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毛知兵
我们要站在服务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政治高度,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牢牢扭住工作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新疆和兵团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站在服务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政治高度,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牢牢扭住工作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讲,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始终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各民族才有未来。新疆实现长治久安,最根本的是要解决政治认同、人心向背问题。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我们要精准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实质与核心要义,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全面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为推动社会稳定和高质量发展,团结群众、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成功开展民族工作、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要引领各族群众明确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由各族儿女的优秀分子组成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政党,“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有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的领路人,是党和国家之幸、人民之幸、中华民族之幸。我们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更加紧密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流砥柱,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
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增强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增进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石,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支撑。我们要深入开展文化润疆,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多角度全方位构建展现中华文化共同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事实的话语体系和有效载体,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加强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兵团尤其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示范区作用,传承弘扬好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坚持用红色文化凝心铸魂,用军垦文化润心育人,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建设美丽新疆、繁荣兵团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指出,“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把握好发展和稳定、发展和民生、发展和人心的关系,赋予经济社会发展更多政治意义,更多从政治上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把发展成果转化为转变人心、争取人心、巩固人心的成果,坚持人民至上,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民生实际问题,让各族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进一步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民族通过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达到感情相依、情感交融,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牢固树立“兵地一盘棋”思想,坚持兵地一家亲、兵地心连心,找准兵地融合切入点、兵地同频共振契合点,积极推进兵地在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团结等方面的交流协作,努力打造兵地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共同开创新疆更加美好的未来。
把民族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解决好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管理民族事务的能力,把民族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实施依法管理。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不断提升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要全面加大普法力度,增强干部群众法治思维、法律意识,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及时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作者系五师双河市党委书记、五师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