推出了一批以音乐剧《活界碑》为代表的正确反映历史、具有中华文化底蕴、融合现代文明、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今年5月,在以“七彩铸同心”为主题的第二届新疆文化艺术节上,兵团歌舞剧团现代话剧《为了大地的丰收》、兵团秦剧团秦腔新编历史剧《西域汉关》、兵团豫剧团豫剧《风雨行宫》、兵团杂技团大型杂技剧《孟母三迁》等4个剧目,均获得优秀剧目奖。

文化从来不仅是单纯的耳目之娱、感官享受。从“悦耳悦目”到“悦心悦情”,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多层次、高标准。日益丰富的文化产品、壮大繁荣的文化产业,见证着兵团文化建设迈向新高度,推动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再上新台阶。

发展红色旅游

彰显文化自信

今年“五一”假期,八师石河子市的汉服游园会系列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在辽疆生态公园,粉紫色的芝樱花开得正艳,国风舞乐节目精彩不断,来自各地的游客身着汉服穿梭花海之间,赏花拍照,国风味十足的游玩更显韵味。5月1日至5日,辽疆生态公园日均接待游客约3.25万人次,“汉服出游+赏芝樱花”为这座年轻的城增加了别样的格调。

现如今,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汉服等传统服饰已经逐渐融入职工群众的日常生活。

6月9日晚,在十师北屯市玉带河公园,“盛韵国潮·畅游北屯”2024年端午国潮游园会拉开帷幕。舞狮巡游、国风舞蹈,还不时有身着汉服的工作人员出现,与游客进行投壶、五子棋、蹴鞠等互动小游戏。“国潮狂欢夜”让游客耳目一新,将现场观众带入到热烈的节日气氛中。

如今,在节假日期间去追寻红色印记也成为不少职工群众的首选。“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伴随着年轻激昂的歌声,近日,七师高级中学师生来到七师一二六团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研学活动。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七师高级中学师生先后参观了红色记忆收藏馆、戈壁母亲文化创意园、戈壁母亲美术馆、戈壁综合文化中心和戈壁母亲旧居。

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翔实的文史资料,七师高级中学师生深入了解了历史长河中新疆屯垦戍边发展史,真切感受一代代兵团人在戈壁滩上开良田、建新城,将青春热血洒在亘古荒原,形成的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

在认真聆听、切身体验后,七师高级中学来参观的团员面对鲜艳的团旗,高举右拳,庄严宣誓,铮铮誓言高昂雄浑,每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和信念。大家用坚定的声音抒发着满腔热血,这一刻,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深深扎根在每位团员心中。

互嵌发展绘就幸福画卷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雪娇、实习记者纪晓贞

6月12日,在六师芳草湖农场学校,老师带领小演员们排练迷糊戏。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三师五十三团二连党支部书记(左)指导米曼·克里木种植反季节蔬菜。张伟伟帮助连队居民米曼·克里木的孩子找工作,还帮他在院子里建了一座大棚(摄于5月15日)。阿孜古力·艾沙 摄

5月19日,且末县奥依亚依拉克镇20余名牧民群众到二师三十八团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参观学习。贾宝凤 摄

夏日傍晚午后,漫步在兵团城市街头、团场小巷,“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宣传栏形式多样,“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各族职工群众亲如一家……处处展现出兵团各族职工群众的新生活、新图景。

互嵌融居

各族职工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在十二师西山农牧场“掌上甜品店”,香气扑鼻而来,店里各类甜点琳琅满目,店主马秀梅正忙着制作糕点。

“前几年我还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在社区帮助下,我有了自己的事业,日子越来越有盼头。”马秀梅说。

安康社区为了帮助失业妇女就近就业,每年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正是通过培训,马秀梅学会了糕点烘焙,社区还帮她申请了5万元的免息贷款,“掌上甜品店”顺利开业。如今马秀梅每月收入上万元。

安康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有各族群众5200余人。安康社区积极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困难和诉求。

社区居民阿斯汗·艾江的儿子比拉(化名)有听力障碍,社区积极与兵团残联对接,成功为比拉申请到助听器,社区还为他申请了免费的康复治疗,现在比拉已经能说很多日常用语。

逢年过节,阿斯汗·艾江都会精心做一桌美食,邀请社区工作人员和帮助过她的邻居到家里来聚餐。阿斯汗·艾江说:“有困难,大家帮,我们都是一家人。”

一句“一家人”,正是各民族兄弟姐妹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实写照。

“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我们要把社区打造成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社区环境。”安康社区党总支书记马丽说。

十二师持续完善政策导向,以空间互嵌带动文化、经济、社会、心理、兵地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全师建设互嵌式小区143个,互嵌式社区41个,互嵌式连队32个,互嵌式市场16个,民族团结主题社区10个,充分发挥兵团“大熔炉”作用。

无微不至的关心、细致周到的谋划、倾尽全力的相助……兵团是民族团结的沃土,各民族群众相邻而居,共居共事共学共乐场景处处可见,不同民族、不同习俗的职工群众相敬、相亲、相伴,像家人一样相互扶持、迈步向前。

近年来,兵团各级各部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兵团10万余名干部与13万户各族群众结对认亲,亲如一家、守望相助。兵团还将民族团结工作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互学互鉴

各族职工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互嵌式”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上,更是体现在经济、民生等各方面。

正值夏收,天山南北麦浪滚滚。塔里木河畔的小麦陆续进入收获期,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新疆塔里木河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塔河种业公司)技术人员来到种植户地里,为他们提供全程技术指导。

通过共建制种基地、共享种业成果、共促乡村振兴,塔河种业公司在推进公司发展的同时,增进民族团结。

伽师县克孜勒博依镇阿亚格乔拉克村村民吐洪·卡地尔2022年初与塔河种业公司签订了预约扩繁协议,通过扩繁“新冬55号”小麦品种,当年实现小麦平均亩产664公斤。2023年,他继续和该公司合作,当年实现小麦平均亩产734公斤。

“以前,我种的小麦亩产量只有300公斤,现在产量蹭蹭往上涨。兵团的技术人员,每年从种到收都到地里给我们教技术、作指导。”吐洪·卡地尔说。

在奔向幸福生活的路上,不让一个群众掉队。各族职工群众一起挥洒汗水,共同收获喜悦。

塔河种业公司实施“产业富民”共创工程,在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黄宫村,阿瓦提县多浪乡英买力村、夏喀勒村建设3个示范点。2023年,该公司通过科技服务团队技术帮扶,2个示范点棉花亩产达到480公斤,1个示范点亩产达到520公斤,为种植户累计增收12万元以上。

兵团始终把增进民族团结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实施少数民族就业创业、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群团共建等促进兵地融合的项目。

兵团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让各族职工群众在点滴相处、携手奋进中,共创更美好的生活。

民生兜底

提高各族职工群众幸福指数

窗台上的几盆三角梅开得正艳,清晨的阳光照射进来,把房间照得无比明亮。7月5日,家住石河子市9号小区努尔比耶·买买提从楼下的公园散步回来,忙着侍弄花草。

“搬了新房,不仅小区环境好,周边还有超市、农贸市场、公交站,生活很方便。”努尔比耶·买买提感慨地说。

几年前,努尔比耶·买买提一家人还居住在石河子市石河子镇努尔巴克村,那里街巷陈旧,设施老化,生活有诸多不便。

近年来,八师石河子市不断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结合老旧城区改造,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10年来,累计投入41.1亿元用于“城中村”改造,石河子镇努尔巴克村、沙依巴克村以及石河子市东城街道马家坪社区数千户群众喜迁新居,居民生活环境大幅改善。

不仅如此,八师石河子市还开展民族团结大院、民族团结楼栋、商超、集贸、家庭等创建活动。在少数民族群众较多的社区、连队开展“一帮一”“一带一”活动,倡导各族群众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共同维护民族团结。

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不仅是一组组直观的数据,更是职工群众一个个日常生活的幸福瞬间。近年来,兵团党委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各族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各族职工群众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朝着美好生活奋力奔跑。

兵团各级各部门聚焦职工群众急难愁盼民生问题,全面落实“十大民生工程”,努力实现各族群众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民生企盼;各师市实施特色产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水工程、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全面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和发展,重点培育了10个颇具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和地方风貌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

一项项民心工程、一件件惠民实事,让兵团各族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兵团,高质量发展脉搏强劲,各族职工群众正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团结的力量、更坚实的脚步,共绘幸福画卷。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