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听兵团抗战老兵讲述抗战往事

来源:胡杨网时间:2020-09-03 08:15:02 作者: 编辑:董利利 责任编辑:杨波

听兵团抗战老兵讲述抗战往事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在75年前那场英勇顽强的民族自卫战争之中,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凯歌。

在我们兵团人的身边,有这么一群可敬可佩的抗战老兵,他们曾经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国家的土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转战边疆,扎根新疆、奉献兵团,深藏功名、屯垦戍边,守卫边疆、建设边疆。铭记历史,奋发未来!抗战胜利75周年之际,兵团胡杨网综合了多家媒体有关兵团抗战老兵的新闻报道,让我们聆听这些抗战老兵讲述的抗战往事——

张吉光:坚定信念跟党走

张吉光和他获得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已是耄耋之年的张吉光戎马一生。

张吉光,1928年出生于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

“我是幸运的,不仅看到了伟大祖国一天天繁荣昌盛,还看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谈到自己的一生,张吉光说,“那么多的战友都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牺牲了,那么多人都在解放新疆、建设新疆的征程中倒下了......”

1944年,17岁的张吉光已是一名游击队员。他经常配合县大队和八路军大部队在后方干扰日军,挖断日军的公路供给线,掐断日军的电话通讯设施。年轻时的张吉光在训练中吃苦耐劳,勤于钻研,在练兵中就获得过三等功,被选送参加渤海军区教导旅二团射击比赛,获得了“三面红旗”和“陈毅神枪射击手”光荣称号。

张吉光荣获的军功章、劳动奖章。

有一次,八路军大部队攻打驻扎在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的日军,打了几天几夜都打不下来。白天,正面战场血雨腥风,伤亡惨重;晚上采用奇袭战、运动战、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法,搞得鬼子晕头转向。战争一直持续到当年春节前后,一些当地农民组成的游击队员纷纷要求回家过年,过完年继续打。

“鬼子不打出中国去,我们就没有好日子。只有把日军彻底赶出中国,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在张吉光的号召下,很多同乡留了下来,持续不断地配合大部队继续开展干扰战,终于在1945年的春天赢得胜利。由于在战争中表现勇猛,思想进步,刚满18岁的张吉光火线入党。

“那时吃不饱穿不暖,但是有一颗火热的心。”张吉光说,“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我们经常召开党小组会。为了保守党的秘密,都是用暗号进行会议交流,摸鼻子、摸耳朵暗号等代表了会议的时间、地点以及会议的种类。”

成为党员在冲锋时就可以参加“敢死队”,在艰巨的任务中就可以成为“突击队员”,张吉光还不到20岁时就成了一名优秀勇敢的战士。

“我们终于盼到了抗日战争结束的那一天,终于听到日军的投降信息,终于看到日军滚出了中国。”说到这,张吉光老人眼里满是泪水......

抗日战争结束后,张吉光所在的抗日敌后游击队被编入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1948年2月28日至3月1日,张吉光所在部队参加了著名的瓦子街战役;1948年11月,为配合淮海战役,张吉光所在部队参加了永丰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一枚炮弹散片射入了张吉光的眉心,被送到军区后方医院。不到两个月,伤还没有彻底好,张吉光便归队了。

张吉光军装照(拍摄于1953年)。

1948年12月,张吉光跟随师长张仲瀚率领的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二军六师疾行奔赴新疆。张吉光所在部队先后在库尔勒和新疆尉犁县、玛纳斯河畔炮台镇龚家龙口挖渠、开荒造田。张吉光和战友们也转业成了军垦农场的干部职工,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1957年3月,张吉光随师部由炮台搬迁至奎屯,曾在农七师炮台、小拐、一二三团、一二四团、一二九团等单位担任政治指导员、副团长、副政委、团长、政委等职务,1983年任七师第一任工会主席,1989年光荣退休。

2019年6月3日,张吉光(右一)作为抗日老兵参加七师举办的光荣牌授牌仪式。

翻看一枚枚军功章、一个个奖状,张吉光热泪盈眶:“这一生我坚定理想信念,只跟中国共产党走,一生无怨无悔!”(张西安)

高学显:在越南河内亲历日军投降

高学显老人。 杨铁军 摄

“记得13岁那年,我放牛回家,刚到寨子里,一架日本飞机飞了过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几名妇女倒在了血泊中。不远处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在大声哭喊:‘阿妈,阿妈……’我既害怕又难过。从那时起我就立志长大当兵,上前线打鬼子,为乡亲们报仇!”二师二十一团的老兵高学显讲述亲历的抗战情景。

1942年年初,高学显参加了滇军。那时候,穷凶极恶的日军从南线、西线进犯云南边境。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的龙云命令滇军火速开往中越边境驻守,阻止日军北上。高学显所在部队奉命驻扎在蒙自至河口一线。

河口离越南老街仅有几十公里,日寇试图从老街秘密潜入云南,打破滇军的陆路封锁。获悉情报后,上级命高学显他们提前设伏,阻击日寇。老街至河口一带环境恶劣,瘴气弥漫,不少鬼子在渡河时就中毒身亡,又因沿线山高林密,最终放弃了进攻计划。

1942年5月,日寇由缅北攻入,云南,腾冲、陇川、龙陵等地相继沦陷。1944年,盟军在缅北重镇密支那发起反攻,取得节节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时任中国陆军第一方面军司令官的卢汉将军率部开赴越南河内,接受日军投降,这其中就包括高学显所在的第十八师三团三营。

“在河内,小规模的投降仪式经常进行。一次,一位日军大佐双手托着战刀,向我们深鞠一躬。日本兵一个个都耷拉着脑袋,垂头丧气,乖乖地缴械。”高学显老人说。

1945年10月,第十八师三团三营接管了日军的一座兵工厂。一位留着络腮胡子的日军军官用蹩脚的中文说:“武器已经存放在军械库了,请贵军接收吧!”高学显和战友们打开仓库,登记造册,然后把武器装车运回国。

至1945年年底,日军全部撤离越南。

1946年3月,高学显所在的部队开到了辽宁驻扎,于1948年10月起义,后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纵队七师二十八团。

1949年,七师二十八团被编入西北野战军一兵团二军步兵第六师十七团(第二师二十一团的前身部队)。同年,西北野战军一兵团解放了甘肃和青海,又挺进新疆,和平解放了新疆。

1950年1月,高学显随步兵第六师十七团来到南疆焉耆,在开都河畔开发建设。

1984年离休以来,高学显老人从来没闲过。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到学校、社区、工厂、部队,讲述人生经历。

讲到亲历的抗日战争,老人铿锵有力地说:“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热爱祖国,创业进取……”(张晓艳、杨铁军)

李惠修:戎马守山河 丹心照瀚海

战火纷飞的年代,李惠修11岁走上抗战之路。他身经百战、机智勇猛,用鲜血和青春书写出自己独特的人生。

新中国成立后,他勤勉工作,将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了伟大祖国的建设事业,在兵团一干就是一辈子……

重温往昔峥嵘岁月,李惠修的眼里不时闪着耀眼光芒,瘦削的脸上露出激动的神情:“那些经历,都是珍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屯垦戍边……我一辈子都不会忘,也不能忘!”

1926年10月,李惠修出生于东北农村。5岁时,奶奶将他带到老家沂蒙山区沂水县姚店子镇。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李惠修所在的村庄成立了儿童团,机灵勇敢的李惠修被选为儿童团团长。

李惠修14岁那年,村子成立了民兵组织,组织上任命他为民兵队长,但民兵组织对外暂时保密。直到有一天,李惠修联合村子里其他的民兵一起,抓到了一个潜伏进村的特务,村民们才知道村里早有了民兵,李惠修就是民兵队长。

由于民兵组织工作做得非常出色,1942年,区组织将李惠修等几位民兵调入青年抗日先锋队。

1944年8月15日晚,八路军鲁中军区集中四个主力团、军区特务营联合地方抗日武装力量发起了沂水战役。同年秋,鲁中军区组建新兵团,李惠修被编入新兵团第三师第九团。

当时,鲁中军区部署了周密的计划,决定将敌人引入葫芦峪一网打尽。那个地方进来容易出去难,为了夺取这场战斗的胜利,鲁中军区大部分人马埋伏在进山的两侧,派一个小分队率大批老百姓,佯装往葫芦峪方向转移,迷惑敌人。看到日伪军进了葫芦峪,山沟两侧顿时响起密集的枪声,敌人乱了阵脚,东躲西藏,抱头鼠窜。

李惠修说:“葫芦峪之战是我参加的第一次大规模战斗,我还缴获了敌人的一支驳壳枪,并用这支枪打死了好几个鬼子呢。”

当时,有个日军军官不知地形,骑着马向山里逃去,李惠修和两个战友一起去追。因为李惠修从小光着脚都能跑得飞快,把两个战友甩出老远。李惠修边追边喊:“一班快截住他!二班快开枪!”

听到喊声,日军军官明显有些慌神,慢了下来。李惠修趁机瞄准,一枪将他打下马来。

李惠修向队长汇报了击毙日军军官的过程,队长高兴地说:“好样的,这支驳壳枪以后就是你的了!”

1945年5月,李惠修成为鲁中军区第四团一名八路军战士。同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的战略部署,八路军山东军区分批进入辽宁,担负剿匪等任务。李惠修随队伍奔赴东北前线。部队在辽阳驻扎期间,李惠修被选中去学习电报报务技术,学成后被分配到了东北民主联军十二师师部当电报员,后因表现优异,被调到吴克华司令员身边工作。

1948年11月下旬,解放军包围了张家口市和新保安镇,切断了北平、天津、张家口、塘沽之间敌人的联系,并完成了对地方的分割包围。战斗中,李惠修出色地完成了此次任务,荣立一次大功。

1949年1月,李惠修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李惠修随部队南下,经安阳战役,解放武汉三镇战役,解放长沙、桂林战役,最后到达广东,进驻广州。

1949年10月1日,当收音机里传来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消息时,李惠修激动得欢呼雀跃。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定建立海军,李惠修荣幸地被选拔为我国第一批海军战士。李惠修先后在南海舰队从事电台工作,并参与解放南澳岛、大陈岛、小陈岛等战役。

忆起烽火岁月,李惠修的眼睛湿润了,他哽咽着说:“战争期间,那么多的战友牺牲了,我替他们见证着我们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替他们感受着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

1956年春季,李惠修认识了后来相伴一生的爱人韩淑兰,他们组建了幸福的家庭。1959年9月,李惠修被调到兵团工作,先后任农六师(现六师)第二医院党委书记、农六师党校书记。1964年夏,因工作需要,李惠修被调往农六师商业处,后任一〇四团中心商店指导员,直至1984年因身体原因办理离休手续。

离休后的李惠修,一刻都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时常到社区、学校为年轻人、学生们进行宣讲教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战争年代的艰难困苦,讲述烽火硝烟岁月里革命前辈们的大无畏精神,激励大家倍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一心一意跟党走,努力学习工作奉献社会。

“回忆过去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更好地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的晚年生活很幸福,我很知足,也很欣慰。我坚信祖国会越来越强大,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会一天更比一天好!”李惠修老人微笑着说。(王月媛)

刘伦:铁血男儿郎 沙场征战兵

刘伦出生于1917年4月,河北涿鹿县谢家堡岔河村人。1923年,全县瘟疫蔓延,刘伦父母双亡。自此,兄妹7人相依为命。

12岁那年,刘伦参加了“抗日救国团”,成为一名儿童团员,给地方组织的自卫军站岗放哨。1937年冬末,鬼子进了谢家堡岔河村。村民听见鬼子进村的枪声,就掩护青壮年逃到山里躲避。待鬼子进村就剩无法逃脱的老人和孩子,未逃脱的刘伦带着小妹妹隐藏在柴草垛中。

鬼子挨家挨户地搜,抢走刘伦家中仅存的麦种,仅有的一条破棉被也被尾随日军的伪军掠走。直到家家户户再无可拿的物资,鬼子就到处放火,躲避的老百姓被逼无奈只得出来,狐假虎威的伪军用枪逼着老百姓到村口集合,走得稍慢一点的村民就被鬼子用枪托砸打。日寇发现人群中青壮年很少,一个鬼子走到孕妇跟前,让她交出男人来。鬼子连问三遍,孕妇说:“不知道。”恼羞成怒的鬼子兽性发作,举起腰刀劈向孕妇,孕妇肚皮被划破。随着凄惨的叫声,孕妇应声倒地,成型的胎儿滚落在一旁。

刘伦目睹了鬼子的暴行,暗暗想:“一定要为村民报仇。”这一简单的动机,促使刘伦走上革命的道路。

专横跋扈的鬼子将村中搜集的所有男丁带去修工事。刘伦和工友们在敌人的皮鞭下,从事繁重的劳动。他每天都会仔细观察敌人的日常活动,寻找机会,伺机逃跑。

一天,鬼子吃过晚饭,在岗楼喝酒,寻欢作乐。趁着日寇放松警戒,在夜色掩护下,刘伦组织被抓来做苦役的村民逃跑,他们不敢沿着公路走,顺着山间的羊肠小道上穿行,成功摆脱了敌人的追捕。

1940年8月,刘伦在家乡如愿以偿加入八路军,编在九团三营七连。

参军后,连里给刘伦发了一把大刀当武器,他想不通,找连长理论,想换一支步枪。连长没有理睬他,只是让班长把他领回去。战友给他说了一个顺口溜:“一人一支枪是根本不可能的,两人一支枪还是不可能的,三人一支枪勉强有可能,但是,是木头的。要想拥有一支枪,就得与鬼子拼。”

刘伦软磨硬泡也没有得到一支自制的步枪,便暗下决心,到战场与鬼子拼了,缴获一支属于自己的枪。

1940年8月中旬,九团接到命令,在北线涿鹿、蔚县之间参加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期间,九团战士正在破坏日军铁路运输线路(资料图)。车玉全 提供

团部决定端掉修建在涿鹿县城的碉堡。由于刘伦被捉去做过苦役,熟悉地形,任务交给他所在的连队。刘伦和他的战友白天装扮成老百姓伺机侦察敌情,并暗中标记日军火力配备和人员分布,晚上乘着夜色掩护,发动了突然袭击。敌人龟缩在碉堡里,用重机枪封锁碉堡四周,气焰非常嚣张,我们的许多战士在匍匐前进的道路上受伤牺牲了。

眼看快要天亮了,战机稍纵即逝。刘伦将棉被打湿披在身上,趴在地上,一寸一寸地向前爬。刘伦冒着枪林弹雨终于爬到一个小壕沟内,稍微喘了口气,冷静思考:再往前爬可能随时被子弹击中,丧失炸掉碉堡的机会,便将捆扎好的手榴弹扔向碉堡。随着一声巨响,日军的炮楼被炸开了一个缺口。趁日军混乱之际,司号员吹起了冲锋号,八路军战士犹如猛虎下山,冲向敌阵将日军团团围住,展开肉搏战。经过拼死厮杀,天亮前拔掉了这个据点。

上缴战利品时,刘伦将一支枪紧紧攥在手里。指导员说:“现在大家都是八路军战士,要有组织纪律。”刘伦才恋恋不舍地放下枪。指导员拍着他的肩膀说:“终有一天会有一支属于你的枪。”

1940年8月21日,九团一鼓作气向敌人7个据点发起攻击。经过一夜激战,攻克敌伪6个据点。敌人遭到沉重打击后,于第二天早晨,集中各个据点日寇200余人、伪军400余人,扑向上下河村对9团进行报复。

刘伦听说自己所在的三营作为预备队员,主动请缨要到第一道防线作战。营特派员张凤飞组织火力,战士猛投掷手榴弹,刘伦力气足准头好,能够将手榴弹投掷在日寇人群中间开花,每次都能炸伤好几个鬼子。战士们利用敌人暂时被打蔫的战机,冲向敌人阵地缴获一挺重机枪,有效支援了正面防御。

双方进入对峙阶段,战士们相互提醒:节约子弹,瞄准了再打。一声令下,枪声四起,手榴弹不间断地向敌人阵地投掷。敌人闻声惊慌失措被打得措手不及。片刻,敌人利用火力优势,控制了局面。一个个战友牺牲在刘伦身边。狭路相逢勇者胜,刘伦端起步枪冲出土墙,飞起一脚踢倒前面的一个鬼子,将鬼子刺死。

之后激战数小时,刘伦因气力不支倒在一个日本兵的尸体上,一把砍断了半截的大刀仍然握在手中。刘伦浑身上下有数不清的刀伤,血肉模糊的身体与被砍得丝丝缕缕的衣服粘在一起。

一天两夜连续作战两次,彻底粉碎了日军增援涞灵之敌的企图,保证涞灵整个战役顺利进行。

战斗结束,刘伦被战友抬下战场,所幸他只伤及皮肉,未伤及筋骨,简单包扎后回到部队。战友见到归队的刘伦向他竖起大拇指:“你真厉害,每次投掷手榴弹都是在人群中开花。”纷纷询问原因。

刘伦讲起自己的悲惨经历,从小给地主放羊,有馋嘴的羊会偷偷离开羊群,啃食庄稼,刘伦就用小石头驱赶馋羊,越练准头越好,每次都能击中羊头。刘伦通过驱赶羊群,熟能生巧,练就了一项绝活,在抗敌战场上小试身手,却派上大用场。

刘伦的家乡至今流传多首颂扬九团的歌谣:“青抗先,意志坚,不怕苦,不怕难。远放哨,近站岗,打鬼子,捉汉奸。誓死保卫家乡和田园。”“1940年,八路进南山。烧炮楼,打据点,敌人一溜烟。妇女得解放,站到人面前。做军鞋,护伤员,男女都平权。再不挨打受气,再不受可怜。”

1944年2月,由晋察冀军区抽调部队组成晋察冀支队进驻陕甘宁边区。向延安进发前,刘伦在怀来县水头村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夜,刘伦彻夜难眠,励志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贡献自己的一切。

1944年4月,部队到达延安,刘伦随部队参加大生产运动。刘伦利用炸弹碎片打制了一把大板锄,是正常锄头两个宽。开荒挖地,效率翻了一倍,干活时,刘伦将其他战士远远甩在身后。战士挖2亩地,刘伦就半夜起来加班,挖4亩。

由于肯吃苦,爱劳动,1945年8月,抗战胜利前夕,刘伦被评为劳模,政委王季龙鼓励他:“好好干,为了最后的胜利。”战士们挥臂高呼:“抗战胜利万岁,毛主席万岁。”刘伦深受鼓舞,泪花在眼眶中直打转。刘伦成了全团战士学习的楷模。

抗战胜利后,刘伦随部队参加了著名的延安保卫战,解放西安、兰州等著名战役。经历大小战斗100多场。

1949年年底,刘伦随十六师进疆,1950年1月到达哈密,当时主要任务是守备警戒,剿匪平叛,帮助地方建立政权。

剿匪战斗结束后,部队响应毛主席号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开始了屯垦戍边、保卫边疆的光荣使命。

1952年,刘伦和战友在火石泉开荒造田,每天都披星戴月,汗洒荒漠,一个新型农场出现,打破戈壁滩数千年的沉寂,“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门”。

平西老九团历经多次变迁,由九团变更为教导旅二团,解放前更名为四十七团,1963年定名为红星二场沿用至今。刘伦在农业连队任连长。1979年10月离休。

离休后刘伦一直在十三师红星二场居住。刘伦一生沉默寡言,极少提及战争年代的往事,子女知之甚少。退休后,他在团场过着“隐居”的生活,从来没有炫耀自己的功绩。

如今百岁高龄的刘伦,思维仍很清晰,提起往事,老人只是平静地说:“战争是残酷的,我却活着,我从敌人的刺刀下侥幸地活了下来,已经很幸运。党和政府给了我一切,现在有吃有喝,我已经很满足了。”(车玉全)

编后语:

回望历史,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无数抗日将士在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中用鲜血和和生命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战歌,他们是抗战英雄,更是民族英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铭记历史,才能更好的开创未来。我们要牢记血与火的历史启示,肩负起新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谱写着无愧于时代的壮丽新篇章。

兵团文明委成员单位
全国地方文明网站
重点网站
兵团文明网由兵团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主办
兵团文明网版权所有
新ICP备案号15003450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举报电话:0991-2688101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