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歌之城 声生不息——看八师石河子市如何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4-12-05 10:20:54 作者: 编辑:草娃 责任编辑:许灏

诗歌之城 声生不息

——看八师石河子市如何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赵优

八师石河子市千人诵读展示活动现场(资料图片)。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宣传部 提供

八师石河子市教育系统举行庆祝教师节暨“献礼兵团七十载 诗咏幸福石河子”教职工原创诗歌展演活动。图为活动现场(资料图片)。张璨阳 摄

八师石河子市向阳街道诗歌爱好者在朗诵诗歌(资料图片)。八师石河子市向阳街道办事处 提供

在“阅读经典 阅读兵团”书香兵团·读书读报分享会上,八师石河子市诵读爱好者朗诵《用读书点亮人生》(资料图片)。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于婷 摄

在2024绿风诗歌晚会暨“中国诗歌之城”八师石河子市第二届诵读大赛颁奖晚会上,石河子第三小学学生在表演诗歌诵读作品《满江红》(资料图片)。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王艳 摄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作为“共和国军垦第一城”,石河子市这座由军垦战士的汗水和智慧浇灌而成的城市,自诞生之日起便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王震将军“草原秋风狂,凯歌进新疆”,到张仲瀚将军“十万雄师到天山,且守边疆且屯田”,再到陶峙岳将军“红旗插遍莫索湾,大地茫茫一手翻,唤起千年沉睡梦,永葆青春在人间。”无不充满了军人的英雄气概和诗人的浪漫情怀。

这是一座有诗魂有诗脉的城市。著名诗人艾青在石河子生活工作了16年,无限深情地为石河子写下了《年轻的城》:“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

之后,这里涌现出杨牧、石河等一大批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诗人,诞生了全国三大诗刊之一的《绿风》。彼时,“西部诗”“新边塞诗”以《绿风》为大本营席卷全国、引发热潮,大批青年诗人由此起步,走向诗坛。

自此,“绿风起西北,诗韵入万家”。漫步石河子,涌动的诗意可触可感:你可以驻足参观全国首个以诗人名字命名的诗歌馆——艾青诗歌馆,能够在明珠河畔长达数公里的“诗林”中默读几代军垦人屯垦戍边的诗歌,在公园广场里聆听白发苍苍的老者或稚气未脱的孩子吟诵古今诗歌……

石城诗韵,薪火相传。去年以来,作为西北五省区首个“中国诗歌之城”,八师石河子市以高度文化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立足挖掘好、利用好军垦文化资源和兵团精神宝贵财富,积极拥抱诗歌、创造诗意,精心实施“诵读工程”,全力打造“诗歌之城”这一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

以诗润城,以诗化人。“永远的思念”清明诗歌朗诵会、“五四”青春诗会、“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端午诗会、2024绿风诗歌晚会暨“中国诗歌之城”八师石河子市第二届诵读大赛颁奖晚会……在八师石河子市,精彩纷呈的系列活动已形成“周有活动、月有展示、季有演出、年有大赛”的诵读氛围。在剧场、在广场,在社区、在企业,各族职工群众登舞台、唱主角,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把对党和国家以及对兵团的热爱融入字里行间,在饱含深情的声声诵读中抒发家国情怀,传承兵团精神。

在一篇篇诗歌中,在一声声诵读中,诗意早已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与石河子的山水、人文息息相关,与兵团人的生活紧密相连,默默滋养着人们的思想与内涵。

文以化人,日新其德。如今,八师石河子市积极统筹不同艺术门类精品创作生产,努力推出一批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用好用活兵团丰厚的军垦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文旅新业态新模式……艾青播下的诗歌种子已开成文艺繁花,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在文化自信自强中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天山脚下起绿风,且以诗意共远方。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