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
编者按
由兵团日报社主办的“感恩祖国 致敬兵团”中小学生征文活动自发起以来,兵团各中小学学生以笔为歌,抒发对兵团的热爱之情。
本次活动共征集到500篇作文,经过第一轮评审小组的精心筛选,已有200篇作文进入网络评选环节。本次征文活动共评选出小学组及初中组一等奖5名。本期教育周刊将展示4位小作者的优秀作文,敬请关注。
我们家的兵团情
兵团二中五年级(4)班 周玥彤
周玥彤 本人提供
在祖国妈妈的怀抱里,有一片承载着无数梦想与汗水的热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里,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几代人的青春与奉献。
我是兵团第三代的一员,我的家庭故事,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滋养着我成长的每一步,让我深刻感受到兵团人对祖国的热爱。
爷爷的拖拉机岁月
故事要从我的爷爷讲起。
1965年,爷爷响应国家号召,从东北转业,奔赴千里之外的兵团,成为一名光荣的拖拉机手。在那个机械化尚未普及的年代,拖拉机是兵团农业生产的“钢铁巨兽”,它轰鸣着,在荒凉的土地上开垦出一片片希望的绿洲。
爷爷作为一名党员,总是冲锋在前,他手握方向盘,日复一日地穿梭在田间地头,用汗水书写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爷爷对我说,他最喜欢站在田埂上,望着远方那片由自己亲手开垦出的良田。
2021年6月,爷爷获得了一枚“光荣在党50年”的荣誉勋章,他激动地展示给我看。我想,这是祖国对爷爷一辈子扎根兵团、建设兵团的褒奖,也是爷爷对我的殷切期望。
爷爷的拖拉机岁月,不仅是他个人奋斗的印记,更是兵团精神的生动诠释。
爸爸的公安生涯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爷爷的故事成了家族中的传奇。而我的爸爸,作为兵团二代,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着属于他的篇章。
在兵团长大的他,自小就深受兵团文化的影响,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大学毕业后,他成为兵团公安局的一名警察,守护这片他深爱的家园。
从我记事起,爸爸早出晚归,值班、加班、出差……节假日是他最繁忙的时候,我们大家庭的聚会常常缺少他。
他经历过无数个日夜兼程的抓捕行动,也见证过无数次的平安守护。他深知,每一份安宁的背后,都是无数人的默默付出与坚守。
爸爸对我说:“我是兵团人,守护兵团的安全,就是守护咱们的家。”这份责任与担当,让他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敬业精神,那一枚枚闪光的三等功奖章,向我诉说着爸爸对兵团的满腔热忱。
我的兵团二中时光
如今,作为兵团第三代的我,正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传承着兵团人的使命与荣耀。
兵团二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不仅有优秀的师资力量,更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在这里,我结识了很多朋友,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为梦想努力奋斗。在学校里,我总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激励着我前行。我知道,这份力量源自家庭的传承,更源自兵团精神的滋养。
作为兵团第三代,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使命。我将继续秉承爷爷和爸爸的优良传统,努力学习,为兵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也期待着能够亲眼见证兵团更加辉煌的明天,让这份传承与荣耀,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发扬光大。(指导教师: 刘伦)
我是兵团事业接班人
兵团二中四年级(1)班 季雅薇
季雅薇 本人提供
“《我是兵团事业接班人》节目候场,大家做好准备!”听到老师的召唤,我和小伙伴们快步走到候场区,整理服装,排好队形。握着手中的道具,我的思绪飘向了远方……
我第一次表演《我是兵团事业接班人》,是在幼儿园大班。那时,老师打着快板,我和小伙伴们跟着节奏拍着手,争先恐后用最大的嗓门喊“爷爷曾经对我说,咱们兵团故事多,铁流西进不可挡,十万大军美名扬……”我很喜欢这个节目,大概是因为节奏感强,朗朗上口,至于快板词具体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年幼的我并不了解。
我第二次表演《我是兵团事业接班人》,是上小学二年级那年的元旦。在排练中读到“兵团事业真伟大,兵团精神人人夸”时,我问妈妈,“什么是兵团精神啊?”
妈妈说:“兵团精神是激励一代代兵团人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维稳戍边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兵团事业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精神源泉。”
“那我是兵团人吗?”
“爸爸妈妈都是兵团人,你当然也是兵团人啊!”
“兵团事业为什么伟大呢?”
“因为我们守卫着祖国的西大门。”
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好像懂了,又好像没太懂。
今天,是我第三次表演《我是兵团事业接班人》。我渐渐长大,妈妈带我参观了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又给我讲了很多老军垦的故事,我了解了更多兵团的历史,也对《我是兵团事业接班人》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站在台上打着快板,铿锵有力地大声唱着“亘古荒原第一犁,边境线上牧牛羊,地窝子枕着麦浪睡,丰收的果实一箩筐……”眼前浮现的画面中,有和邻家爷爷一样和平解放新疆的人民解放军,有和外婆一样从全国各地支边而来的知识青年,有像妈妈一样从内地高校毕业毅然放弃优渥条件返回兵团的“兵二代”“兵三代”,他们是兵团人中的普通一员,也是几代兵团人的缩影,他们创造了兵团精神,也传承着兵团精神,一代代兵团人接续奋斗,兵团事业薪火相传。
“从小立志为国家,未来蓝图我来画……”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兵团精神”是兵团人的“根”和“魂”,快板词也变成了我的誓言。
我自豪,我是兵团人的后代,是兵团事业的接班人。(指导教师: 廖敏)
愿做新疆之风
兵团一中八年级(4)班 缪博睿
缪博睿 本人提供
在荒芜中汹涌,坚定,势不可挡。 ——题记
睡梦中的我,乘时光之舟穿越到几十年前那片寸草不生的荒漠。
我艰难地走着,落下一个个深深浅浅的脚印。时不时吹来一阵风,席卷着黄沙,打在脸上,割得人生疼。漫漫前路也被尘土掩盖得扑朔迷离,让我看不清前行的方向。
忽然间,前方传来一阵声响。我努力地在风沙中睁开眼睛,辨认了许久,才认出那是一支解放军的队伍。于是我向前追去,慢慢靠近那支队伍。一番询问后,我才得知了他们的身份——
1949年9月底,新疆和平解放,但是在和田地区仍有一小撮反革命分子试图叛乱,上级命令刚刚到达阿克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迅速进入和田。
摆在这支队伍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条是沿公路经喀什、莎车到和田;另一条是过巴楚,顺着叶尔羌河到莎车,再转走和田;第三条道路则是沿着和田河,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直奔和田。与第三条道路相比,走前两条道路自然方便得多,但选择这两条道路就意味着部队要绕行二三百公里路,多走五六天。
可是,时间不等人啊!
面对严峻的形势、紧迫的时间,这支部队没有任何犹豫,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第三条道路——直线前行,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我看着眼前这支1000多人的部队,不禁有些愣怔,但随即是无法言说的震撼。大漠茫茫,流沙滚滚,风沙随时可能吞噬人的生命,无数的险境阻碍着这支队伍,让我觉得这似乎是一次注定失败的行程。但随着时间推移,我看到这支队伍在风沙中坚韧不拔,迎风向前……他们终于横跨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这片死寂之地,与那呼啸的风声一起到达了目的地,顺利完成了剿匪平叛任务。
后来,这支队伍又全力投身新疆兵团的建设中,成为第一批“兵团人”,为新疆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我突然为自己先前的想法感到羞愧。外人看来无法跨越的荒漠,在这支队伍面前,却不是什么值得退缩的借口! 他们真正地让我感受到了兵团精神的内涵,那是一种坚忍不拔,决不退缩,勇毅向前的精神,是一种为了新疆,为了祖国,甘愿奉献一切的精神!我想,他们就像新疆的风,刮得猛烈,刮得疾驰,刮得势不可挡。可无论前路如何险阻,总不能挡住风的经过。风的方向,就是前路的方向!
眼前景象忽地变换,眨眼间的工夫,一片绿色映入眼帘。在队伍横跨沙漠几年后,又有无数兵团人如风般从远方奔赴而来,与他们一起,在沙漠边建起一座座绿洲新城。在这里,河水静静地流过繁华的市区,两岸杨柳葱郁,群鸟飞翔……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千千万万兵团人的奋斗,离不开兵团精神的深深滋养。这是兵团的奇迹,是新疆的奇迹,更是中国的奇迹!
走在绿洲的小路上,微风轻拂,树叶沙沙作响。我想,这是战士们在说,这一切都值得。
如果可以,我愿做新疆之风,在荒芜中汹涌,坚定,势不可挡……(指导老师: 刘芳)
一封寄给过去的信
一中八年级(3)班 柳章薇
柳章薇 本人提供
沿长青路向北走到尽头,兴许难以发现这家掩映于葳蕤绿意中的小店。我坐在高脚凳上,百无聊赖地瞧着窗外行色匆匆的路人。门边铃铛清脆作响,榆木门朝里旋开,一股股热浪伴随龙井茶味卷入屋内。
我起身端详眼前人:“您好先生,请问您要给谁寄信?”
第一印象,他是极精神的。那双眉峰下的眼眸,恰似荆棘丛中的一堆火,脸庞现出长时间被西北风吹刮的酱紫色。
“我想……”他伸出龟裂的双手,将一个信封放在台面上,“把这封信寄给1964年初夏的我。”
“抱歉,先生,我们虽是时空邮局,但不能把信寄往过去,或许您可以把信保存在这里,寄给几年后的自己。”
我有些好奇地问道:“您为何想到寄给过去的自己呢?”
老年人拉出软凳,悠哉倚靠椅背,翕张胡须:“这就是个很长很长的故事了。”
老人名叫蒋回,1964年3月,他“穿上新军装、迎着红太阳,告别黄浦江、高歌进新疆”。
坐上老式卡车前往新疆的那天,是他的生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他惊叹于一望无际的盐碱地像是冬令时的第一场雪。
蒋回随教导团于1964年4月1日进驻草湖建设家园。
“荒地和芦苇一望无际。”蒋回喝着汽水叙述道,“我们分成三人一组,割掉芦苇,挖除草根、红柳根,用木质的犁在那里开荒。小组间还进行比赛,看谁犁得多。”
他和战友们的双手布满血泡,染红了撅头,因为怕感染,每天都要挑开血泡用酒精消毒。
“怎的不疼呢。我明白,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大家过上更富足的日子,就顾不得疼痛了。”蒋回晃了晃粗糙宽厚的手掌。
度过了开垦盐碱地、住地窝子、顶风沙、扛烈日的日子,蒋回和战友们硬生生把一片荒滩改造成了良田,种上玉米、小麦、水稻、蔬菜、瓜果…… 时间同流沙般潜入季节,关于那场夏,结束得草率而匆忙,发觉时仅剩回忆停留在旧梦里。
我们对坐着,这时有人推开门。“爷爷,你在这里啊,我找你好久了……”一位年轻人走进店里,快步走到蒋回身旁。
蒋回拍拍年轻人的肩膀说:“这是我孙子。我的儿子、孙子如今都在兵团工作,正打算将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全面应用于棉花种植中呢。”
“原始简陋的地窝子变成了高耸挺立的城市高楼,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现代化良田,手拉肩扛的人工劳作变成了科技高效的智能生产,这便是我要寄给刚来新疆的自己一封信的初衷。”蒋回说。
一老一少两位眉眼极像的兵团人此刻站在一起。夕阳西下,年轻人听老人述说往事,老人凝视年轻人的眼眸,似从古至今穿越洪荒的竭力呼唤,又像这片大地落雨所发出的呢喃。
“那么,您还想将它寄往1964年的初夏吗,蒋先生?” “想,但请再多寄一份,给10年后,我旁边的孩子。”
我笑着将那信纸卷好,塞进邮箱里,信的结尾是: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兵团人,希望下一代的你们充分发扬兵团精神,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指导老师: 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