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兵团美味,歹歹的!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4-07-30 09:34:53 作者: 编辑:李永弟 责任编辑:许灏

兵团美味,歹歹的!

编者按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一碗热气腾腾的灰面,让你体会兵团的温暖;一锅鲜香味美的大包子,让你体会兵团的烟火气;一块朴实无华的豆腐,让你体会兵团人的勤劳与智慧;一盘爽滑筋道的凉皮,让你体会兵团人心间乡愁的寄托。

一双碗筷,一盆汤汁,一勺油泼辣子,这既是美食的味道,也是许多人对兵团的味觉记忆。兵团各师市拥有丰富的食材,好食材遇见兵团人的好厨艺,从而碰撞出一道道独具特色的兵团美食,吸引众多游客走进兵团,品味美食。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味蕾的享受,还承载着兵团文化的独特魅力。每一道菜品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故事,是兵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兵团美食里感受军垦文化

陆江口述、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丽德尔·塔帕衣整理

游客在四师七〇团品尝军垦大包子并合影留念(资料图片)。 布英 摄

作为一名外地游客,对于兵团的美食文化,我了解得比较少,最近在网络上看到四师七○团有一个军垦大包子很受欢迎,就特地过来尝一尝。除了美味的包子,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包子背后的故事。

四师七○团的军垦大包子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源自兵团的土地,是兵团人辛勤劳动的产物,融入了兵团人的汗水。

听说在过去,因为军垦战士们要开垦荒地、挖渠道,每天都十分劳累。为了让战士们在补充体力的同时又获取营养,炊事员就将卷心菜、粉条等蔬菜与少量肉拌成馅料,做成个头大一点的包子,有菜有肉、皮薄馅大的包子深受战士们的喜爱。

随着兵团职工群众日子越过越好,军垦大包子的食材、用料也变得讲究了,厨师在制作包子时,选用的蔬菜都是当地的应季蔬菜,用的肉也是当天现宰的家养牛羊肉,不经冷冻的肉做出的馅料不腥且口感更佳。包子出锅后,迫不及待拿起一个咬一口,那饱满的汤汁在口中瞬间释放出香醇,松软的外皮与鲜美的肉馅相互交织,仿佛在舌尖上演绎了一场美味的交响曲,让人回味无穷。

五湖四海的包子配料其实大差不差,但兵团人还是寻得了一味特殊的调味料,他们把对家乡一草一木的热爱拌入了馅料中,淳朴的爱在包子成型的过程中越发浓郁。

这种兵团美食背后的军垦文化比美食本身更加吸引人。品尝着独属于兵团的味道,便会不自觉想起军垦战士们为了建设家园付出的汗水和艰辛,才觉得今日生活的难能可贵。我觉得,这才是一方美食应该有的意义。

踏上夜晚的归途,仍然能看见披着星光劳作的兵团人。柔和的灯光下,我看到顾客们手捧包子,细细品尝着其中蕴含着的兵团味道……

非常荣幸能够在兵团品尝美食的同时,还能有一次精神和心灵的触动,希望这样的兵团美食文化能够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和了解,也希望兵团美食文化能够不断被传承和创新,我们期待有更多机会能够接触和了解兵团的美食文化。

纯手工技艺带来的口感令人难忘

李荣口述、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丽德尔·塔帕衣整理

在高泉豆腐传承人王志勇的豆腐坊内,家人帮忙制作豆腐(资料图片)。赵凯 摄

我对于豆腐的喜爱可谓是情有独钟,不论是蒸、炸、煮、炒、炖,都别有一番滋味。听说七师一二四团高泉镇的高泉豆腐是兵团的一张美食名片,其制作技艺还入选“非遗”,这令我非常心动,决定前来品尝。

秦安浆水老豆腐,安徽毛豆腐,云南石屏包浆豆腐……各地的豆腐制作技艺因其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而独具魅力,高泉镇的豆腐也有独属于它的魅力。

近日,终于品尝到了高泉镇的清炖豆腐,洁白的豆腐中嵌入几点葱花,色泽清新悦目,口感圆顺滑口,令人难以忘怀,是我吃过最好吃的豆腐。

高泉豆腐之所以受到广泛赞誉,一方面在于其选用了当地优质的水源和优质的大豆作为原料,另一方面在于保留了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

不仅如此, 高泉豆腐做成的各色美食,比如丸子、饺子、夹沙、饼子、蛋糕、烤豆腐、豆腐羹……其口感和造型也很有特色,让我不得不佩服兵团人的聪明和智慧。

高泉豆腐传承人王志勇告诉我,豆腐的制作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包括浸泡、磨浆、过滤、煮浆、点卤、成型等多个环节。每个步骤都需要制作者具备一定的技巧和经验,以确保最终豆腐的质量和口感。这些步骤的每一步都是手工制作,特别是点卤,直接影响到豆腐的口感。这些步骤不仅需要制作者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对传统制作工艺有深入的理解和尊重。

制作过程虽然繁琐,王志勇却多年如一日地坚持手工制作,用心做好每一块豆腐。这让我对这位传承人肃然起敬。正是他的坚持和努力,我们才能品尝到如此美味的兵团美食。

据了解,2021年,“高泉豆腐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七师胡杨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兵团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

美味的高泉豆腐被传承和推广,希望这样的兵团美食越来越多,不断被弘扬和传承,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兵团美食。

品兵团美食,听兵团故事

徐淼淼口述、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丽德尔·塔帕衣整理

徐淼淼(右一)和朋友们在八师石河子市品尝石河子凉皮(资料图片)。武晋锋 摄

我是第一次来八师石河子市,来这里主要是为了品尝远近闻名的“石河子凉皮”。傍晚时分,石河子凉皮一条街已经是人声鼎沸,每家凉皮店门前都聚集了不少客人,还排起了长队,热闹非凡,街头巷尾都弥漫着凉皮的香味。

听说石河子凉皮有和这座城市一样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老一辈兵团军垦战士以青海、甘肃、新疆一带的传统面食——酿皮为基础,吸收了陕西面皮、米皮的制作工艺,并融合了四川凉粉的汤料调制而成,再搭配独特的制作工艺,制作出的凉皮更加爽滑筋道,这让我对兵团美食更加充满了期待。

我看到厨师将明如玉、薄如翼的凉皮摞放对折,切成指宽竖条,均匀地盛放在盘中,上面覆盖几块面筋,撒上黄瓜丝儿、香菜、熟芝麻、花生碎,再把调好的汤料淋在上面,最后浇上一勺火红飘香的油泼辣子,让每一根凉皮都在汁水中升华,看到这里早已按捺不住我想品尝的心了。

我觉得每一条凉皮的纹理、每一片青菜、每一滴酱汁,都是一种生活艺术的展现。香醋的酸爽,芝麻、花生的浓香,面皮的筋道,这样的组合,让凉皮的味道更加丰富美味,一碗下肚后酣畅又清爽。

我想再带走一些给家人品尝,给他们也讲讲兵团美食的故事,让他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了解一下凉皮背后的兵团历史与兵团故事。

一碗灰面里有最深的思念

赵静口述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丽德尔·塔帕衣、通讯员于三整理

赵静(右)和母亲捏制灰面(资料图片)。于三 刘冬梅 摄

虽然已经在外工作多年,但是对我来说,母亲的一碗灰面,是我最想念的美食。

我上高中后就离开六师芳草湖农场到外地求学,周末回家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吃一大碗母亲做的灰面。参加工作后,回家的次数更少了,那刻在舌尖上的记忆总会让我想起家乡和亲人。

母亲常说:“做灰面特别繁琐,但是做的时候能体会到非常多的乐趣。”

制作正宗的灰面确实费时费力、工序繁琐。常常是家里大人孩子一起动手,这使灰面制作技艺在孩子们中得到传承,同时也让一个家庭在灰面的牵引下更加团结友爱。

小时候家里条件差,做酸汤时菜多肉少,多是红白萝卜、豇豆、辣椒粉等食材。当锅里酸汤熟了,打入一个鸡蛋,使汤汁浓稠,倒入适量的醋,酸香的味道马上弥漫整个房屋,勾起每个人强烈的食欲。

煮灰面也有窍门,面在水里沸滚三次,点三次凉水,就可出锅了。煮熟的灰面并不是直接盛到碗里,要经历一次冰与火的淬炼。

把煮熟的面捞入盛着冰冷雪水的铁盆里,灰面瞬间紧缩变得筋道爽滑,再捞进碗中就可以吃了。

经过多道工序,一碗令人垂涎的灰面就做好了。一口面吃下去后,是满满的幸福感。

曾经的芳草湖农场由于交通不便、物资匮乏,在食盐断顿的时候,富含盐碱的灰就代替食盐,走上了农场人家的案板和灶头。尤其是面与灰邂逅做出的灰面,其独特的口感让人垂涎三尺。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芳草湖农场地广人稀,家里住着干打垒的平房,房前屋后处处长着蒿子。每到秋天蒿子结籽的时候,大人们就开始挖窑烧灰,以备冬天用来制作灰面。

灰中的盐碱不仅味道独特,还有助消化。家人都用大碗吃灰面,就算吃多了,也不觉得难受。

常年在外工作的我格外想念那一碗灰面,那里不仅有兵团职工群众的智慧和辛勤劳动,也有我对家人和家乡的思念。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