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文化良田” 走增收之路
编者按
文化富民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支点。优秀的文化艺术既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又可以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富民功能。
近年来,兵团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文培元、以文兴业、以文聚才、以文促建、以文强基,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根植基层的文化能人、文艺人才。这些扎根基层的文化能人充分发挥自身示范、引领作用,激活基层文化“阵地”,助力乡村振兴,带领职工群众走上了增收之路。
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一针一线“绣出”美好生活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史进 通讯员李睿
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右)指导“绣娘”创作刺绣作品(资料图片)。 高兴 摄
在白色毡布上剪出模型,用铅笔绘出精美图案,再在侧沿镶上黑色的绒条和绣品,然后熟练地踩着缝纫机,神情专注地望着指尖的针线……10月10日,在四师七十七团阿依娜刺绣坊里,八连职工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带领着哈萨克族“绣娘”在此飞针走线,针线起落间,一个个精美的民族刺绣制品图案便有了模样。
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今年53岁,20岁那年,在母亲手把手的指导下,她开始学习刺绣手艺,靠销售手工艺品增加收入,在改善家庭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为她日后创业打下了基础。
2008年,七十七团党委瞄准刺绣的广阔市场,将刺绣技艺作为带动职工群众就业增收的产业来抓,邀请当地知名刺绣专业技术人员为职工群众开展刺绣、手工艺品制作等方面的技能培训,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第一个报了名,心灵手巧的她很快便脱颖而出。
2013年,七十七团成立了刺绣协会,下设阿依娜刺绣坊,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被选为协会副会长,负责刺绣协会产品的生产、宣传、销售工作。之后,在团场党委的鼓励和扶持下,她多次外出学习。随着刺绣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订单随之而来,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在当地成了小有名气的刺绣“高手”。
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制作的绣品做工精细,图案别致,颇为抢手。当地的哈萨克族居民结婚、装饰新房都去刺绣坊购买她的产品。她的绣品销售范围近到本地乡镇,远到北京上海,有的绣品还远销到了国外。每年七八月份,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进入旅游旺季,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制作的靠枕、花帽、串珠等更是供不应求。
在这个过程中,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的刺绣事业越做越大。富裕后的她,没有忘记身边的姐妹,萌发出带领收入较少的妇女一起增收致富的想法。她发现身边有很多手巧的妇女,制作的刺绣品没有平台销售。她主动找到这些姐妹,当起了领头人,帮她们销售刺绣品,给她们传授刺绣技能,希望她们能通过刺绣技艺实现增收。
2014年,刺绣坊吸纳了6名妇女。经过一年的努力,她们人均年增收5300元。就这样,靠着一针一线,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带着大家“绣出”了一片锦绣天地。多年来,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带领近200名少数民族妇女依靠制作刺绣作品、民族服饰增收,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我以前是家庭妇女,没有工作,自从在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这里学会了这门技艺之后,有了稳定的收入,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七十七团居民不鲁不鲁·吐尔森纳洪说。
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商平台成为销售产品的新渠道。为了跟上时代,这几年,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和姐妹们开始通过抖音、微信平台宣传刺绣产品,获得了不少外地订单。
随着顾客越来越多,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她鼓励、动员周边的妇女一起学刺绣技艺,每年免费开展培训,从如何组装刺绣机到布料的选择、裁剪,图案设计、颜色搭配,她都耐心地指导大家。
如今,在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的带领下,七十七团刺绣产业蓬勃发展,依靠刺绣技艺增收的妇女越来越多,她们走出了一条致富路。2020年,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被评为兵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面对赞誉,她表示会以此为动力,继续努力,带领更多的妇女增收。
杨帆:匠心雕琢皮艺之美
杨帆在创作皮雕作品(资料图片)。杨帆 提供
“欢迎来到杨帆古革皮雕直播间。”10月9日23时,杨帆系上围裙,摆开工具,坐在镜头前向短视频直播平台的“粉丝”们介绍皮雕的制作工艺,她时不时拿出制作好的成品皮雕包,逐一介绍设计理念、色彩搭配、适用人群,还不忘与“粉丝”们进行实时互动。
今年47岁的杨帆出生在十师北屯市,在母亲的熏陶下,她从小酷爱制作手工艺品。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杨帆在天津的一家设计公司工作,可父母希望她能回到他们身边,孝顺的她就回到了北屯市。回来后,杨帆开始自主创业,成立了一间公益性工作室,设计制作布艺、软陶等饰品,吸引了一批手工艺品爱好者。
2011年,杨帆的小姨回国探亲,小姨身上背的牛皮流苏背包深深吸引了杨帆,她一边称赞背包做工精致,一边向小姨打听背包的制作方法和原料来源。听了小姨的讲述,杨帆感觉缝制手工皮具并不难,便想试试。杨帆在网上查找资料,学习手工艺理论知识,并在兵团妇联和十师北屯市妇联等单位的帮助下去外地学习。2012年,杨帆成立了皮雕艺术工作室。从此,她踏上了皮雕设计与创作之路。
杨帆在创作皮雕作品时,发现在牛皮上雕刻,可以呈现浮雕的效果,加以染色,不仅可以用在皮带、皮包等各类皮具上,还可以单独制成皮雕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于是,杨帆凭借美术功底和手工艺品制作技艺,开始一边学习皮雕知识,一边创作皮雕作品。
随着对皮雕工艺的深入了解,杨帆发现皮雕虽好,但成本却很高。一件皮雕制品需要经历设计、选料、雕刻、染色、裁剪等工序,每道工序使用的工具都不同。为了节约牛皮,杨帆利用边角料制作一些手环、吊坠等,练习雕花样、试染色。熟能生巧,她渐渐地琢磨出了皮雕工艺的小窍门,创作出的皮雕作品越来越精美,找她定制钱包、皮带、皮包的顾客越来越多。
为了帮助更多妇女在家门口灵活就业,2016年,十师一八八团成立“海川巾帼手工坊”,出台免租两年场所的优惠政策。杨帆成为第一批入驻者,有了工作室,她不仅有了安心创作的空间,还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甚至爱上了皮雕工艺。不到一年时间,就有几十名学员跟随杨帆学习皮雕皮具制作知识,还有一些顾客想要自己动手制作皮具赠送亲友,她都热情地提供工具和技术服务。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皮雕技艺,杨帆开始参加一些专业的皮雕比赛。她的《天马行空》等皮雕作品获得兵团妇联举办的手工艺品大赛二等奖;在克拉玛依市举办的全国旅游产品大赛中,她的作品获得优秀创意奖。为使自己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皮雕技艺,杨帆专门去江西参加皮雕培训,在不断学习中,她的皮雕技艺更加精湛,皮雕作品作为旅游产品在白沙湖景区进行销售。2018年,杨帆在深圳市参加中国(深圳)第二届国际皮雕艺术博览会暨第二届国际皮雕艺术大赛,大赛评委对她的皮雕作品——哈萨克族皮雕帽子赞不绝口。
“皮雕的过程,可比作匠人指尖的芭蕾。”杨帆表示,这一技艺巧妙地在牛皮、羊皮等天然材质上施展,经过多道工序制作成各种工艺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多年来,杨帆不断提升皮雕技艺水平,还长期面向大学生或者自主创业者举办皮雕培训班,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
如今,杨帆靠销售皮雕产品年纯收入已达20多万元,她在乌鲁木齐、库车等地成立了工作室,在疆内皮雕界小有名气。杨帆希望更多人学习皮雕知识,走上创业之路。她说:“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皮雕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王金艳:巧手编织致富梦
王金艳(中)与合作社社员一起编制手工艺品(资料图片)。 张静 摄
在六师新湖农场,提起金艳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社长王金艳,很多人说她是农场手工编织代言人。近年来,农场积极拓宽妇女创业渠道,使得农场不断涌现出自主创业的先进个人,王金艳就是其中一位。她带领妇女创业,在家门口“鼓”了腰包。
王金艳的创业故事还得从2004年说起。一天,王金艳和朋友逛街时,无意间走进了一家装饰精致的小手工坊,据店主介绍,只要买一件手工艺品,就可以免费学习制作方法。好奇心驱使王金艳选择试试,她花2个小时学着制作了一朵“百合花”,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就这样,钻研手工编织技艺,成了王金艳工作之余的爱好。退休后,她开设了一家编织手工坊。作坊里的编织品种类多、款式新、工艺精湛,吸引了不少顾客。
2017年3月,王金艳在新湖农场妇联的帮助下成立了金艳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2018年,新湖农场妇联利用援疆资金为合作社租赁了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作为创业培训基地,并购置了缝纫机、锁边机等设备。目前,合作社有固定社员50多人,产品有手工针织衣裤和编织绳结、串珠、立体网绣包等。
“近两年,我们合作社不仅在线下销售,还在线上销售编织产品。目前,合作社的工艺品、服饰、帽子等通过网络直播平台销售得非常快。”王金艳说。
如何让合作社做大做强,带动社员增收?如何让顾客了解并接受合作社的手工特色产品?电商经济的快速发展,让王金艳发现了互联网带来的商机。2021年春季,56岁的王金艳购置了直播设备,从直播带货做起。
直播间里,天南海北的顾客被合作社独特的手工产品所吸引,合作社的产品订单量明显增加。为了让产品在市场更具竞争力,王金艳定期请有经验的设计师为社员们提供指导服务,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服装制作和加工。
农场居民赵俊丽是合作社的老顾客,经常到店里购买产品。最近,她看到合作社推出优惠活动,买了多件产品。
“合作社的产品质量好,花样也丰富,我是忠实‘粉丝’。”赵俊丽说。
“前段时间,合作社通过线上销售产品,每天的销售额在1000元左右。”王金艳说。
作为带领农场妇女增收的平台,金艳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不少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新湖农场二十连职工王焕浦一有空闲时间,就来到合作社学习技艺。“我想跟金艳姐学门手艺,以后能多一条增收的路子。”王焕浦说。
夏季,合作社的夏凉帽供不应求,社员张咏梅每隔几天就要来合作社拿制作夏凉帽的材料。“2022年,我开始学习编织技艺,金艳姐一针一线地教我,现在我已经能够熟练编制各类手工艺品了。合作社帮我们销售产品,我们只管用心编制手工艺品,就能用双手换来收入,感谢她带领我们一起致富!”张咏梅说。
多年来,王金艳一直坚持免费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近几年,她每年培训上千名妇女,教授她们手工编织、民间插花、服装制作等技术,帮助她们增收致富。
“职工群众随时可以来合作社学习编织技术,有了一技之长,足不出户就能增收。”王金艳说。
今年,王金艳邀请农场的“网红达人”在直播间展示产品,进一步扩大合作社的知名度,促进产品销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次直播都能吸引不少粉丝、获得很多订单。
“我们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直播,吸引了不少客户,每天能卖出去不少产品。我们还要加大推广力度,把更多产品展示给顾客,带动更多农场妇女增收。”王金艳说。
最近,合作社接了新订单,社员们都铆足了劲儿赶订单。“姐妹们都希望扩大合作社的规模,打造自己的品牌。希望更多人加入合作社,增长技能、增加收入,抓住机会、实现梦想。”王金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