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新质生产力 塑造核心竞争力
张燕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可见,新质生产力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用重大,各师市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兵团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为各师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指明了路径。一是集聚各方科技创新资源和力量。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需求为方向,立足兵团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集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等各方科技创新资源和力量,进行原创性、颠覆性和引领性的科技创新及攻关研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作为理论型科技研发主力军的作用,激发和提升其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走向市场并实现盈利的能力;引导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应用型科技研发的主力军,加快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步伐。二是用好用活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新质生产力对生产要素和生产工具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时,各师市不仅要关注国内科技创新的前沿情况,还要关注和留意全球科技创新的新形势及新趋势。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核心区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共建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坚持做到“引进来”“走出去”,用好用活全球科技创新资源,为进一步提升原创性科技研究能力奠定基础。三是搭建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智能技术,搭建一个科技创新资源合作共赢的云平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形成线上合作,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畅通与共享,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线下应用与转化率。
强化新型生产要素供给
新型生产要素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素基础,各师市应注重新型生产要素的培育。一是培育新型生产要素。充分激活和用好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据要素,大力推动数据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的融合,推动传统生产要素向新型生产要素跃升;丰富人才、算力、知识、人工智能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供给形态,逐步实现新型生产要素供给的多元化、多样化、高效化和智能化。二是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市场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是强化新型生产要素供给的重要平台,各师市应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生产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实现新型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积极构建新型生产要素市场体系,推动新型生产要素产品市场、服务市场与传统产品及服务市场形成循环;促进新型生产要素市场与传统产品及服务市场的深度融合,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推进新型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对要素市场提出新的要求,这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破地域、行业等壁垒,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促进新型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新型生产要素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积极优化新型生产要素配置的质量、模式以及结构,在遵循“四个面向”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引导新型生产要素向高效益、高附加值的行业和产业集聚。
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载体,各师市要抓牢这一载体,以产业促发展。一是牵好创新“牛鼻子”,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各师市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善于将科技创新与产业链及产品链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要善于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数智技术与制造业、农业、工业及服务业深度融合,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先进性和智能性。二是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各师市应下好产业“先手棋”,坚持面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前沿领域及交叉领域,聚焦元宇宙、数智技术、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脑机接口等重点产业方向,鼓励企业以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为进军和攻克的主阵地,积极组织企业开展重点产业方向的研究和创新工作。三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及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单位附加值;支持企业提升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实现从产业跟随者向产业引领者的转变。
培育更多科技创新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各师市要注重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是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重视本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学习国内不同地区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的经验,做到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从娃娃抓起。大力提升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现有高等院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科技实践能力,在开设课程时要逐步提升科技创新类课程的比重,营造重视科技与创新的良好环境。依托国家级、兵团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高水平科技研发团队,加快原始性创新人才的培育。二是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要根据我国及国际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模式,结合兵团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有针对性地对高等院校学科设置进行动态优化,源源不断地为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的急需人才,如:打破传统学科与前沿学科的界限,积极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体系,大力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为培养具备交叉学科综合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做好准备。推动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育人联动,携手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在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人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匹配度,培育一大批懂科技、懂资本、懂市场、懂金融的复合型科技人才。三是做好人才的“引育留”。通过设立海外研修项目、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增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及顶尖性、原创性国际人才的能力。主动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拓宽各师市科技创新人才的国际视野,丰富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渠道。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工作环境,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优质的科研条件和生活保障。(作者单位:十三师新星市党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