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42条坎儿井焕发生机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宝山、史进 通讯员魏巍
1月16日,记者从十三师新星市驱车100公里,来到位于东天山脚下的柳树泉农场五连,看到几名职工正在维修、清理坎儿井。
为何在冬季维修、清理坎儿井?记者与他们一起下井一探究竟。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组成。竖井与暗渠相通,起通风出土等作用。暗渠有集水和输水作用,涝坝用以调节灌溉水量。”下井之前,五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徐晓文向记者普及坎儿井的知识。
记者穿上厚厚的防水衣,戴上矿灯,在滑轮和绳索的协助下,缓缓下降。井下漆黑一片,让人感到有些紧张,一阵热浪突然从地下涌上来,记者瞬间感觉呼吸有些困难。
经过几分钟时间,终于到达井底。与记者一起下井的挖井人拜有红挖坎儿井已20余年,他说:“这条坎儿井只有20多米深,最深的坎儿井有70米深,下井时需要带输氧设备。”
借着昏暗的灯光,记者观察四周,只见暗渠渠道宽约60厘米,渠水缓缓流淌。虽然此时地面温度在零下15摄氏度,但在距离地面20多米的井下,水温仍保持在18摄氏度左右,适合作业,职工都选择在冬季维修和清理坎儿井。
拜有红手持铁铲,将淤积的泥沙铲到桶里,在有限的空间里,每挪动一下,每铲一次泥沙都显得格外吃力。他喘着粗气告诉记者:“坎儿井的开挖都是在水中进行,挖一桶泥沙要比在地面干相同的工作多耗费一倍的力气,一桶泥沙约重300公斤,都是靠机械吊上去的。”
“坎儿井是新疆独特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承载着人民群众的千年智慧。”柳树泉农场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工作人员莫合买提·阿比孜介绍说,以前由于堵塞、塌方等原因,农场部分坎儿井出现断流。从2009年开始,农场启动坎儿井保护工程,每年安排专人对坎儿井进行维修、清淤。经过十几年努力,目前42条坎儿井焕发生机,源源不断为农场输送“生命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