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丨“沙海愚公”:他们在沙漠筑造“绿色长城”

来源:胡杨网时间:2024-10-16 18:26:05 作者: 编辑:李永弟 责任编辑:许灏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丨“沙海愚公”:他们在沙漠造“绿色长城”

胡杨网讯(胡杨网李萍)在广袤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东疆连绵的沙丘边缘,有这样一群绿色守护者,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愚公”一般,与风沙搏斗,在沙漠中筑起了一道道“绿色长城”。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绿洲正在向沙漠深处延伸。第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宣传部供图。 (1).jpg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绿洲正在向沙漠深处延伸。第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宣传部供图

谢小云、夏万林、朱骏亮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谢小云在盐碱地改良、经济林发展及生态旅游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夏万林作为护林员,专注于生态林的巡护与保护;朱骏亮在梭梭林种植与管护、生态与经济兼顾方面经验丰富、成果显著。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对绿色的执着追求,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壮丽变迁。

谢小云:30年将绿洲向沙漠延伸20余公里

谢小云,一师阿拉尔市十一团花桥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艺师,这位来自湖南的“湘妹子”,1994年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师阿拉尔市十一团花桥镇,从此便与这片沙漠结下了不解之缘。30年来,她一心扑在防沙治沙和农业技术推广上。

谢小云种植的四翅滨藜。李萍 摄.png

四翅滨藜耐干旱、耐盐碱,粗蛋白含量12%以上,可以作为饲草的补充饲料。李萍 摄

初到阿拉尔时,面对恶劣的环境,她没有丝毫畏惧。她不仅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种植棉花,还致力于研究盐碱地改良,四翅滨藜的引种就是她的一项重要成果。2019年,她栽种的7000亩四翅滨藜幼苗成活率不到10%,但她没有放弃,两个月吃住在沙地,历经100多次试验,突破了苗木本地化种植技术难关。到2020年4月,新栽植的3000亩四翅滨藜当年成活率达到70%左右。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四翅滨藜、梭梭等耐盐碱植物种植面积已达到8万亩,她成功为当地改良盐碱地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

9月24日,谢小云在位于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境内的“沙漠之门”景区周围查看四翅滨藜生长情况。李萍 摄.jpg

9月24日,谢小云在位于一师阿拉尔市境内的“沙漠之门”景区周围查看四翅滨藜生长情况。李萍 摄

谢小云构建了四级生态防护屏障,包括绿洲外围荒漠生态林、防风固沙林、绿洲内部农田防护林和居民区绿化林。她还积极推动经济林的发展,对全团的梨园进行技术改良,帮助职工增收。

在谢小云的带领下,十一团花桥镇走出了一条发展靠沙、生态治沙、增收用沙、旅游兴沙的发展之路。

2023年,谢小云荣获“全国防沙治沙标兵”称号,她表示要把种下的树管护好,继续为防沙治沙事业贡献力量。

夏万林:“90后”护林员坚持在大漠“守绿”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北缘横着一道宽100米至400米、长84千米的人工生态林,这条距离沙漠最近的“绿化带”拥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名字——“359”生态林,一师阿拉尔市十一团花桥镇“90后”护林员夏万林便是这片生态林的守护者之一。

“90后”护林员夏万林和他守护的生态林。李萍 摄 (2).jpg

“90后”护林员夏万林 李萍 摄

“我的名字叫夏万林,寓意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夏天也有万亩绿林。”夏万林幽默地说。

夏万林出生于1993年,今年31岁。从2016年开始,他作为护林员一直守护在这里,他每天巡护14公里左右,无论沙漠边缘的土路多么崎岖,还是防护林内的杂草多么丛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认真查看是否有火警火灾和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现象。尽管巡护过程中困难重重,车辆常常陷进沙地,但他从未退缩。

2022年,夏万林累计巡山里程达5000余公里。在他和同事的悉心管护下,生态林的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众多野生动物在此“安家落户”。

夏万林见证了这片生态林从8树苗初种到如今繁茂的全过程。他深知这片绿色来之不易,也更加坚定了守护好每一棵树木、每一寸土地的决心。他说:“更好地坚持下去,守护好我们责任区域的一草一木,让这片防护林更好地发展,这就是我对家乡、对祖国的贡献。”

朱骏亮:让沙丘变绿洲的治沙先锋

“我记得小时候,只要外面一刮风,黄沙就满天飞。等风停了,父母就会有好几天早出晚归,处理地里堆积的沙子。”从此,朱骏亮心里早早就埋下了一颗防沙治沙的种子。

朱骏亮,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十三师黄田农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从小生活在风沙肆虐的环境中,他深知风沙对土地和人们生活的危害。

2009年,他回到家乡,在黄田农场林业工作站工作。2013年,得知团场要开展防沙治沙工作,朱骏亮第一时间报了名。他和同事们对黄龙岗沙区进行实地勘察,规划种植地段和密度。随后,他们与团场连队的职工一起,两周时间内,在315亩沙地种上了梭梭树苗。然而,种树只是开始,后期的管护更为关键。朱骏亮和同事们精心呵护,第一年平均每周浇一次水,第二年半个月浇一次水,第三年半年浇一次水,他们还在浇水时及时疏通滴灌头,防止砂石堵塞。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如今,黄龙岗沙区的植被覆盖率达到90%。

朱骏亮和同事在十三师黄田农场黄龙岗沙区种植了200多亩梭梭林,成活率同样喜人。李萍 摄.jpg

朱骏亮和同事们在十三师黄田农场黄龙岗沙区种植了200多亩梭梭林。李萍 摄

朱骏亮不仅有韧劲儿,还有创新精神。他采用草方格扦插法提高树苗成活率,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种植不同的树木,如在沙地种梭梭,在碱地种红柳,在农田旁种青杨。同时,他还积极推动发展混交林,种植沙棘、杏树等经济作物,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兼顾。如今,黄田农场的环境越来越好,曾经的风沙之地已成为绿树成荫的美丽家园。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