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丨伟大精神代代传 勇毅前行铸荣光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徐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宝贵财富。
1954年10月,党中央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大部就地集体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启了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新篇章。
70年来,一代代兵团人扎根边疆,将青春热血洒在天山南北的亘古荒原,把戈壁变成良田,把荒漠变成绿洲,用行动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2022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八师石河子市,参观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时强调,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宝贵财富。
时光荏苒,精神永恒。一代代兵团人传承弘扬兵团精神,栉风沐雨,扎根边疆,谱写了一曲曲建设祖国、守卫边疆的时代赞歌。
热爱祖国 兵团人的核心追求
70年来,兵团人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心,无怨无悔扎根边疆,时刻牢记着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始终把捍卫祖国统一、维护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追求,成为共和国“不穿军装,不授军衔,不拿军饷,永不换防的哨兵”。
早上7时,萨尔布拉克草原的天刚蒙蒙亮,“七一勋章”获得者、九师一六一团退休职工魏德友和妻子刘景好就起床了。
打理好羊群,魏德友夫妇开始为升国旗作准备。没过多久,旭日初升,在屋外的旗杆前,刘景好拽紧绳索,魏德友奋力挥动右臂,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便迎风展开。
坚守边疆60载,我伴寂寞守繁华。魏德友践行着为国戍边的誓言。60年来,魏德友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管控区内从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巡边总里程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代又一代兵团人如胡杨树,扎根在祖国的边疆。
阿拉克别克河水声潺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十师一八五团护边员马军武听了30多年也不曾听够。“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是他坚守的初心。
十师一八五团护边员马军武(左一)为兵团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成员讲述抗洪守土典型事迹(资料图片)。
用脚步丈量国土,用忠诚守卫边防。马军武刚到农十师(现十师)一八五团戍边的时候,这里的哨所还叫桑德克哨所。那年,马军武19岁。30多年过去了,如今他已头发花白,哨所也改名为军武哨所,这里也成了他的家。巡边、守水、护林,马军武和妻子张正美每天风雨无阻。
巡边护边30多年,马军武磨破了400多双胶鞋。面对边境恶劣的自然环境,马军武郑重承诺:“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
马军武的信念与坚守感动了许多人,近年来,军武哨所、抗洪守土纪念馆知名度越来越高,这个曾经几个月都见不到人的地方,吸引了大量游客。
坚守,无论风霜雨雪;奉献,任凭岁月流转。兵团人以热血铸就忠诚,矢志不渝履行着维稳戍边职责使命。
无私奉献 兵团人的精神品格
从和田市出发,穿过墨玉县乡村,便来到十四师四十七团。这里,笔直的白杨树傲然挺立,崭新的楼房整齐排列,宽阔的马路伸向远方……曾经的荒原已化作绿洲。
“75年前,一支骁勇无畏的英雄劲旅横穿沙漠,挺进和田。75年来,他们屯田沙海,把戈壁变成良田,把荒漠变成绿洲……”在四十七团老兵精神展示馆,讲解员夏天用清脆响亮的声音,把人们的思绪带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的1803名官兵奉命紧急进军和田。为节省时间,将士们把心一横,咬牙横穿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历时18天,他们走完了790多公里路程,于12月22日到达和田,粉碎了国民党残余势力及民族分裂分子武装叛乱的阴谋。
沙漠,走过去了;仗,打完了。但是,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
展示馆的一个玻璃展柜中,保存着当年王震将军的手书:“十五团驻和田万不能调。”为了和田的建设需要,老兵们听从党中央的指示,二话没说就地转业、仗剑扶犁、屯垦戍边。
“一道命令,执行一生。”遵照指令,官兵们留在了和田,在军垦战线上开始新的奋斗。
“我的外公王有义就是其中一位沙海老兵。”夏天指着展板上的老照片讲起外公的故事。
兵团人把屯垦点选择在“水到头,路到头,人烟到头”的未垦荒原,住地窝子,吃苦野菜,用小推车推平座座沙丘,用人拉犁开辟出块块良田……
“1961年,我的母亲王宗敏患上了小儿麻痹症。那段日子,外公太忙,没时间带她看病,母亲落下残疾。可母亲从来没有抱怨过……”说着说着,夏天红了眼圈。
王宗敏高中毕业后,留在团场学校教书。几十年来,面对多次调往条件较好地区工作的机会,她仍然选择坚守在这里。
“生在这片土地,再也没想过离开。我要像外公和母亲一样,把一生献给兵团。”夏天坚定地说道。
兵团精神代代相传。今天,新一代兵团人继承前辈留下的精神财富,把兵团精神融入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的奋斗中,像前辈们一样义无反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续写新的荣光。
艰苦创业 兵团人的历史写照
三师图木舒克市鸟瞰(资料图片)。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三师图木舒克市锦绣公园里格外热闹,置身广场,人潮涌动,欢声笑语,灯火璀璨如星河。曾经的戈壁荒滩变成了一座现代化城市。
“不与民争利、不与民争水、不与民争地”,兵团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驻地选择在沙漠边缘和边境沿线的“风头水尾”。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兵团人以火一样的热情屯垦戍边、接续奋斗,让沙漠披上绿衣,把荒野变成良田,在戈壁滩上建花园。
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军长郭鹏、政委王恩茂等率队实地踏勘,决定在喀什疏勒县郊区开荒造田,建立一个军垦农场。1950年和1951年,二军教导团和政治部联络部先后进驻,开创“军垦第一犁”光辉业绩的四十一团在此成立。这是兵团设立的第一个军垦团场。
住地窝子、喝盐碱水,“夜夜黄沙掩门扉”,面对异常艰苦的条件,兵团人毫不退缩,借助山体的天然屏障,在沙漠边缘推土筑坝,挖渠引水,修建了小海子水库;在人烟稀少的戈壁荒滩、寸草不生的万古荒原上挖渠修路、开荒造田。
昔日瀚海戈壁,今日稻麦飘香。70年来,几代兵团人扎根边疆、奉献边疆,忠实履行职责使命,把亘古荒原改造成生态绿洲,建起了一座座新城。八师石河子市、六师五家渠市、一师阿拉尔市、三师图木舒克市、十师北屯市、二师铁门关市、五师双河市、四师可克达拉市、十四师昆玉市、七师胡杨河市、十三师新星市、九师白杨市……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天山南北。
开拓进取 兵团人的动力源泉
阳光明媚、晴空万里,在八师各团场的田间地头,一台台大马力拖拉机穿梭其中,马达欢唱,机声隆隆,一大块条田不到一上午时间便完成了翻耕和平整工作。
风起土扬,泥浪滚滚,站在远处眺望耕种现场的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研究员郑炫,看着平整好的土地,眼角满是笑意。
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研究员郑炫(左三)和同事就翻转犁试用情况进行交流(资料图片)。
兵团的屯垦戍边史就是一部犁耕作业的发展史,从人拉牛拽到机械作业,从粗放耕作到精耕细作,这些巨大转变,对于郑炫来说,再熟悉不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郑炫的父母来到农八师(现八师)一五〇团,成为团场的农业技术人员。郑炫出生后,父母工作的大田就成了她儿时的乐园,由于从小耳濡目染,郑炫逐渐对农业机械产生了浓厚兴趣。
从石河子农学院(现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农业机械化专业毕业后,郑炫将兴趣爱好变成了自己一生的追求,从此一直奋战在农机科研一线。
收割机在六师奇台农场麦田里收割小麦(资料图片)。
20世纪90年代末,国外100匹马力以上轮式拖拉机进入新疆市场,与之相配套的翻转犁也主要依赖进口。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郑炫和团队克服了无数困难,历经20个寒暑的潜心研究,终于成功研制出国产大马力配套犁。
此后,为验证国产化样机与国外产品的性能差别,郑炫带领技术人员分别前往塔城和阿勒泰农机推广中心试验基地进行考核试验。在荒无人烟的戈壁荒滩上,郑炫每天下地跟在拖拉机旁查看试验情况。经过一个月的跟踪检测,她终于获得了国产化样机与进口产品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性能对比数据,为后续自主研制出适应不同土壤条件及作业要求的系列产品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这些年,郑炫围绕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系列液压翻转犁开展的科研工作,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中国农机走向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
科研永无止境,目前,郑炫正带领团队研发300匹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套的系列液压翻转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兵团精神是做好兵团工作最宝贵的财富,是兵团事业发展最有力的支撑,必将引领一代代兵团人如胡杨般把根深深扎在祖国西陲这片干事创业的沃土。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精神之光,照亮前路。新时代新征程,兵团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将大力传承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忠实履行新时代维稳戍边职责使命、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作出积极贡献。
(图片均据兵团日报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