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职场新赛道上奔跑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4-08-27 08:39:03 作者: 编辑:李永弟 责任编辑:许灏

在职场新赛道上奔跑

编者按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有品质的生活,日常消费向细分领域延伸,为此提供服务的新职业也日益增多。网络主播、会展搭建师、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城市管理网格员……这些职业有哪些特点,需要具备哪些专业技能?从业者有怎样的体验?除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消费环境、消费观念还需要有哪些改变?让我们走近他们身边,一探究竟。

网约配送员李文清:指尖下单,温暖必达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阿热依·热依哈巴提、通讯员马丽

李文清在十二师五一农场配送外卖(资料图片)。马丽 摄

2020年2月,“网约配送员”正式成为新职业,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几百万被人们习惯称为外卖员的新生代劳动者大军,明确了职业名称。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外卖员们风里来、雨里去,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李文清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正午时分,正是十二师五一农场商业街最热闹的时候,李文清和伙伴们骑着摩托车不断地往返在商业街和住宅区之间。

“忙的时候中午能接100单。”李文清说,自从外卖平台上线以来,每天的吃饭时间就是他们最忙的时段。

李文清的外卖站点在五一农场农贸市场旁的小巷里,印有“飞人外卖”字样的黄色店铺广告牌,夹在一排菜店、粮油店的广告牌中,格外显眼。

对于李文清来说,这里是他实现梦想的新平台。

2018年以前,李文清的职业经历非常丰富,跑销售、搞水电、修电脑、修汽车、开挖掘机、送外卖……多年丰富的从业经历后,李文清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外卖。

“201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五一农场,看到这里到处都是建设工地,还有许多新开的商店、餐饮店,我仿佛看到自己梦想蓝图展开的样子。”嗅到商机的李文清经过考察,了解到五一农场没有外卖平台,熟悉运作流程、平台操作的他说干就干。不到一个月,李文清就注册了“飞人外卖”商标,创建“飞人同城外卖”平台,开展餐饮外卖、同城配送等服务。

万事开头难,平台创建成功后,随之而来的是居民和商家的怀疑态度。

“农场就这么大,用不着点外卖吧。”“这么点距离能送到哪?”许多居民和商家认为在这样一个规模不大的农场,外卖服务似乎有些多余,加上大家对“飞人外卖”很陌生,很多商家都不敢合作。

对此,李文清并没有气馁,他深入调研市场需求,精准定位服务群体,挨家挨户张贴宣传海报,扩大品牌知名度;免费帮商户设计广告牌、菜单,争取商户信任;自己跑单,了解顾客需求,与顾客建立联系……不久,愿意与李文清合作的商户渐渐多了起来,平台粉丝量和关注度持续升高。

六年时光匆匆而过,因为管理规范,顾客对于送单的评价也不错,如今,“飞人外卖”已成为五一农场职工群众耳熟能详的外卖品牌,外卖团队人数也越来越多,外卖业务也覆盖了十二师三坪农场、乌鲁木齐市西山片区、乌鲁木齐县、王家沟等地。

“外卖员是新职业,对我来说,从事这个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样多,接下来,我想继续做好这一行,并且通过自己的这个平台,给越来越多的想从事外卖的人提供机会和经验,也帮助他们追求梦想。”李文清说。

城市管理网格员姜娥:从网格出发,书写爱与责任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阿热依·热依哈巴提、通讯员贺跃

姜娥(中)与同事到社区居民方月娥家走访,询问老人身体状况,为老人家庭排查水电气等安全隐患(资料图片)。 阿曼尼萨·麦图迪 摄

“王大哥,你家燃气的事我已经和物业说了,他们很快就会来修理。”

“李奶奶,您的药还有吗?没有的话我去给您买。”

这样与社区居民的日常对话,姜娥每天都要进行很多次。

姜娥是三师五十四团兴安镇兴安社区网格员,2020年12月,她通过了三师图木舒克市人才引进招录,成为一名社区网格员,入职以来,她全身心融入网格,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姜丫头”。

姜娥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她看来,社区网格员的工作不仅是简单的“跑腿”或“传话”,更多的是“走出去”,深入居民家中,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她常说:“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居民都是这个家庭的一员。作为网格员,我要做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更要让居民感受到家的温暖,帮助他们把日子过得更好。”

但是在社区工作,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配合他们工作的居民。

“刚到社区居住的居民,会有些不适应,他们需要时间融入环境。”姜娥说,面对这种情况,首先需要了解居民的真实想法和需求。

于是,每当有新居民搬来,姜娥都会主动上门与他们沟通,并协调多个部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在兴安社区,不在本地工作的居民占大多数,很多人都会将家中的房门钥匙交给姜娥,让她在必要时帮忙照看和管理。这一份沉甸甸的信任,让姜娥更加坚定了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决心。有的居民外出时,会亲切地对姜娥说:“姜丫头,我家里的钥匙交给你,我们放心。”听到这话,姜娥总是微笑着点头,接过钥匙,并郑重地承诺会照顾好他们的家。

2023年冬季,居民张东平因外出工作将年幼的孩子留在了家。半夜时分,孩子突然发烧,家中又没有大人,这让远在外地的张东平焦急万分。得知这一情况后,姜娥毫不犹豫地来到张东平家,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直到孩子退烧后才离开。

张东平在电话里听到孩子的消息时,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姜娥,你真是我们社区的‘活雷锋’,如果不是你,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谢谢你!”

“城市管理网格员”是一个全新的职业,在2020年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近年来,越来越多像姜娥一样的年轻人选择了这份职业。

提到职业规划,姜娥告诉记者,城市管理网格员是个新职业,刚开始自己也有点胆怯,如今,三年多时间过去,她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我会继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闪闪发光,通过自己的行动,让社区这个大家庭变得更加和谐、温暖。”姜娥说。

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阿布都如苏力·吾休尔:用文创提升兵团旅游的附加值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美惠子

8月26日,阿布都如苏力·吾休尔(左)向游客介绍公司文创产品。张芳军 摄

8月24日,踏入位于十四师四十七团老兵村景区的文创集市,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柔和的灯光洒在摆放得错落有致的展品上,为这方空间增添了几分温馨与雅致。

“这是以昆仑山轮廓为造型制作的香薰,这是用昆玉特色枣木制作的精美发簪……”展台一侧,昆玉市丝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阿布都如苏力·吾休尔,正在仔细向游客介绍各类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及背后的故事。

前不久,这家文创集市还集体上新,结合四十七团沙海老兵文化特色推出了文创抱枕、帆布袋等新产品,受到游客好评。

阿布都如苏力·吾休尔今年30岁,出生在喀什地区莎车县,本科在天津市学习土木工程专业,大学毕业后,凭借对设计的热爱,他进入当地一家文化传媒公司,从事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工作。今年4月,学习积累了大量产品设计经验的阿布都如苏力·吾休尔选择回到新疆,来到十四师昆玉市开展文创产品设计研发工作。

“十四师昆玉市非常重视文创产品的设计研发工作。师市在文化馆一楼核心位置设立了‘昆玉礼物’文创空间,目前拥有原创文创产品百余款,每一样都能看出浓郁的昆玉元素、兵团元素。”阿布都如苏力·吾休尔说。

“如今,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文创产品都还处于模仿阶段,产品更多注重美观,功能性不足,同质化严重。新阶段,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产品的独特性和故事性,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深入发掘更多的文化价值和情绪价值,将其与文创产品设计制作相结合。”阿布都如苏力·吾休尔表示。

作为设计者,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要“懂得更多”。近段时间,阿布都如苏力·吾休尔正在通过读书、看资料视频、实地调研等方式,大量学习兵团知识,挖掘其中有趣的亮点。

除了设计和审美,阿布都如苏力·吾休尔还需要了解最新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保障产品的可实现性和成本控制,与供应商有效沟通,最终实现产品的高质量产出。

目前,阿布都如苏力·吾休尔正在根据昆仑山、军垦特色等元素,设计全新的IP形象和系列文创产品,预计今年底将正式与游客见面。

会展搭建师徐忱:办好一个展,带活一座城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美惠子

8月26日,徐忱(左)和同事在办公室商量展馆设计细节。姚雪菲 摄

中国-亚欧博览会、进博会、文博会、投洽会、服贸会……在全国各地,会展经济正愈发火热。大型国际展会盛况空前,专业领域、细分行业的展会也门庭若市。展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在畅通经济循环、撬动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正越发凸显,许多城市都把会展业的发展作为聚拢人气、扩大影响、招商引资的重要抓手。

会展行业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会展搭建师这一新职业的诞生。“会展人一旦忙起来,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其他事就都顾不上了,恨不得自己能长出三头六臂。”新疆现代天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忱对记者说,“搭建现场不能见火见焊,搭建时间大多只给两天左右,分秒都不能耽搁出错。”

会展搭建师的工作,其实在会展搭建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设计师提出创意方案后,会展搭建师首先需要完成搭建工程的统筹安排、供应商管理、预算管理等筹备工作,并进行搭建物料下单采购预制作。到了搭建现场,会展搭建师则成为团队领导者,需要指导团队成员完成各自的任务,并确保团队协作顺畅。

在徐忱看来,会展搭建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能够将客户、设计师提出的创意完美落地,把一堆工程模块点石成金般变成精美的展台,为观众带来完美的视听体验。

徐忱最早接触会展搭建工作可以追溯到第十七届乌洽会(现中国-亚欧博览会前身)。经过不断学习积累,他在会展搭建的工作中一步步成长,如今,他已经为兵团“操刀过”投洽会、旅博会、冬博会等诸多大型国际性展会,积累了成熟的经验。目前,他和团队正在为9月份即将举办的投洽会作准备。

“会展业具备深度融合应用数字技术的天然土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也将更多新技术、更加绿色低碳的新材料融入展会设计之中,以期带给观众更好的参观体验,吸引更多人走进展区、了解兵团。”徐忱说。

网络主播李欣:真诚,是直播带货的第一秘诀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美惠子

李欣在一师十三团的一块红枣地里进行网络直播(资料图片)。赵闫 提供

“我做直播不是为了当网红,是想让更多消费者买到来自兵团的优质农产品。”8月25日,阿拉尔市北漠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经理、专职主播李欣对记者说。

今年31岁的李欣是一名兵三代,出生、成长在一师十二团。2021年,她来到阿拉尔市北漠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财务工作,其间偶尔担任助播,协助主播一同在田间地头进行红枣销售。从那时起,李欣对直播行业萌发了兴趣。

“刚开始面对镜头也会胆怯,话术上也有表达不流利的时候,但是我对公司产品的每个生产销售环节都非常了解,坚持练习了3个月左右,直播技巧就变得愈发娴熟。”李欣说。

为了保持账号活跃度,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是否是红枣的生产、销售旺季,李欣和同事都要以最大的热情面对镜头前的观众。一天直播时间少则4小时,多则6小时。

“我们主要选择18时至22时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直播,这时内地不少城市都天黑了,时差也是吸引客流的一大亮点。”李欣说。

助农直播工作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光鲜亮丽。风吹日晒、长时间的站立、满是灰土的工作环境,哪一项对网络主播都是精神与身体上的双重考验。

“真诚,是直播带货的第一秘诀,直播不是靠千篇一律的话术‘糊弄’就能成功。它的从业门槛虽然低,但想要从中出彩还是很难的。网络主播要有个人魅力,能通过讲解展示让人信服,能快速解答消费者对产品的任何疑问。但最重要的还是农产品质量过硬。”李欣说,作为红枣源头厂家,电商销售最大的利好就是去掉了中间商环节,让消费者动动手指就能买到价好质优的优质农产品。公司背靠阿拉尔市叁颗枣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从红枣种植的每一个环节严格把控品质。

“经过这几年的用心经营,我们在消费者中已经打响了一定的知名度。”李欣骄傲地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加入合作社,将兵团优质红枣销往全国各地,为乡村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合作社年产值逐年上涨,她越干越有劲头。

“我也关注到最近国家将网络主播纳入了新职业,这是对我们网络主播的肯定,也将推动这个行业更加规范。”李欣表示,“这也坚定了我继续从事这个行业的信心。我会用更优质的直播服务,让消费者满意而归。”

无人机驾驶员王刚:为农田注入科技新动力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在小麦地头,王刚在操作植保无人机准备田间作业(资料图片)。田艳玲 摄

“再检查一下无人机的喷头吧,看看还有没有漏的东西。”8月23日,在一师十团八连职工王刚的家门口,他正和徒弟一起检查无人机,准备前往五连一处农田进行植保作业。

“无人机作业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技术含量很高,例如,做好无人机植保作业宽幅要保持在6米多,高度在3米左右,速度不能超过7米每秒,如果超过了风场就压不下去,药也打不好……”一提到无人机,王刚就有说不完的话。

今年是王刚成为无人机驾驶员的第五年,王刚原本是一名拖拉机手,每年奔波在田间地头,一直和土地、机械打交道的他,很快关注到了无人机开展植保作业的优势,便与无人机结下不解之缘。

刚开始接触无人机时,王刚发现操作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他首先面临的是技术挑战。于是王刚自己购买了一台无人机,白天在地里研究农机的植保效果,晚上在家里学习植保无人机操作技术及软件运用等知识。就这样,王刚很快就成为一名持证上岗的无人机驾驶员。

“很多时候因为天气炎热,我们都是夜间干活,一熬就是好几个通宵,还有每次面对新的农作物、新的作业,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学习,跟上技术更新步伐。”王刚说。

有了无人机的助力,职工群众的农业耕作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减少了成本。

王刚算了一笔账,对40亩小麦田来说,过去,驾驶农田喷药机需要2小时,而植保无人机作业只需20分钟,效率显而易见。

随着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尝试植保无人机田间作业,王刚不仅买了第二台植保无人机,还收了一个徒弟。

“每次作业时,我都会保证水量、速度,把工作做好,如此才能赢得好口碑,获得大家的认可。如今我也有很多固定客户了,收入也越来越高。”王刚告诉记者,一台植保无人机作业3万亩,净收入4万元。

如今,王刚已将植保作业当作一份职业认真对待,从日常的无人机操作技术学习到设备投入,他的无人机设备型号也实现了更新迭代。谈及未来,王刚充满信心:“植保无人机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我相信未来一定大有可为。”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