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支部书记积极推广盐碱地开发 万亩盐碱地变丰收田
魏九龙,男,土家族,1971年11月生,中共党员,第一师阿拉尔市六团十一连党支部书记。魏九龙积极参与盐碱地开发示范应用,六团十一连万亩戈壁荒滩终于变成了水稻亩产五百多公斤的良田。2023年荣获国家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投身兵团立业
1994年魏九龙从湖南省石门县来到第一师六团工作,在六团良繁站工作15年。他先后参与了水稻新品种A稻8号的引进、良繁、推广,比当时水稻主栽品种亩增产204公斤,亩增收300余元,为六团的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2009年魏九龙调到九连任技术员,经常走在田间地头,针对职工群众种植问题,帮助指导测土配方施肥。当年九连棉花单产达到了385公斤,比上年增产88公斤。
2016年2月第一师六团十一连成立,该连是兵地示范项目区重点建设连队。魏九龙勇挑重担,担任十一连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8年。十一连距离团部42.5公里,当时的情况是饿了啃一口馕、渴了喝口井水,住的是帐篷。七月份的戈壁滩,帐篷内的温度达37度左右,实在太热就到过水函馆内乘凉,一个月下来魏九龙瘦了5公斤,原本瘦小的他看起来更加单薄。可面对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他没有畏惧、没有退缩,而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担当和魄力,带领全连仅有的20多名干部职工吃住在帐篷,三天三夜在渠道上保引水畅通。白天下地了解情况,晚上与职工研究生产工作,不回家是常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十一连种植的3880亩水稻实现了当年开荒,当年亩产324公斤的好成绩。
立足岗位建功
2023年十一连新增水稻田10694亩,该地块土壤含盐量12‰以上,个别条田达到19‰,pH酸碱度8.9,属于重度盐碱地。面对不成熟的种植条件,魏九龙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带领职工采取“企业+合作社+职工”模式,吸引全连50余户职工参与种植管理,最后依靠种植收入和合作社分红,人均收入达15万元。
为了在盐碱地打造万亩水稻种植示范区,他与一师供销(集团)有限公司和阿拉尔市禾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带领职工采取物理降盐碱与化学治碱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深翻洗平、使用酸性肥料综合治盐等,有效地将水质保持在水稻适宜生长的范围内,种植耐盐碱水稻品种新稻36号。在做好压盐碱的基础上,又将现代化的种植技术注入全过程,无人机播种、施肥、喷药,同时企业还聘请了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新疆农垦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加强管理狠抓落实,建设标准化农田,建立排灌系统,配套节水灌溉以及少量多次施肥等措施。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2023年10月,由中科院院士组成的测产团队对十一连万亩水稻进行实收测产。专家组一行在三个不同的地块分别选取784.08平方、734.8平方和707.4平方进行测产,通过实打实收,实际产量分别达到609.9公斤、633公斤和478.6公斤,平均实际产量达到573.8公斤,超出目标产量。十一连实现了第一年种植,当年就盈利的目标,为兵团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模板和思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对此表示惊叹:“这么大的面积,头一年这一万亩荒滩改过来种水稻,就能取得这么均衡的生产效果,这也就是兵团集中优势干大事,能干别人干不了的。”
亘古盐碱地终成万亩水稻田
十一连耕地面积为1.8万亩,其中盐碱地就有1万亩。谁能想到曾经的不毛之地,经过几年改造,变成了“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生产区。
盐碱地咋就成了丰产田,魏九龙摸索着其中的秘诀,就在于土壤改良。土壤板结、不平整,会造成低处水多、高处水少积盐,影响农作物出苗生长。通过盐碱地深翻铣平,打破土壤的胶板层,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同时抛洒改良剂、增施有机肥,加大科技田管力度,以沉降和流排的形式将盐碱排出,降低土壤耕作层的盐碱含量,实现对盐碱耕地的绿色治理、持续改良。
在这片稻田边的排碱渠中,工作人员检测渠中水的含盐量是3.9%,而在阿拉尔市万亩水稻种植区,现在这里的土壤含盐量是0.3%,这片曾经的盐碱滩,已经变成了万亩良田。除了种植水稻,未来还可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魏九龙带动职工致富的同时还改善了生态环境,成为当地推进乡村振兴的又一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