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丨石榴花开 幸福绵长
编者按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近年来,兵团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他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即日起,兵团日报推出特别报道,选登近年来兵团受到表彰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的感人故事,敬请关注。
付江录:“金子般的心”感动着身边人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琼
10月22日,付江录在检修采棉机。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宝山 摄
“他处处为别人着想,我们这里很多人都得到过他的帮助。”10月22日,望着付江录在农机合作社忙碌的背影,社员王长仲说,“这两天,他又带着我们为团场和周边地方乡村种植户提供采棉和秋翻等农机作业服务。”
今年51岁的付江录,是十三师火箭农场哈密新星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在火箭农场,付江录帮扶带动身边人共同致富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他也先后获得“兵团道德模范”“自治区道德模范”“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
上世纪90年代初,付江录从开小四轮拖拉机运输红砖的生意中艰辛起步,苦干实干,逐渐积累了一些财富。“那个时候家里孩子多,生活困难,我的第一辆小四轮还是邻居优素福大叔给我借钱买的,有了他的帮助,我才有了创业的机会。”付江录告诉记者,那时的他有了一个朴素的想法,“等自己有能力了,也要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20多年间,富起来的付江录一直做着力所能及的好事,共计使用200多万元资金帮扶40多名困难群众共同致富。
2004年,对于火箭农场居民赛买提·莫合买提来说,是人生的低谷。他从火箭农场水利工程队下岗,没有了生活来源。得知赛买提·莫合买提的困境后,付江录二话没说,把他吸纳到自己的运输队,不仅教他驾驶技术,还拿出2万元为他操办婚事——装修房子、张罗婚车,把赛买提的婚礼办得风风光光。
多年来,赛买提·莫合买提和付江录两个人像亲兄弟一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
“付江录是我们的好大哥。”在火箭农场采访付江录的事迹时,记者听到最多的便是这句话。付江录用自己的宽广胸襟,影响和带动各族职工群众和谐共处、共同致富。
2012年,艾力·依力牙孜从鄯善县初来火箭农场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吃饭住宿都成问题。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付江录。付江录得知他有烧烤手艺后,借给他1万元启动资金,在农场支起了烧烤摊。后来,艾力·依力牙孜在农场买了房、安了家。看到艾力·依力牙孜踏实肯干能吃苦,付江录还出资让艾力·依力牙孜考取了采棉机驾驶证,帮他掌握了致富的新技能。
“没有付大哥,就没有我的今天。”谈起这些事,艾力·依力牙孜热泪盈眶。
一颗金子般的心,感动身边的人……在火箭农场,很多人都受到过付江录的无私帮助。以付江录的故事为原型,2014年,火箭农场与天山电影制片厂合作,联合拍摄了兵团首部反映民族大爱的微电影《情暖东天山》。
如今,在付江录的带动下,他曾经帮助过的各族兄弟姐妹也成了和他一样乐于助人的热心肠。他们共同筹资成立了哈密天牧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哈密新星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等,吸纳10余名困难群众就业。
“人和人相处,只要有爱就能够心连心,就是一家人,在咱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付江录说。
李鹏远:像磁铁一样把大家紧紧聚在一起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琼 通讯员何瑞娜
李鹏远(左)和结亲对象马玉成在棉田交流棉花田管技术(资料图片)。何瑞娜 摄
“喝上了干净卫生的放心水,心里格外甜!”10月21日,六师新湖农场三十五连职工李建平把一面写有“心系职工办实事,造福百姓暖人心”的锦旗送到连队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李鹏远手中,感谢连队党支部帮助大家解决了吃水难题。
三十五连有12户职工居住在离连队居民区较远的地方,每年遇到用水高峰期,家里的自来水就会出现水流小甚至无水的状况。为了保障居民生活用水,李鹏远四处奔走协调,加快推动连队自来水管网改建工程。9月底,12户职工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
新湖农场三十五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连队。在连队,只要提起李鹏远的名字,大家都会竖起拇指,称赞他把大家的事当自家的事办,在连队治理方面很有水平。
为方便职工群众办事,李鹏远在连队党支部建立起“两委”轮岗值班制度,实现了“来访一位群众、办好一件实事”。
“连队治理不能挂在嘴上,需要实实在在探索新方法、新手段,只有像磁铁一样把大家紧紧地聚在一起,才能干成事、办好事,赢得大家的认可。”李鹏远说。
2017年4月,种植户喜红旗种植的棉花遭受低温灾害,5月又遇大风霜冻灾害,他和妻子一度对种地失去信心。李鹏远得知情况后,赶忙去给喜红旗鼓劲打气:“现在复播还来得及,后期田管跟上,损失就补回来了,有困难你就给连队党支部说,我们竭尽全力去解决。”
当年,李鹏远带着连队党员帮喜红旗一起复播棉花,还请来农技人员根据复播作物长势、天气条件等因素,现场“把脉问诊”进行技术指导,当年喜红旗的收入达到了10万元。
“多亏了李书记操心,我们现在的日子才能这么顺心。”喜红旗说。
李鹏远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强化宣传教育、丰富活动载体,推动各族职工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
走进三十五连党群活动室,玻璃橱窗里贴着的一张张照片,展示着近些年来连队发生的变化和职工群众幸福的笑脸。
退休职工刘建平告诉记者,以前连队的党群活动室年久失修,墙皮脱落,屋顶漏雨,有些职工看着老旧的党群活动室都不愿进去。
2017年5月,在李鹏远的带动下,连队对党群活动阵地实施全面改造。为了节约成本和加快施工进度,李鹏远发动成立了由连队“两委”成员、党员、团员等组成的志愿者施工队,大家一起搬运物品、清运垃圾、打扫卫生。现在,党群活动室成了各族职工群众欢聚一堂的好地方。
“在我们连队,家家户户都有不同民族的亲戚,大家经常走动,遇到困难了帮一把,遇到节日了聚在一起庆祝,感情越处越深。”刘建平说。
如今,在三十五连,各族职工群众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邢善:牧工心中的亲人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琼 通讯员申玲
邢善(左)在检查牲畜生长情况(资料图片)。申玲 摄
“老邢,家里的羊羔又长壮了,你上次介绍的饲料配方效果好得很……”10月21日,五师八十九团北山牧场牧工欧加巴特打电话时兴奋地说。
欧加巴特口中的“老邢”,是八十九团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工作人员邢善。30多年来,精通畜牧兽医工作的他深入牧区和养殖圈舍,帮助牧工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手把手地指导大家提高养殖技能,拓宽增收致富路。
“邢善是我们最亲近、最信赖的朋友,他处处为我们着想,遇到畜牧养殖方面的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赶过来。”提起邢善,牧工们纷纷称赞。
在北山牧场居住的牧工吉胜利,不管什么时候到场部办事都会去看望邢善。
吉胜利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冬天大雪提前降临,12月底了家里还没凑够给牛羊买过冬饲料的钱,羊快要产羔了,他急得嘴巴上起了一层水泡。在最困难的时候,是邢善伸出了援助之手,将5000元送到他家中,帮他给牛羊备足了“口粮”。
“以前我们不懂养殖技术,牲畜养不好挣不上钱,邢善就经常来我们这里,把养殖技术培训班搬到了圈舍里,从饲料配比到疾病防控一一给大家示范。现在我们过上了好日子,离不开他的帮助。”吉胜利说。
邢善的父亲是蒙古族,母亲是汉族,他从小就与各族职工群众生活在一起。小时候父母工作忙,他经常到邻居家蹭饭,抓饭、拌面、馕,有啥吃啥,亲如一家。
“我们从小就感受着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温暖,大家常来常往、互相帮助,彼此就像兄弟姐妹一般。”邢善说。多年来,邢善始终默默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2014年,八十九团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困难职工活动,牧工万里成了邢善的亲戚。当时,万里一家年收入只有1万余元,日子过得拮据。为了帮助万里增收致富,邢善想方设法帮助他扩大养殖规模,手把手传授养殖技术。万里家的羊群提高了繁育成活率,当年年底,他家纯收入达到了6万元。之后的几年间,在邢善的帮助下,万里家羊群数量发展到了300多只,不仅还清了贷款,还在团部买了楼房。
看到大家过上了好日子,邢善心里美美的。他常说:“牧工信任我,有事情才会想到我,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有一次,北山牧场牧工包孜亚突发心脏病,晕倒在了家门口,他的家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邢善打电话。当时天色已经漆黑,找不到车,邢善骑上摩托车就往40多公里外的牧场驶去。山路崎岖不平,着急赶路的邢善驾驶摩托车时不慎侧翻,胳膊擦坏了一大块皮,鲜血直流。邢善顾不得自己受伤,骑上摩托车继续赶路,直到把包孜亚送到团场医院,看他脱离了危险才离开。
这些年,邢善帮助过的牧工有200余人,一件件小事暖心事,让他成为牧工心中的亲人。2019年,邢善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如今,56岁的邢善依然奔波在为民服务的路上,为牧工的增收致富、家长里短操心,为辖区的团结和谐努力。
“民族团结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维护民族团结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我要继续努力工作,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邢善说。
刘前东:“亚克西连长”带着大家奔富路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琼
连日降雨造成连队道路塌方,刘前东在现场搬运石块铺路(资料图片)。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洋 摄
在昆仑山北麓海拔3500多米的地方,灰黄色的山脉连绵起伏,厚厚的积雪点缀其间。
三师叶城二牧场三连,就位于这荒凉的山间,这里海拔高、地势险峻、自然环境恶劣,多年来,三师叶城二牧场三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刘前东一家始终接力守护。
刘前东今年52岁,他的父母是上世纪60年代来疆的支青,他们自从来到这片高原牧场,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垦荒、筑路、建房、造林、守边,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边疆。
2013年10月,刘前东的父亲突发疾病,临终前他嘱咐儿子:“你要留在牧场,和大家守好边境线,让大家过上富裕的好日子。”
就这样,刘前东打消了之前去外面闯世界的想法,带着父亲的遗愿留在了牧场。在叶城二牧场,刘前东先后担任过电工、社区副主任等职务。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大家遇到困难都愿意找他。
2013年,刘前东调任三连连长,这是叶城二牧场最偏远、海拔最高、最艰苦的单位。三连距离牧场场部160公里,牧工出行极不方便。为了改变现状,刘前东带着大家修建牧区公路、牧区便道,搭建了4座简易木桥,他还主动包揽给新生儿上户口、送学龄儿童上学、缴纳养老保险、运送物资等急需下山办理的事情,大家都亲切地喊他“亚克西连长”。
以前,放牧是三连牧工唯一的收入方式。“如何破解增收难题”是刘前东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要致富,先修路。”刘前东积极向上级申请项目资金支持,动员连队居民行动起来共同修路。2018年,三连通往外界的公路全线贯通,2020年这条公路实现了全部硬化。到如今,从三连连部到放牧点,车程仅需15分钟。
要想“拔穷根”,必须在产业上谋发展。刘前东带领连队“两委”成员入户走访,倾听大家的意见建议,并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职工”的发展模式,通过草场“分片包干、大户带小户”的方式,提高养殖效率。
为了做大养殖产业,刘前东从西藏引进了牦牛种牛,改良当地牲畜品种,提高牲畜繁育率,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带领牧工走出了一条前景广阔的特色养殖之路。连队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7000多元增加到2023年的2.4万多元。
“我们现在住进了水电暖齐全的楼房,荷包也鼓了好几圈。”说起生活的变化,三连职工阿布杜麦提·吐孙麦麦提咧嘴一笑,“没有刘书记,就没有我们今天满圈的牛羊和幸福生活,好日子是他带着大家努力干出来的!”
这些年,刘前东扎根昆仑山深处、一心为民,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只有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干成事、干好事!”刘前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