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坚守深山龙口 半世风雨路一生水利情
张万红,男,汉族,1960年11月生,群众,第四师水利工程管理服务中心伊犁河灌区管理服务站六十七团水管所龙口岗配水员。38年来,张万红坚守在深山守护洪海沟龙口,累计巡渠近10万公里,用他的坚守和奉献,确保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周边农田的灌溉。
坚守岗位,无怨无悔
1986年4月,根据工作需要26岁的张万红带着铺盖卷来到地势险峻、人烟稀少的洪海沟龙口,这里距离最近居住区六十七团一连9公里,与他相伴的是野生动物和寂静的山谷,晚上除了风声几乎听不到什么声音。尽管同事们曾怀疑他能否在这里坚持两年,张万红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不仅坚守了两年,而是整整38年,直到2024年春节前夕退休。
张万红清晰地记得第一天上班时的情景,四月份的帐篷外雪花漫天飞舞,帐篷内滴水成冰。那一夜,他紧紧裹着羊皮大衣,却无法入眠。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张万红每天都要在5米多高的垂直崖壁上往返十几趟,但他从未退缩,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
2007年4月,张万红经历了几十年难遇的洪灾。山区连续几天的暴雨引发泥石流,山洪裹挟着巨石,沿着洪海沟50余米宽的河道汹涌而下。洪流以每秒超过100立方米的流量迅速填满了东干渠,并不断冲击着龙口闸门,导致洪海干渠全线陷入危机。
在这场暴雨中,张万红和他的同事沙吾列特别克·角南冲向龙口闸房。他们面对的是滚滚洪流,大地在他脚下颤抖。两人奋力吊起重达5吨多的泄洪闸,成功地避免了更大的损失。这次果断行动不仅保护了龙口和洪海干渠的安全,还为团场避免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当时,团场的十几万亩农作物正处于春播春灌的关键时期。得益于及时的泄洪措施,团场农业灌溉的主要渠道——洪海西干渠得以保全。尽管洪灾摧毁了10余公里东干渠,包括300米铅丝笼防洪坝和50个防洪三脚架,西干渠也有5公里的渠道发生了淤积,但张万红的英勇行为得到了团场领导的高度评价:“张万红绝不仅仅是挽救了龙口和洪海干渠,不误农时,他避免的经济损失何止千万”。
艰苦岁月,不忘初心
张万红的坚守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在龙口的岁月充满了艰辛与挑战。长年累月的孤独和寂寞,鲜少与人交流,让他变得沉默寡言,而烟瘾却越来越大,这无疑加重了他身体的负担。
2013年春天,张万红感到胸闷难忍、腿发软,平时20分钟的路程,他走走停停,竟用了一个多小时。这次,他不得不请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病假。医院的诊断是胸腔积液,医生为他进行了穿刺引流,排出了1500毫升的积液。由于长期病痛导致的失眠,躺在病床上的张万红终于能够酣然入睡。医生指出,这次生病和他在野外工作时喝冰水、吃冷饭密切相关。
张万红的妻子穆善翠,每当提起丈夫的不易,总是眼含热泪。她回忆说:“俺们万红那几年住地窝子,睡胡麻草,现在天一变,他腰腿就疼......,年还没过完,他就着急骑着马去龙口了,遇到雪大的年份,积雪都淹没了马肚子,深一脚浅一脚特别危险。”
见证变化,传承经验
张万红从不抱怨艰苦的工作环境和身体的不适,也从不向人提及家中的困难。直到退休,他的事迹才逐渐从家人和同事的口中传开,让人们了解到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水利工作者背后的故事。
时间如白驹过隙,张万红在不知不觉中见证了第四师水利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30多年间,他目睹了水利设施的更新换代,2021年,第四师水利中心在龙口兴建了100多平方米的苯板值班室,室内配备了太阳能发电机、冰箱、煤气灶等现代化生活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曾经险峻的90度角崖壁石梯,也被更为安全的铁质梯子所取代。龙口岗位也由原来的单人岗扩展为双人岗,张万红迎来了新同事彭伟华。
张万红在向彭伟华传授经验时说:“洪水一多,泥沙量就大。这时候就得赶紧排沙,如果沙子淤满了,闸门摇不动,我们就得下水挖沙。”他指着排沙闸,认真地叮嘱着。即使退休后,张万红依然放不下对龙口的牵挂,时常回到岗位上,教导彭伟华如何观察水情、分水、调水。平日不多言的张万红,只要一谈到与水相关的话题,便会变得滔滔不绝。
在张万红坚守龙口岗位的漫长岁月中,他的妻子穆善翠默默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由于长期的辛劳,穆善翠不幸患上了肝硬化,后来又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张万红却因为工作的原因,对妻子照顾甚少。当有人问张万红为何不请假去照顾妻子时,平时总是面带微笑的他陷入了沉默。过了好一会儿,他眼中泛着泪光,低声说道:“没办法,工作离不开我,要说亏欠,欠得太多了,还不清。”
张万红生于斯,长于斯,与洪海沟的山溪河流结下了不解之缘。38年的光阴,对于张万红来说,不仅是他在水利一线坚守的岁月,更是他与这片土地深情相守的见证。
守好自己的岗位,心里才能踏实——这正是无数基层水利工作者内心的声音,也是张万红半世风雨、一生水利情的最佳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