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余年如一日行孝尽孝显真情
李瑛,女,汉族,1964年2月生,中共党员,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七十六团退休职工。李瑛二十余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年迈的婆婆,任劳任怨、无微不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孝”的真谛、传承尊老敬老的家风家教。她的故事,如同春风化雨深受邻里好评,潜移默化地感染了身边的人,传递着“爱的接力棒”。
贤儿媳善持家孝敬婆婆
2000年,李瑛的公公每况愈下,70岁的婆婆在生活上也力不从心,老人们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小叔子在外地上班,家中也有一个常年卧床需要照顾的老人,实在没有精力再照顾自己的父母。做为大儿媳李瑛二话不说,主动承担起照顾公公婆婆的重任,将老人们接到一起共同生活。
当时,李瑛还是团场水管所的一名工作人员,儿子正在上初中,在外人看来,家里有老有小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只有李瑛深深感受到这天伦之乐后面的艰辛与不易。李瑛的丈夫工作比较忙,经常出差在外,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就靠李瑛一个人张罗。
每天下班后,李瑛总是匆忙赶回家,顾不上一天工作的疲惫,照顾公公婆婆,洗衣做饭、收拾房子、喂药按摩......等忙完已经到半夜了。这些琐碎的事情,她都坚持下来了,婆婆的衣物总是被她洗得干干净净,房间也收拾得整整齐齐。
考虑到老人的口味和营养需求,她专门学习了老年人饮食搭配知识,变着法儿地为老人做饭。老人牙口不好,李瑛就把饭菜做得软烂可口,尤其是婆婆爱吃红烧肉,她就多炖煮些时间,将肉炖得入口即化。婆婆吃得满心欢喜,渐渐地红烧肉已经成了她的拿手好菜。冬天怕婆婆冷,她提前给婆婆的床铺换上厚厚的棉被,还买了保暖的热水袋;夏天为了让婆婆睡得安稳,她给婆婆的房间装上蚊帐,还准备了清凉的竹席。2001年9月,公公去世了,婆婆更显孤单,李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要一有空,就陪婆婆聊天,给她讲一些有趣的故事逗她乐,让婆婆在精神上得到慰藉,晚年生活充满欢乐。后来,李瑛的儿子到外地上学工作了,李瑛的父母也相继过世,婆婆更加依赖李瑛,不曾分开过。“妈,您放心,我会一直照顾您的。”这是李瑛对婆婆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她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信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婆婆的承诺。
久病床前尽孝尽心呵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婆婆的健康问题频发,白内障、骨质疏松等病痛接踵而来不得不卧床休养,需要人近身陪护,对此李瑛从未有过一丝抱怨,除了照顾生活起居,她还挤出时间将自己的外面的见闻讲给老人听,陪她看会电视,甚至讨论剧情,在外人眼里俨然已经成为“闺蜜”。婆婆需要长期服药,服药的剂量、时间已经深深印刻在李瑛的脑子里,她总是把药按剂量分好,放在老人触手可及的地方,并且按时提醒婆婆服药。在李瑛的悉心照料下,婆婆身体还算硬朗,精神状态也一直很好。
2018年8月,婆婆突发胰腺炎,正在上班的李瑛接到消息后,急忙请假往家里赶,当时家中还没有私家车,李瑛求助邻居将婆婆及时送到了医院。在医院里,她一边安抚婆婆,一边耐心地陪着老人做检查、拿药,仔细记录医嘱,按时给婆婆喂药擦身。这样尽心尽力地照顾了一个多月,婆婆的身体慢慢康复起来。
在陪伴的这二十余年中,也不全是和谐的生活。李瑛告诉我们,婆婆是个要强的人,因为年事已高,病痛折磨的她脾气也变得倔强起来,变成了难哄的“老小孩”。李瑛从不把老人的“气”放在心上,反而从自身找问题,常常思考是不是自已哪里做的不好,常常给自己鼓劲要再努力一些。在李瑛的精心照顾下,婆婆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人也越来越精神,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
2019年,李瑛和丈夫退休后,前往伊犁生活。但婆婆不喜伊犁的高温,常常吃不下饭,休息不好,影响身体健康,李瑛夫妇便决定回到老人生活工作过的76团,住在一个带院落的平房里。闲暇之余,李瑛喜欢会将庭院收拾的干干净净,侍花弄草像呵护家人一样,她将院落合理规划,将一些喜爱的花草种植在院落中,精心照料着。在她的精心打理下,花儿开得娇艳欲滴,草儿长得郁郁葱葱。天气好的时候,李瑛经常将婆婆扶坐在院落中,看看花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不失为养生之道。
好家风接力奉献传承不息
在李瑛的言传身教下,儿子也很孝顺,从小就懂得尊敬长辈、关爱他人。在儿子小的时候,就会在放学后主动给爷爷奶奶分享自己在学校的趣事,关心他们的生活。每次家庭聚餐,他都会像个小大人一样,主动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递上餐具,贴心地为长辈们挑选他们喜欢吃的食物。有一次婆婆突发高血压住院,儿子会坐在奶奶床边,陪奶奶聊天,逗她开心。他还会主动帮忙打水、拿药,跑前跑后。
“百善孝为先”,李瑛用二十余年的坚守,诠释着这句话。二十多年的光阴,在李瑛的悉心照料下,婆婆虽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