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公益时光记忆馆:探秘时光宝“藏”传承兵团精神
胡杨网讯(李萍)军大衣、行军壶、坎土曼、犁、油灯……提到这些老物件,你能想到什么?
许国平正在整理馆内的藏品。李萍 摄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八一街道古城北社区,有一座特殊的记忆馆——老兵公益时光记忆馆(老兵故事馆/非遗陈列馆)(以下简称“记忆馆”)。这座记忆馆于今年7月31日开放,珍藏着万余件老物件,这些老物件里有第一代兵团人屯垦拓荒的历史痕迹,它们不仅反映了老一辈兵团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艰苦创业的精神面貌,更是对那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许国平,这座记忆馆的创始人,退役军人出身的他,用行动和情怀为我们揭开了兵团历史的一角。
许国平正在展示由胡杨木和石头制作的秤。李萍 摄
走进这座记忆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纪念馆总面积200余平方米,内设民俗文化展示区、农耕农具展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和红色藏品(国防教育)展区4个专题展区。从老旧报刊到军大衣,从坎土曼到老式算盘,这些物件是兵团人勤劳智慧的结晶。
“这杆秤是纯手工打造的,秤杆是用胡杨木做的,秤砣是个一公斤重的石头,这是我在西山农牧场的老职工家里收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这就是兵团人的智慧。”拿起这杆特殊的秤,许国平说。
许国平正在展示中国第一台拖拉机手金茂芳的手印。李萍 摄
记忆馆内还收藏着新中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金茂芳的手印,金茂芳是兵团第一代进疆的女兵。她勤勤恳恳地耕耘,用青春和汗水将戈壁荒原变为绿洲。她的形象成为第三套人民币1元纸币上“女拖拉机手”的原型,她的奋斗精神和对工作的热情令人钦佩。
这些老物件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兵团精神的传承。许国平说:“我希望通过这些老物件,让现在的人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不忘过去,珍惜现在,激励未来。”
老一辈兵团人使用过的农具。李萍 摄
退役军人许国平从9年前开始收集老物件,除了去各个废品收购站,他还走街串巷,去六师、七师、八师、十二师等地的职工群众家收旧物。由于收集的旧物越来越多,除了记忆馆,水磨沟区水磨沟街道北山社区“七纺纪念馆”也陈列着他收集的一些老物件。
目前,许国平还将老物件中便于搬运的物件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家里,用“行走的记忆馆”的方式,让老物件“动起来”“活起来”,“走”到寻常百姓家,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