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张瑜莹
眼下,各地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要重点发展哪些产业,哪些产业需要先等一等,取舍之间,体现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辩证法。有所为,是一种勇闯争先的行为,需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有所不为,是冷静克制的表现,要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发展。要看到各地资源禀赋、产业条件和发展水平均有差异,如果不顾实际铺摊子,“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对发展来说就会弊大于利。
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考量,关键在于审时度势。“常思大局,其去有向;常观大势,其为有力”,这句话告诫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常思大局,明确方向;在观察形势时,要常观大势,抓住机遇。只有站在国家的、全局的角度考虑自身发展定位,而非盯着脚下的、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才能找准发展方向。例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立足实际、摸清“家底”,还需“跳出产业看产业”“跳出本地看本地”,具体了解产业链上下游、高低端的各个环节,以及国内外产业的整体布局和发展规律。做到既谋一域,也谋全局,综合研判、科学取舍,才能以新质生产力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
抓住了主要矛盾,就牢牢把握了事物发展方向。所以,该“有所为”时,就要“敢为”“快为”。一方面,我们在特色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等待观望不得、亦步亦趋不行,必须快马加鞭予以推进,落实好一项项任务。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成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展机遇稍纵即逝,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常怀“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的紧迫感,拿出“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的劲头,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才能不断汇聚起干事创业的实力和底气。否则,迟缓犹豫、畏手畏脚,走一步退三步,就会错失良机,贻误大事,让“有所为”变为“无所作为”。
换个角度看,有时“有所不为”和“有所为”同样重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定为今年政府工作首项任务,多个省份也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重点工作,提出了各自的发展规划,相关领域的竞争势必日趋激烈。越是此时,越要保持冷静理性,打好“预防针”,高度警惕“先是一哄而起,最后一哄而散”。这样的“不为”,实质上也是“为”。而有些“不为”则是必须的。比如,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审批要坚决减掉,一些对企业不必要的检查验收等行政干预要坚决去除。诸如此类,通过“不为”解除对市场主体的束缚,释放市场活力。
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只有真正厘清“有所为”与“有所不为”这对辩证关系,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加快培育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也才能加快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