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师新星市形成保障文明实践低成本、可持续运转的有效模式
张亚婷
十三师新星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以讲理论、讲政策、讲道德、讲文化、讲法律、讲文明、传技能、强基础的“六讲一传一强”为核心内容,整合各方资源力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守正创新、立破并举,积极探索低成本、可持续、好复制的文明实践有效机制,努力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用心用情用力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截至目前,十三师新星市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0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2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145个,将实践阵地前移到职工群众家门口,实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零距离”。
统筹协调,多级联动,实现低成本、可持续运转
建立完善师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筹、团场(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指导、连队(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施的工作体系,实现“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供机制保障。师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中心主任,团场(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连队(社区)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确保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做好三个“融入”,寻求基层公共服务“最大公约数”,找准服务职工群众“最优解”。一是融入基层党建。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工作为引领,融合基层党建阵地、平台、队伍,以“主题党日”“三会一课”、文明实践活动等为载体,结合在职党员进社区“双报到”活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深入开展。二是融入社会治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积极协调社会力量,以文明实践活动的形式有效对接基层职工群众需求,深度融入职工群众日常生活,了解职工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愁所盼,打造扎根基层的“不走队伍”、职工群众身边的“百姓之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三是融入文明创建。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普法宣传教育,实行移风易俗激励机制。第十三师新星市红星四场骆驿镇作为全国妇联移风易俗工作试点单位,针对二牧场片区少数民族婚礼存在高价彩礼和大操大办的问题,通过完善连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启动“积分助推文明新风”活动,对哈萨克族职工群众落实婚俗新风情况进行统计和积分兑换,广泛开展教育引导,实现彩礼降温,形成婚俗新风。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低成本、可持续运转
师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动员教育、文化、文艺、体育、科技、医疗、生态环境、司法、消防、乡村振兴等各部门各行业力量,积极投入师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现“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群众最大化”。设立“心理咨询室”“直播间”“书画室”“政协之家”“道德大讲堂”“科普室”“图书角”“有声书吧”“棋牌角”“邻里休憩区”“积分超市”“爱心银行”等13个功能室,全部向职工群众免费开放,并常态化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各团场(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整合党建服务中心、文体广电旅游中心、城镇服务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场史馆等资源,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区域统筹、服务保障、上下联通等功能;整合连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连史室等资源,完善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功能,充分发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引导职工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实践活动;依托师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科普教育基地、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构建点多面广、功能完备、便民利民的文明实践服务圈,真正实现服务群众点对点、面对面。2024年以来,师市共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1979场,服务职工群众10万余人次。
精准服务,培育品牌,实现低成本、可持续运转
打造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逐步提升文明实践活动项目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持续培育创新性文明实践品牌项目。一是培育“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看电影”品牌项目。根据职工群众需求,利用师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多功能会议室,开展“周四公益电影院”文明实践活动,8月以来,共放映电影9场,服务职工群众千余人。培育“阳光心理”品牌项目。师市团镇积极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参与“心理健康辅导”志愿服务,开设心理健康讲堂,讲授心理健康知识10次,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15次。培育“暑期思维训练”文明实践品牌项目。为解决双职工家庭暑期带娃难问题,师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时组织专业老师开展了“暑期思维训练”活动,辅导训练学生1350余人次。二是持续推进“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文化活动。开展端午、七夕、中秋、重阳、春节等“我们的节日”主题文明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广大干部职工群众进一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五个认同”,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常态化开展“新星有礼·文明有你”主题文明实践活动。启动“第十三师新星市‘新星有礼·文明有你’主题文明实践活动”,会同师市相关部门常态化开展文明执法、文明经营、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活动,持续治理不文明行为。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各类文明实践培训100余次;开展“科普启智·逐梦未来”主题文明实践活动10次,服务职工群众2000余人;开展“八一”建军节主题文明实践活动,邀请老军垦沈思伟同志为群众讲述艰苦创业故事,组织观看红色电影《建军大业》《长津湖》,让职工群众感受兵团成立70年来的巨大变化,有形有感有效传承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汇聚爱心,释放活力,实现低成本、可持续运转
统筹整合行政机关、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企业及公益人士等各方力量,形成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强大合力,切实提高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水平,实现爱心银行运行资金“活起来”。在师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置“爱心银行”展柜,动员各方力量为“爱心银行”持续不断注入资金,为师市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不断增加覆盖广泛、群众急需的文明实践资金供给,满足不同人群需求,让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充满内生动力。建立健全师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拓展建设管理和激励长效机制,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兑换制度,发放新时代文明银行储蓄存折,专人负责积分审核和登记,定期开展积分兑换活动,居民可根据自己的积分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文化用品,让“小积分”发挥出“大作用”,全面激发职工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热情,提升文明实践的认同度,实现了职工群众从“被动接受服务”到“主动服务他人”的角色转变,形成可持续又便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风尚,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十三师新星市实践新篇章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