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农业科技工作者都在忙些啥?
编者按
当第一缕春风轻柔拂过,唤醒沉睡一冬的大地,2025年的春天正式拉开帷幕。在广袤无垠的田野间,兵团各师市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早已忙碌起来,他们有的在温室大棚里专注地监测着各类传感器的数据;有的在田间地头熟练地操控着“钢铁新农具”;有的积极投身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培训工作之中……
春天是希望的季节,农业科技工作者们是这场春日农事的主角,他们用科技创新赋能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丰收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史芳芳:让草莓育苗从“单季”迈向“四季”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冯晓玲 通讯员李梓嫣
2月13日,在十二师农科所脱毒草莓种苗三级繁育中心,该所检测中心主任史芳芳在查看草莓苗长势。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冯晓玲 摄
“瞧,‘疆玉’‘疆爱’是拥有咱兵团基因的草莓苗,耐盐碱、抗病性好,还能‘四季’育苗呢!”2月14日,在十二师农科所脱毒草莓种苗三级繁育中心的智能温室里,一排排绿油油的嫩苗,头顶小牌子,整齐列队,该所检测中心主任史芳芳一边轻抚叶片,仔细查看长势,一边介绍自己亲手培育的新品种。
草莓繁育中心被史芳芳亲切地称为“资源圃”,在这里,汇聚了来自国内外近百个草莓品种,在智慧水肥一体化技术和环境自控管理下,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
“‘妙香7号’来自山东,是通过‘红颜’和‘甜查理’的杂交选育出来的品种,具有抗病性强、耐盐碱等特点;‘金刚2号’果肉鲜红、甜度高……”对每一个品种的来源和特点,史芳芳如数家珍。她告诉记者,多样化的种质资源,才能为选育优良的本地化新品种提供更多的亲本材料。目前由她培育的2个新品系,在全疆各地推广种植,亩产比当地主栽品种提高超过500公斤,直接经济效益提高15%。
自2012年起,史芳芳带领科研团队投身脱毒草莓扩繁研究和新品种对比试验,逐步攻克了茎尖剥离技术,成功突破了茎尖脱毒、病毒检测和种苗繁育等技术难关。去年,她利用潮汐式育苗技术,实现了原种驯化复壮、原种苗和生产苗三级繁育在一年内全部完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草莓育苗从“单季”迈向“四季”。
“潮汐式育苗技术不仅缩短了繁育周期,还大幅提升了种苗质量和繁殖效率。”史芳芳自豪地说。如今,该中心年产脱毒原种苗15万株,基质生产苗可达300万株,逐步建成了集新品种培育、栽培技术示范和脱毒种苗繁育推广于一体的种苗三级繁育中心。
为了让草莓种植户实现效益最大化,史芳芳在全疆各地建立草莓新品种及种苗栽培示范点,培训基层技术人员,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确保种植户买到好苗子、拥有好技术、种出好产品。
从草莓繁育中心出来,史芳芳又来到十二师五一农场示范种植户王碧望的温室大棚。鲜亮饱满的红色、黑色、白色、粉色、橙色“五色草莓”映入眼帘。史芳芳随机查看起草莓的长势,细心地指导王碧望:“老叶要及时打掉,控制旺长,叶色也有点淡,要及时补充营养元素。”
“多亏了史主任的技术指导,我这儿的草莓才长得好、卖得俏。”王碧望感激地说,自己种了香野、粉玉、红颜等10多个草莓品种,去年有客户预订了约13万株的草莓新苗。
2022年7月,王碧望在十二师农科所的支持下,承包了农科所试验田里的两个温室大棚,利用农科所提供的技术,培育草莓苗,通过无土栽培模式,打造了草莓种植采摘基地,这两年的收入节节攀升。
“这种合作其实是一种双赢模式。”史芳芳说,“他能帮我们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吸引更多种植大户和合作社与我们合作。而我们能够给他提供更专业的技术、优质的种子资源和种植基地。”
在加速繁育新品种、带领示范种植的同时,史芳芳还牵头推进“揭榜挂帅”项目。这两年,她将脱毒草莓生产苗繁育权“挂榜”,让全国各地有需求的草莓种植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前来“揭榜”。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外地草莓苗路途远、风险大、成本高的问题,还扩大了繁苗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23年9月,25万株产由十二师农科所培育的草莓种苗打着“飞的”去往西藏。
“西藏当地的一家草莓种植合作社有意向订购25万株蒙特瑞脱毒草莓种苗,几乎是把当时的种苗全部‘包圆’了。”史芳芳说。
这家疆外的草莓种植基地,为何要不远千里从兵团订购草莓种苗?史芳芳解释道:“草莓植株‘娇贵’,容易感染病虫害,一旦种植过程中出现问题,产量和品质都会大打折扣。”十二师农科所通过茎尖剥离、组培快繁和病毒检测技术培育的草莓种苗,不仅抗病虫害能力突出,还能将产量提升30%至50%。
“我们把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史芳芳说。目前,已有5个揭榜方承担了该项目。十二师农科所还将脱毒草莓苗繁育权转让给他们,帮助指导他们做好草莓种苗繁育工作。
近年来,草莓品种迭代升级越来越快,国内新的草莓品种层出不穷。为进一步提升行业话语权,十二师农科所全力做好草莓育种基因分析工作,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让更多具有“兵团基因”的草莓品种走出兵团、享誉海内外。
张翠翠:破雪备春耕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魏承亿 通讯员尹瑛
2月15日,张翠翠(右)在指导职工开展点种育苗工作。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魏承亿 摄
“翠翠,等过完年你再给我讲讲孜然套种玉米的种植技术呗。今年我也想种孜然套种玉米。”1月27日,二师二十五团四连职工代文忠热情地和张翠翠打招呼。
“没问题,等我把手头工作处理得差不多了,一定给大家讲讲怎么套种。”张翠翠说。
今年38岁的张翠翠是二十五团西海镇农业林业草原和生态保护中心的副主任,平日里随叫随到的工作作风,让她与职工群众格外亲近,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翠翠”。
大年初五,春节假期还未结束,蓄势待发的张翠翠就再度投入紧张的工作中。
“现在得抓紧时间破雪了,雪下冻层就5厘米左右了,今天我们试了一下,化冻层都没有,顶凌播种时间短,要抓紧时间破雪……”张翠翠逐个给连队“两委”打电话,敦促他们尽快安排职工做好破雪工作。
张翠翠介绍,破雪能够加速积雪融化,破除土壤板结,为农作物的顺利播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可以降低农作物病虫害,能有效助力春耕春播,促进后期农作物丰产丰收。
连日来,张翠翠和同事深入田间地头,盯着职工群众破雪,耐心地为职工群众讲解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将自身的技术优势转化为职工群众实实在在的产量优势。
“我去年是第一次采用小麦套种玉米模式,在播种过程中,遇到了浮籽的问题,今年,针对这个问题,翠翠又带领我们复盘播种要领,避免再次出现类似情况。希望今年能在翠翠的‘指挥’下,实现粮食丰收。”2月13日,二十五团五连种粮户周云丰看着刚刚破雪的条田,高兴地说。
谈起 “种粮经”,张翠翠打开了话匣子。“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我们更应该不断推进现代农业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促进农业稳产增产,职工群众丰产丰收。”张翠翠自豪地说。
条田破雪作业顺利进行,设施大棚的生产也是热火朝天。随着天气转暖、气温升高,大棚育苗工作也全面展开。这两天,张翠翠奔走于各个连队的种植大棚,给职工群众讲解育苗技术要点,叮嘱职工群众注意大棚用水用电安全。
“育苗棚晚上要封闭保温,白天温度较高时要注意通风排湿,以防低温高湿诱发各种病害……”张翠翠给一连职工魏德金说着。
立足优越的地理条件、丰富的光热资源、良好的发展基础,二十五团把设施农业作为提振团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举措,着力推动全团设施农业向高科技、智能化方向发展。
设施农业的发展,技术也得跟上。张翠翠为掌握设施农业技术,主动突破传统农业思维,通过多维度学习与实践推动技术升级。她积极参加师市组织的科技之冬等专题培训,利用业余时间为自己“充电”。团场育苗工作在她的不断努力下,实现了从人工到机械化生产的升级。“2022年以前,普遍是人工育苗,人工育苗每人每天只能300多盘。”张翠翠说,“现在全团已经实现了流水线机械化育苗,人均每天能育苗达2000盘,工人的收入也翻了3倍,我们作为农技人员也高兴。”
一年之计在于春,入春以来,像张翠翠一样的二十五团农业技术人员纷纷下沉一线。他们把农业实用技术、科技成果、市场信息送到田间地头,为职工群众提供政策服务、农业技能培训等,用实际行动帮助职工群众解决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助力职工群众科学管理农业生产,保证春耕生产工作有序进行。
张凤华:把朵朵油菜花变为“致富花”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李秀 通讯员郭长帅
张凤华在田间查看作物长势(资料图片)。张凤华 提供
2月12日,正月十五。刚拿上筷子,准备和家人吃团圆饭的张凤华手机铃声又响了起来,这个来电距离上个来电间隔不到3分钟。
两个电话都是三师的农业技术员打来的,他们给张凤华打来电话都围绕一个主题——耐盐碱油菜的种植应用问题。
今年54岁的张凤华是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油料产业技术体系油菜绿色栽培岗位专家。
眼下,石河子大学还未开学,教师们都处于放假状态,但张凤华的假期如同往年一样,都在围绕油菜种植忙碌着,忙着制定职工群众和技术人员培训方案和内容,忙着落实油料作物种植面积。
“南疆开春早,所以三师的农业技术员来电话咨询盐碱地油菜的播种、管理等注意事项。”张凤华说。
作为新疆油菜专家的张凤华除了完成教学、科研工作外,还带领团队成员利用假期,分别前往全疆各地适宜种植油菜的区域,手把手地指导当地农户种植油菜。
近年来,张凤华带领团队通过筛选适应耐盐碱植物的盐碱地,研究实践了南疆盐碱地饲料油菜适生改土种植技术,形成“盐碱地饲料油菜高产种植—饲料加工—养殖产业”模式,以“公司+农户”及“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示范,在三师、一师、十四师及周边乡村进行应用推广。
三师图木舒克市开尔旺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由艾尼·吐孙、奴尔买海提·吐逊等6位农工出资150万元发起成立的。在张凤华带领的石河子大学盐碱地饲料油菜高产种植团队的技术支持下,该合作社通过种植饲料油菜,解决了牲畜的饲草问题。
合作社挣了钱,又吸纳五十四三连的70户家庭入社,到了年底每户家庭都能领上3000元的分红。这种“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发展壮大合作社的同时,也让家庭实现了增收。
这几年,三师五十四团职工何志坚、翟会民等分别在盐碱地上种植了50亩的饲料油菜,种植全过程由张凤华和团队提供技术指导。
“种植饲料油菜,每亩地新增纯收入400多元。饲料油菜收获后,还可以继续种植冬小麦或复播油菜,这个种植模式既增加了我们的收入还不影响来年的生产,真是一举两得。”何志坚说。
针对三师及其周边地区枣粮间作小麦收获空闲期,土地、光热资源利用率不高,当地畜牧业冬季饲草匮乏的突出问题,张凤华和团队依托示范基地有着良好的林果种植、畜牧养殖基础的优势,引入耐盐碱优质饲料油菜品种华油杂62号,集成枣粮间作小麦后复播饲用油菜。她和团队还在三师四十二团、岳普湖县建立了枣粮间作小麦后复播饲用油菜示范基地。目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3000亩,平均每亩增加收益320元。
十四师一牧场海拔较高。在张凤华的指导下,一牧场每年5月开始播种饲料油菜。
每当油菜花盛开时,随风摇曳的成片花海就成了旅游景点,吸引周边的群众纷纷前来打卡。一牧场的饲料油菜花期从7月可延续到10月初左右,花期过后,饲草油菜花又压成青贮,变身为牲畜的美味佳肴。
饲草油菜不仅解决了一牧场牧工饲草不足的问题,还通过旅游业拉动了当地的三产,促进了牧工增产增收。
近年来,张凤华和团队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进行指导、发放技术手册等方式,共计培训农户和基层技术人员近2000人次,提高了职工群众盐碱地饲料油菜种植技术的应用能力。
“今年,我希望通过科技继续提升盐碱地饲料油菜的产量和地力,不断总结完善一套适合新疆盐碱地油菜高产高效种植的路径与技术模式,努力提高新疆盐碱地‘以种适地’技术。让朵朵金灿灿的油菜花成为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的‘致富花’,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花’。”张凤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