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不懈努力 为把沙漠变绿洲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张冬梅、加那提·托力肯
9月24日,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境内的“沙漠之门”景区周围,一株株四翅滨藜挺立在沙地上,焕发着勃勃生机,这里正是来自湖南的湘妹子谢小云种下的“绿洲”。
1994年,园艺专业毕业的谢小云从湖南来到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一团花桥镇,成为一名林业技术人员。
9月24日,谢小云在位于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境内的“沙漠之门”景区周围查看四翅滨藜生长情况。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张冬梅 摄
“从未想过,这辈子会来兵团和沙漠打交道,一干就是30年了。”谢小云说。初到阿拉尔时,团场周围是戈壁荒漠,生存环境十分艰苦。每年春季是沙尘暴频发时期,当“黑风暴”之称的沙尘天气来临时,眼睛、鼻子、嘴巴里面全都是沙子。常态化的沙尘天气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也让当地的农业生产受到重创。
那时,基层连队大多种植棉花,谢小云大部分时间都要往返于田间地头查看棉花长势情况,不是指导职工施肥打药,就是研究改良盐碱土壤方案,坚守在防沙治沙一线。
为选择适合沙地、盐碱地的造林树种,谢小云通过查阅资料、外出考察了解到,四翅滨藜具有抗旱耐盐碱、耐瘠薄、生物产量高等优良特性,适合在沙漠边缘种植,于是她建议引种四翅滨藜。
2019年,是谢小云栽种四翅滨藜幼苗的第一年,当年在一块沙梁上栽种的7000亩四翅滨藜幼苗,成活率不到10%。为了拿下这片沙地,当地还成立了由谢小云主持日常工作的防沙治沙工作办公室。
9月24日,夏万林在位于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境内的“沙漠之门”景区周围护林。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张冬梅 摄
那时候,谢小云吃住、工作在治沙现场,历经3个多月100余次试验,终于突破了苗木本地化种植技术难关。2020年4月,新栽植的3000亩四翅滨藜成活率达到70%,2021年全面完成2.6万亩四翅滨藜沙漠原始地貌造林苗木栽植。
在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一团花桥镇护林员夏万林的记忆中,曾经的“沙漠之门”景区周围,延绵几百公里的沙丘上,几乎寸草不生,更别提游客来游玩了。“现在,随着防沙治沙工作的推进,我们这里的沙尘天气减少很多,景区周围也建起了一道道绿色屏障,阻挡了黄沙蔓延。”夏万林说。
随着绿色崛起,风沙减少了,良田守住了,当地还走出一条发展靠沙、生态治沙、增收用沙、旅游兴沙的发展之路。2013年开始精心打造沙漠之门旅游景区,每年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游玩。
“通过生态环境的改良,景区的环境越来越好,沙尘天气也越来越少,不仅吸引了游客来游玩,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前来投资洽谈,让景区在运营、客流方面越来越好。”沙漠之门景区负责人陈毫杰说。
如今,谢小云已经年过半百,常年风吹日晒,皮肤早已变得黝黑。她用近30年的不懈努力,带着大伙儿让绿洲向沙漠深处延伸了20多公里,使当地呈现出“沙漠绿洲”生态景观。因防沙治沙有功,2023年,她荣获“全国防沙治沙标兵”称号。
“看到原来一片荒凉的沙丘,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如今变成了绿洲,就很有成就感。”谢小云说,风沙减少了,气候变好了,灾害天气少了,对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起到一个屏障的作用。
她说,自己是一名林业技术员,就想在现有的水资源条件下,和大家一起把已经种好的植被管护好,做到种植一片、管护一片、成活一片,为防沙治沙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