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连”是怎样炼成的
——一师连队经济兴旺发展路径观察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禚艺
鲜嫩翠绿的芦笋,在大棚里长得挺拔健壮;招商引资企业厂房建设现场,切割机轰鸣声与打夯机锤击声交织成一片;顺利越冬的冬小麦给昔日的盐碱地增添一抹绿色……初春时节,塔里木河畔乍暖还寒,一师各个团场连队生机盎然,繁忙景象随处可见。
2024年,一师135个连队生产总值过亿元,实现了连队经济质的飞跃,为兵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
推动设施蔬菜产业升级
到大棚指导辣椒育苗,检查芦笋、甜瓜、食用菌等特色经济作物长势,连日来,一师七团六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彭杯最为操心的是春季田管各项工作。
2月10日,一师七团六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彭杯(左)与种植户一起察看大棚芦笋长势。肖豫新 摄
多年前,当萝卜、白菜、土豆还在职工群众冬季餐桌“唱主角”时,在师市、团场推动下,六连职工开始尝试种植大棚蔬菜,黄瓜、西红柿、辣椒、豆角这些如今司空见惯的冬日常规蔬菜,当时以“高端”的形象出现在了当地职工群众的餐桌上,与此同时,大棚蔬菜种植户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2021年,彭杯当选为六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成为连队“领路人”的他,面对的连队状况却不容乐观:大棚蔬菜品种单一,遭遇销售难等困境,种植收益大幅下滑。对此,他和新一届连队“两委”班子成员牵头成立合作社,组织职工代表外出学习引进新品种,以“组团作战”方式推动大棚蔬菜种植产业化。
近几年,六连794座蔬菜大棚生产的蔬菜品类越来越丰富。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连队每天订单销售辣椒、西红柿、韭菜、黄瓜、长豇豆等各类蔬菜25吨,实现了产销两旺。在设施农业较高收益带动下,六连连续两年生产总值都超过了3亿元。
“发展路上不会一帆风顺,只要我们不畏困难、勇于破题,就能一往无前。”彭杯说。
走进六连试种芦笋的24个大棚,一大片长势喜人的芦笋映入眼帘。“这是2024年7月从山东寿光引进的,兼具营养价值和特殊药用价值,预计今年年底上市,发展前景可观。”彭杯说。
春节假期,众多阿拉尔市民来到十团十三连,在阿拉尔市锦绣家园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草莓种植基地体验草莓采摘乐趣。大棚里,小叶红颜、妙香、章姬等多个品种的草莓长势良好、产量可观。目前,这家合作社已建成占地68亩,集观光、旅游、采摘等功能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
在各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助力下,十三连3000多亩土地实现了规模化、多元化经营,2024年生产总值超过1.5亿元。
一座座蔬菜大棚,见证了一师亿元连队的持续发展,也铺就了职工群众的致富路。
“旅游+”助力三产融合
走出乡村振兴路
如今,九团八连可谓声名在外,是许多疆外游客来到一师阿拉尔市旅游的重要打卡目的地。
开荒造田、打草鞋、晒干菜、打铁铺、纺线、在照相馆拍一张“老照片”……在八连“塔里木开发建设历史主题馆”,游客们可以通过老物件和蜡像,沉浸式体验第一代军垦战士开发建设边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军垦记忆”。
一师九团第二中学组织党员、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来到八连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基地同宣誓,民族团结心连心”主题党日活动(资料图片)。贾茂 刘皓磊 摄
八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徐建书告诉记者,在发展集体经济时,连队深度挖掘红色历史资源,建设了“军垦记忆”红色教育基地,全力打造“红八连”旅游经济圈。在师市、团场的支持下,一师阿拉尔市三五九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将八连红色教育基地纳入“阿拉尔市一日游”行程。每到旅游旺季,就会有一辆接着一辆旅游大巴来到这里,前来观光学习的疆内外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达上万人次。
在这里,游客可以观看到由连队职工出演的情景剧,穿越时空“亲历”那段一手扛枪、一手拿镐屯垦戍边的激情燃烧岁月;可以在红色主题餐厅吃上一顿“忆苦思甜”饭;可以带着孩子在开心农场儿童乐园快乐玩耍……
随着连队红色旅游快速发展,八连不少职工群众吃上了“旅游饭”。当前,连队规模最大的农家乐能够承接200人同时就餐,已获评兵团星级农家乐。
穿汉服的游客在一师四团三连杏花园里拍照打卡(资料图片)。每年3月底4月初,一师四团永宁镇5.9万亩杏花盛开,微风拂过,落英缤纷,让人流连忘返。林国强 摄
不仅如此,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更是让八连知名度持续提升,比邻阿拉尔市的区位优势得到更好发挥,引得各路客商纷至沓来。如今,红枣加工厂、冷库、建筑材料回收厂、混凝土搅拌站等20多家小微企业,已在八连遍地开花。
10年前,一师十一团花桥镇十三连遍地是盐碱滩,冬春季刮起风来,漫天都是细细的“碱面子”和沙尘。对此,职工群众曾经调侃道:“这地方别说人了,鸟儿都不愿意来。”
“连队要想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无中生有’发展特色产业。”十三连党支部书记姜延付等一班人下定了决心。
如今的十三连,农旅融合产业风生水起,大批游客慕名而来。连队发展起集采摘、娱乐、养殖、餐饮为一体的民俗体验产业,兴办起了旅游专业合作社。2021年,十三连迈入了亿元产值连队行列。
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让职工群众切实感受到了致富的希望,连队也因此焕发出了蓬勃生机。
依托优势走好特色路
瞄准市场做优“土特产”
2月10日,十二团十二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王超带领连队“两委”成员在大田里察看冬小麦越冬情况。“这400多亩地本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受益于现代农业科技,昔日‘沉睡’的宝贵资源终于被‘唤醒’了。”王超说。
十二连背靠沙漠,地下水位高,近一半的耕地为中度盐碱化土壤。近年来,十二团与塔里木大学、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及河北、山东、黑龙江等地农业科技企业携手努力,探索出盐碱地“原土+原水+盐碱中和改良剂”新模式。运用这一模式对重碱耕地进行改良后,冬麦出苗率达80%以上,个别地块达95%以上。
在一师九团十五连梨园里,职工们认真分拣包装香梨(资料图片)。2024年,一师阿拉尔市种植香梨12.75万亩,总产40万吨左右,香梨销往全国各地及中亚市场。孙国权 摄
近年来,十二连锚定市场需求,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特点,持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示范推广山药、中药材、辣椒、打瓜等经济作物,花生、小麦等粮油作物,推广“玉米+茴香”“板蓝根+茴香”“果树+花生”等套种模式,形成万亩特色产业种植新格局,蹚出了一条高效农业新路子,提升了土地附加值,增加了职工群众收入。2024年,连队生产总值达1.8亿元。
“我们连队党支部可不简单,带领我们开工厂、建企业,实打实把连队打造成了亿元连。”十团八连职工文农莲说。
过去,八连以棉花、红枣种植为主,产业结构单一,职工增收缓慢。近年来,在八连“两委”班子的带领下,连队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兴办连队企业”的乡村振兴路。
目前,八连已形成精品水果、农机服务、畜牧养殖、特色农产品、建材等7个产业,带动连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2024年实现产值1.5亿元以上。
一师阿拉尔市135个连队产值过亿元的背后,是党员干部职工久久为功的不懈努力,也是扎根基层的连队“两委”、乡土能人把握时代脉搏,将连队优势资源转化为“真金白银”的辛勤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