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胡杨河市:戈壁滩上的文化绿洲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2-25 09:14:31 作者: 编辑:草娃 责任编辑:许灏

胡杨河市:戈壁滩上的文化绿洲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朱丹丹

胡杨河市冬季航拍(资料图片) 。王子恒 摄

在准噶尔盆地西南部的苍茫戈壁上,一座以胡杨命名的城市,像一棵倔强的树,将根系深深扎进黄沙与砾石之间。它的名字源于一条河,也源于一种树——胡杨树。

这种“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植物,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图腾。胡杨河市,这座年轻城市,用军垦人的热血、文化的根系与时代的绿洲,书写了一篇关于坚守与新生的故事。

胡杨河市的名字,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注脚。奎屯河下游的流水,在戈壁中蜿蜒出生命的痕迹,而河畔的胡杨林,则以千年不变的姿态守护着这片土地。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第二十五师的战士们奉命进驻这片荒原。他们放下钢枪,拿起坎土曼,在戈壁滩上挖出地窝子,用血泡浸染的双手开垦土地。

那时,战士们面临着极端恶劣的环境,夏季,蚊虫成群结队,如云雾般密密麻麻,让人无处可躲;冬季,寒风凛冽刺骨,仿佛要将人冻僵,连铁锹都被坚硬的戈壁石磨得不成样子。

但正如老军垦张桂英所言:“没有路,我们踩出路;没有水,我们引来天山雪水!”正是凭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和顽强的毅力,战士们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开启了艰苦卓绝的创业之路。最终在2019年以“胡杨河”为名建市。

胡杨河——这座城市的命名,是对地理特征的凝练——奎屯河支流胡杨沟的存在;更是对兵团精神的隐喻:像胡杨树一样,在荒凉中扎根,在风沙中挺立。

一位老军垦曾回忆:“当年我们开荒时,最震撼的就是那些胡杨树。它们枯死的枝干像战士的骨架,新生的绿叶又像希望的火苗。”这种意象被镌刻在城市的文化基因中。

今天的七师一二六团广场上,一座戈壁母亲雕塑矗立其间,雕塑中的母亲形象朴实而坚毅,手中紧握着一把坎土曼,那干裂的双手、微微弯曲的脊背,无声地诉说着她为这片土地付出的无数艰辛。

戈壁母亲的形象恰似那坚韧不拔、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丰碑。在那片广袤的戈壁滩上,她们如同一棵棵苍劲的胡杨树,在狂风肆虐、烈日炙烤的恶劣环境中,深深扎根,顽强生长。

胡杨河市的文化底色,是军垦人用青春与汗水绘就的。走进七师胡杨河市文化馆的历史展厅,一张泛黄的拍摄于1952年的照片令人动容:十几名战士用木犁在盐碱地上开沟,身后是芦苇搭成的“地窝子”,远处地平线上,胡杨树的轮廓若隐若现。展柜里陈列着当年的军用水壶、马灯和补丁摞补丁的棉袄,每一件文物藏品都在诉说“一手拿枪、一手扶犁”的岁月。

这种文化记忆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一二六团的“戈壁母亲”红色教育基地,复原了20世纪50年代的军垦营房。屋内挂着柳条编的草帽,炕桌上摆着搪瓷缸,院子里甚至保留着用汽油桶改造的烤馕炉。

在这里,游客可以穿上粗布军装,体验一天垦荒生活:抡坎土曼翻地、用扁担挑水、学唱豫剧《朝阳沟》选段。这里每年接待研学团队超万人次,一位上海游客在留言簿上写道:“触摸这些旧物,才懂得什么是兵团精神。”

这座城市的文化,如同胡杨树的根系,既深扎历史土壤,又不断萌发新芽。

近年来,胡杨河市围绕“以文立城”“以文化人”两个关键点,将军垦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积极挖掘传统技艺的新内涵,始终让文化浸润整座城市、让文明滋养每个市民。

胡杨河市群众在开展社火活动(资料图片)。陈露 摄

在这片土地上,一些文艺爱好者的军垦文艺作品创作灵感被激发出来。他们在军垦文学、影视、剪纸、美术、摄影等领域创作了大量主题作品。

新疆豫剧传承基地——七师一二七团“苏兴红”豫剧团将传统曲调与兵团故事结合,创作出《大漠春潮》《军垦恋歌》等新剧目;民间艺人用军垦剪纸再现塔里木河畔的棉田丰收景象;作家韩天航的长篇小说《戈壁母亲》被改编成电视剧,让兵团故事走进千家万户;军垦实景剧《热血兵团》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拓荒岁月。

从20世纪70年代的长篇小说《古玛河春晓》,到新世纪的电视剧《热血兵团》《大牧歌》,七师胡杨河市涌现出了沈凯、陆天明、韩天航、韩子勇、陆川等数十位文艺名家。2018年,胡杨河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军垦文化之乡”。

为了传承弘扬兵团精神,打造“中国军垦文化之乡”文化品牌,2024年6月12日,兵团沙枣花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文化名人董立勃工作室揭牌暨新书发布活动在七师一三〇团举行。活动现场,董立勃被聘为“七师胡杨河市文联艺术顾问”“一三〇团文化顾问”。

出生于山东荣成的董立勃,在一三〇团度过了童年、少年,甚至整个的青春岁月。40余年,他创作了大量兵团题材文学作品。他的作品生动展现了兵团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胡杨河市人民政府驻地便在一三〇团。

“家乡的变化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和激情。我会更加努力,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风貌、展现兵团特色的作品。”董立勃说。

优美的风景,更能激发作家的创作灵感。城市规划者将“水”与“绿”作为胡杨河市的底色。奎屯河水系被引入城区,形成11.92万平方米水体面积的二级水系,串联起祥云湖、共青公园和南公园。

夜幕降临,滨河大道上,LED灯带沿水岸蜿蜒,胡杨树造型的路灯投下斑驳光影,职工群众在亲水平台上跳起麦西来甫;胡杨河市文化馆的穹顶上,投影出璀璨星河。光影流转间,胡杨树的剪影与垦荒者的身影重叠,仿佛在诠释这座城市的核心密码:在最严酷的环境里,长最坚韧的生命;用最深沉的热爱,建最诗意的家园。

胡杨河市的诞生,是兵团人无畏风沙、艰苦创业的成果。它们如同戈壁母亲一般,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用汗水与热血播撒下希望的种子。而胡杨河市的故事,正是千万个这样的故事交织而成的史诗——在风沙与绿洲之间,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永远生长,永远向上。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