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培育发展兵团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
刘昌龙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兵团要发挥先进生产力示范区功能和作用,需要进一步健全培育发展兵团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破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不断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发挥兵团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健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资源有效整合、协同发力的体制机制,集中力量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原创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广泛参与,进一步健全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制定出台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和建设标准,全面落实科技创新平台绩效奖补政策,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专业性研究所、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创新联合体等科技创新平台。要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健全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等与企业良性互动、协同创新。
健全产业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要聚焦构建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高效转化产业创新的体制机制,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到兵团“七大主导产业”、21条产业链上,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未来产业谋划布局。要依托国家级、省级等各类重点工业园区,进一步健全产业集群发展体制机制,积极发挥龙头企业“链主”作用,引导资金、项目、人才、技术、信息、企业等各类资源向园区汇聚,加速形成以产业集聚为形态的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链式集群发展。要积极发展数字经济,进一步健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机制,加快绿色算力、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推动数字技术更好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健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体制机制,厚植绿色底蕴。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统筹推进兵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构建包括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等在内的全覆盖、多层次绿色经济体系。要立足绿色资源优势,积极推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绿色服务等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快生活方式绿色化,开展绿色低碳行动,着力构建行政引导、市场响应、公众参与的运行保障长效机制。要借助绿色金融倾斜政策,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体系,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资金投向绿色产业,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快绿色金融领域业务布局、丰富绿色金融产品。
健全生产关系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持续深化“政”的改革,巩固团场改革成果,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统筹推进其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提升法治兵团建设水平,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围绕新疆自贸试验区兵团片区建设,积极推动跨境金融、跨境加工、跨境服务、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制度创新,探索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为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强劲动力。要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健全开放型经济发展体制,打造外向型产业基地,深度开展经贸合作,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作者单位:兵团党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