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适应兵团产业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建设路径
马萍
近年来,在兵团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兵团职业院校规模稳步增长,办学条件得到了持续改善,产教融合改革不断深入,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但兵团职业教育发展仍存在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相匹配、缺乏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契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产教融合不够深入等问题,还不能适应兵团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为对接兵团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先进生产力示范区的战略需求,探索适应兵团产业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建设路径至关重要。
发挥职业院校办学优势,优化调整专业设置。一是职业院校应在立足本地实际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专业优势,科学分析行业特征,有侧重地培养技术人才,调整部分重复率高的专业。二是职业院校要把握专业(群)建设规律,结合区域优势与特色,设计合理的专业(群)设置模式和方向,扶持重点行业发展。例如,十三师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将其打造成兵团新能源基地和煤炭煤化工煤电冶基地,需要不断加快金属、煤炭、化工、建材等产业发展,职业院校亟须增设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中相对应的新能源及煤炭化工专业数量。十四师昆玉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以“新型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三大产业为主,“装备制造、综合物流”两大产业为辅,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的“3+2+1”现代产业体系,职业院校可围绕其产业特色,动态调整土木建筑类、绿色食品类、轻工纺织类专业设置方向。
优化职业院校培养方案,密切关注产业发展需求。一是职业院校应高度关注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根据实践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二是职业院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应体现出短期培训和长期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衔接的立体化培养模式。短期培训主要针对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使其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长期教育要为职校生提供更大的就业空间。同时,职业院校应继续发挥职前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持续监测毕业生的职后发展情况,对某些可能面临技能“替代危机”的毕业生进行职后教育培训,并将校企合作的范围延伸,对企业在职员工定期开展技能和理论培训,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发展。三是职业院校应建立课程内容质量管理改进机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以适应产业发展。职业院校可通过内部审核的方式对现有的实践教学进行评价和完善,确保职业教育的育人标准与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相匹配。四是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要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创共享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从统一供给到按需供给的转变。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鼓励各师市结合实际,重点建设一批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适时提高“双师型”教师人均拨款标准,对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采取公费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吸引优秀青年进入职业院校就业。
创新产教融合治理模式,构建校企协同发展体系。一是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联盟。相关部门应出台规章制度,定期发布各类产业技术发展指南,通过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建校企培训中心、定期举办产教融合座谈会、携手合作共同研发等途径,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组织体系。二是建立经费投入的激励保障机制。综合考虑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成本和质量等问题,进一步明确经费标准。建立多元社会投资促进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三是构建企业成本分担及补偿机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提供的实习平台所涉及的设备、资源及误工费用由政府评估后按比例拨款补贴;企业因校企合作产生的无法通过风险分散、对冲及转移等措施解决的损失,政府可通过评估提供风险补偿金;为刺激企业加大校企合作参与力度,减轻企业负担,对有利于职业教育的服务项目,政府可通过合理评估后进行购买,以提高产教深度融合。
整合教育资源,精准对接产业人才需求。一是兵团职业院校应主动参与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中,以国家和地区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对本地的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二是随着兵团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急需煤炭化工、装备制造类的专业人才。职业院校应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从人力、物力、财力多方汇聚力量,加强相关专业学科建设,优化专业大类布局,重点培养相关专业的应用型人才;要立足产业发展动态以及人才需求状况,打造具有兵团优势的特色专业,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为兵团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