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
代利玲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经过历史沉淀而被整个民族所认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蕴含丰富的哲学观念、强烈的爱国情怀、良好的道德规范以及昂扬的奋斗精神,具有重要的思政教育价值。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疆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能够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学中的价值。具体来看,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具有密切的理论关联,二者融合将体现出独特的价值意蕴。
有助于提升课程中德育教育的质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标识和精深厚重的文化精髓,为当代中国文化打下了根基,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育人,这是办好思政课的特殊优势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独特的思想理念和价值体系,能够增强思政课的思想厚度。例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民惟邦本”理念的传承与超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延续了“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传统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了“天人合一、仁者爱人”的思想,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人生观念和道德资源,能够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温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能够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以身许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担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社会理念、“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的正义追求等等,能够引导学生传承追求平等、善于团结、敢于斗争等民族品质。“诚者,天之道也”的品德,“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志向,能够强化学生的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努力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与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中华儿女注入了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以身报国、兼收并蓄、崇尚和平的民族信念和精神品格。新时代,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冲击,以及信息技术带来的思想观念更新加速,经过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检验的“第二个结合”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底气,坚定大学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更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精髓,从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有助于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形成价值共识的基础,不仅体现出民族的文化与传统,而且还塑造出国家的形象与认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强调“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立足于当前的时代背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新疆高校思政课堂之中,加大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回应各族青年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困惑和热点问题,能够让教学内容被各族青年大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帮助各族青年大学生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把握,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