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0年后,我又来为你歌唱

来源: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时间:2024-11-12 00:16:28 作者: 编辑:李永弟 责任编辑:许灏

10年后,我又来为你歌唱

它诞生于红军、八路军、人民解放军的英雄部队。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屯垦在天山。”这是对兵团老兵经历的真实写照。这里有爬雪山、过草地的老红军;有“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的老八路;有参加过三大战役的解放军;有“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有来自齐鲁大地的山东女兵。有来自湖南的八千潇湘女子;有参加过西藏平叛和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的人民子弟兵……

它延续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屯垦戍边的文明史,创立了规模宏大,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

它揭开了新疆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建设的序幕,大力发展边疆经济,星罗棋布驻守千里边防。

它孕育了一代代军垦传人,谱写着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历史华章。

它就是矗立在中国西北边陲,一个举世无双的特殊组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感谢兵团办公厅邀请我回家,向大家汇报。

前几天,庆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大会在乌鲁木齐隆重举行。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来贺信。 

贺信说,值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族干部职工群众表示热烈祝贺!向驻兵团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军队文职人员、预备役人员、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民兵,向中央驻兵团单位干部职工和援疆干部人才,向关心支持兵团工作的人们致以亲切慰问!向兵团事业创业者和老一代兵团人表示崇高敬意!

贺信指出,1954年10月,党中央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大部就地集体转业,在新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履行特殊使命。70年来,兵团充分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为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贺信强调,兵团是实现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总目标的重要战略力量,具有光荣传统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定能够赓续红色血脉,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把兵团建设得更强大更繁荣,努力形成新时代兵团维稳戍边新优势,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建设美丽新疆、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0年前的10月,我荣幸地参加了庆祝兵团成立60周年活动。这个出席证我还一直珍藏着,整整10年了。

10年前的10月,是我的48岁的生日,兵团办公厅送我的生日玫瑰,如今已经成为一片片玫瑰花瓣。她们被我存放在保鲜盒里,10年来都不曾打开过,也一直收藏着。

刚才朋友问我,你到过新疆几次?我说,我数不清。我想,回家的次数,你能记得住吗?因为新疆兵团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今天在座的和没有到场的兵团人都是我的亲人。

感谢三年的援疆生活,援疆既是补钙之旅,也是信仰之旅;既是健骨之旅,又是成长之旅;既是追索之旅,又是心灵之旅。

感谢援疆三年里,给我支持帮助的戍边人,感谢兵团作家韩天航,使我了解了兵团的戈壁母亲和瀚海父亲的故事,感谢为我们史志工作者讲述兵团人酸甜苦辣的兵团老领导,他们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我等晚辈的担当。

这三年的援疆生活,我受用一生。

感谢兵团出版社为我出版《心地边关》这本书,记述的都是兵团故事。书的封面专门使用了新疆元素。封面上部是我女儿画的油画,把新疆巍峨的雪山、奔腾的河流都画上了。“心地边关”是什么意思呢?“心地”是我把兵团大地作为一片心灵的土地去耕耘,“边关”就是想着兵团的戍边人;封面下部是石河子广场上“边塞新乐章”大型雕塑。当时拍这张照片时,戈壁母亲怀里抱着孩子,我就把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作为封面设计的构想,读者们都说,设计得好。

援疆三年,兵团精神教育了我,激励了我。这对我以后的工作生活是一种充电和加油。我说过,以后有机会我还要回到兵团,回到兵团人身边去,再看看我们的界碑,看看我们的兵团戍边人,魏德友、尤良英、马军武,等等。

有一次我到一师去采访,正好遇到姚新民副司令员,他说,小班,你一定要到一师来,这里有很多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你要写写他们,看看塔里木河,看看我们的幸福城。

兵团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党中央的远见卓识、执政智慧和亲切关怀,凝聚着全国人民特别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凝聚着全体兵团人的团结奋斗。一部兵团史,就是一部甘于奉献史、一部勇于担当史,一部不怕牺牲史。

兵团70多年的奋斗,绘就了开发建设边疆、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篇章,奏响了增进民族团结、共同维护新疆稳定的壮美赞歌,竖起了巩固祖国边防、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不朽丰碑,书写了几代兵团人扎根边疆、报效祖国的英雄史诗。

我们不能忘记在革命战争中出生入死、为兵团发展呕心沥血的老一辈革命家王震同志以及王恩茂、张仲瀚、陶峙岳同志等兵团事业开拓者;不能忘却以孙龙珍同志等为代表的响应祖国号召扎根新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献身新疆的老一代兵团人和英雄们;还要感谢至今仍然驻守边疆、扎根兵团、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继续创造辉煌和业绩的270多万优秀兵团儿女。兵团人的贡献,党中央永远不会忘记,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全国人民和新疆各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我在兵团工作的时候,曾经采访兵团副政委李书卷。李书卷,1934年1月生于河北省深泽县。1948年3月参加工作,1950年1月入党。第2军第6师16团组织干事,是随王震将军从甘肃酒泉来到新疆的第一批军垦战士;1982年任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87年任兵团党委常委、副政委;2000年7月离休。他是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名誉主任。

李书卷说,我们作为一个兵团人,我们自信,我们也自豪。就是在新疆,我们做了毛主席交给我们做的事,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事。干什么呢?增强民族团结,发展新疆经济,巩固祖国国防,维护祖国统一。我们就干了这么一件事。

兵团历史非常特殊。李书卷说,研究兵团,就离不开两个字:特殊。性质特殊、任务特殊、组织形式特殊、肩负的使命特殊,离不开“特殊”两个字。特殊到什么程度呢?“世界唯一,中国仅有”。李书卷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1996年第2期《党的文献》上。李书卷就用“世界唯一,中国仅有”。当时编辑部的编辑还给李书卷打了一个长途电话,说:“你用了一个词,叫作‘世界唯一,中国仅有’,你调查过吗?”李书卷说:没有调查过,但是我可以肯定中国就这一个,世界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有一个200多万人的兵团,不可能有。我国人口世界第一,世界肯定没有,结果他们还是保留了,用了这个词。1954年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新疆实际的战略举措,也是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李书卷曾写了一首歌,叫《永恒的心愿》。歌词中有一段,这样写道——

……

不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改变,

军垦战士是我一生的名片。

长江后浪超前浪,兵团精神代代传。

前赴后继的,还是那神圣的使命——屯垦戍边。

啊!如果有来生,我依然热爱兵团,

我愿成为一棵胡杨,扎根戈壁头顶蓝天。

守护祖国边疆,捍卫国家安全。

这就是一个军垦战士永恒的心愿。

新疆记忆、兵团生活已成为我人生轨迹中最重要的链条,最珍贵的记忆时空。物质生活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也是精神生活和灵魂生活的基础。但我一直觉得随着经济向好发展,物质基础已不再是最最主要的了,而信仰、信念、信心,会让人生活得快乐、年轻。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精神火炬永不熄灭。兵团,我还要来的,因为这里有亲人。(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一级巡视员,中央和国家机关第八批援疆干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