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打造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江西景德镇多届市委、市政府矢志不渝的目标追求,是全市168万人民孜孜以求的共同期盼,关系着全市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景德镇自启动创建文明城市以来,多次蝉联江西省文明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2005年10月、2009年1月)、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2011年12月、2015年3月、2017年11月)。2017年10月12日,景德镇市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吹响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冲锋号。3年来,全市上下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主线,以创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为抓手,以“十大工程”为重点,全力实施“三个五”战略行动,如期实现了“摘金夺牌”的目标,为打造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夯实了基础。
一、坚持统筹谋划,注重思路途径,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文明城市创建
发展是景德镇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前提和基础。在创建过程中,景德镇市把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创新等发展理念贯彻始终,通过实现人的素质升级、城乡环境升级、管理水平升级、城市形象升级,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以文明城市创建统筹区域发展全局。在全力实施“三个五”战略行动,打造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过程中,始终坚持把文明城市建设与区域整体发展同步规划、统筹推进,以文明城市建设引领区域发展。开展“双创双修”,将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在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周期内,市委市政府提出2018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进入全省前三名,国家卫生城市基本达标,城市“双修”项目全面启动实施;2019年创卫通过省级测评考核,城市“双修”工作通过国家验收;2020年确保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城乡生态修复良好,“城市病”得到有效治理。
(二)以文明城市创建统领城市品牌创建。成立市“双创双修”工作指挥部,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整合创建资源、提升创建效能,实现由单项创建的“各自为战”向综合创建的“协同并进”的转变。同时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系列品牌创建对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促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以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的殷殷嘱托。围绕“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的国家试验区“两地一中心”发展定位,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实施文化注入与文明创建,打造一批陶瓷历史文化街区和陶瓷文化特色景区景点,使城市形态、历史文态、产业业态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文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加快推进景德镇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坚持创建育人、注重潜移默化,以市民的文明养成提升文明城市创建
城市的主体是市民,文明城市创建最核心的任务是市民素质的提高,景德镇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领,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持续深化道德实践,强化市民文明素养养成,塑造文明城市之魂。
(一)立规矩,促进文明行为习惯。运用法治手段和制度力量,促进市民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推动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环境。制定《景德镇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景德镇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景德镇市御窑厂遗址保护管理条例》《景德镇市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办法》《景德镇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推动景德镇市城市治理工作不断迈向规范化、法治化和现代化。启动制定《景德镇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出台景德镇文明十二条、市民公约、居民公约、村规民约等规定。领导带头,开展常态化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和城市清洁行动。每天早晚高峰时段,广大市民、文明志愿者、机关干部职工自发走上街头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到分包路段清洁城市,已成常态。定期在各类媒体公开曝光;对不讲诚信的单位和个人,定期发布诚信黑榜和“老赖”名单;对环境脏乱差的门店,定期发出消费警示。用规矩引导人们文明向善、诚信做人。
(二)树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常态化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定期开展“瓷都好人”和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推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人、省道德模范5人、市道德模范61人,“中国好人榜”上榜好人41人、江西好人50人、瓷都好人144人。在市属各媒体开辟“身边的榜样,精神的力量”专栏,举办“社区好榜样文明社区行”活动,让社会聚焦身边好人。在景德镇文明网开设“瓷都好人”专栏,将好人模范事迹拍摄成微电影广泛传播;深入开展“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活动。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好人模范的先进事迹,引领文明风尚。
(三)办活动,树立文明社会风尚。开展“小手拉大手”行动。启动景德镇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设计大赛。精心设计、编印《景德镇市民文明手册》71万册,并免费发放到每家每户,成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的行动指南。开展“交警进学校”宣传、非机动车停放秩序整治宣传、文明礼让斑马线社会宣传工作。发挥各部门各单位领导和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健步走、美生活、护平安”“民情大走访、双创大帮扶”、志愿者服务、路长制、共建社区、党员进社区等各类活动。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入街道社区、进入机关单位、进入千家万户。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以食品行业、窗口行业和公共场所为重点,从群众反映强烈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突出问题入手,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努力推动形成文明道德风尚。
三、坚持创建惠民,注重破解难题,以民生的逐步改善促进文明城市创建
近年来,景德镇市不仅着力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谋划和启动了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建设项目,洗净了“面子”;更紧盯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与市民生活密不可分的“里子”,让“里子”和“面子”同样光鲜。
(一)十大行动牵引。重点开展“文明新风行动、便民服务行动、卫生健康行动、名城保护行动、交通畅通行动、绿化靓化行动、管理提升行动、社区优化行动、综合整治行动和农村治理行动”。比如名城保护行动,以御窑厂为核心,对周边150多处老窑址、108条老街区、“十大瓷厂”老厂房等文化遗存实施系统性保护修缮,原汁原味地保护老城的风貌风格、文化肌理。比如交通畅通行动,建成旸府大桥、建设大桥两座跨江大桥,昌南大道、红塔路、新安路等10多条新改建道路竣工通车,“两横三纵五联”的城市骨架路网基本形成。优化改造了43条主次干道和40个主要路口,有效缓解了城市东西不畅、南北不通的问题。比如社区优化行动,中心城区完成了24个老旧小区、8000户城市棚户区改造,建成了8个城区农贸市场、10个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4个智慧停车场,新建改建160座城乡公厕,升级改造了一批垃圾中转站,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城市文明实力硬件、软件的明显提升。
(二)专项整治跟进。全市集中开展校园周边环境、建筑工地管理、“五小”行业管理、小区环境、占道经营、交通秩序、垃圾死角和黑臭水体、打击“两违”、 农贸市场及周边环境、客运市场管理等十项专项整治行动。开展市容秩序、交通秩序3600场次活动。开展消防通道专项治理,划线2300处。整治流浪犬,收容430条流浪犬。开展烟头革命,集中收取烟头43公斤。
(三)补齐短板推动。多年来,景德镇市注重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开展“公安+城管”体制改革、启动园林绿化市场化改革、开展环卫一体化改革等方式推动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仅2019年,景德镇市就先后实施了583个城市功能品质提升项目,谋划打造了古县衙码头等18个古码头,建成南门湖、龙山湖湿地公园和西河湿地公园二期,实施了昌南片区景观提升、老南河改造、三宝水系治理等工程。新建9所学校共投入93076万元,建成面积27万平方米,新增班级数370个,新增学位17000多个。全力实施九中东侧、新安路南侧、竟成小学北侧等7个停车场共1476个车位,有力缓解景德镇市停车难问题。每一项政策、措施和数字的背后,都凝聚着景德镇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高位推进与高效落实,渗透着市委、市政府为百姓谋福祉的责任与担当。
四、坚持全民参与,注重宣传造势,以浓厚的與论氛围推动文明城市创建
城市的核心是人,创建文明城市离不开人,众人拾柴火焰高,有群众参与的创建活动才具有更强的动力。
一是核心价值观宣传满视野。在全市积极打造了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主题风光带、主题风景路、主题社区、主题广场、主题公园、主题校园,以公益广告宣传推动公民道德教育入脑入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景观小品成为了市民眼中的“打卡地”,不少市民选择在景观小品前拍照。
二是新闻媒体引导多渠道。市内新闻媒体整体联动,景德镇日报、瓷都晚报、市广播电视台、景德镇在线新闻网更是开辟出多个专刊专题专栏,对双创双修工作进行了系统宣传报道,通过红黑榜、典型树立等措施对公正进行正面引导。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网、凤凰网、搜狐等大报大网等报道对景德镇市开展“双创双修”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是志愿服务全天候。启动了“万名志愿者助推双创双修活动”,已历经3年,累计参加志愿服务的市民愈53万人次。在景德镇市42个主要交通路口共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志愿者开展交通文明劝导活动66000人次。全市注册志愿者17.53万人,志愿服务组织1506个,志愿项目18512个,累计志愿服务时长618.66万小时。三年来,参加创建工作的干部群众达200余万人次,形成了以上率下、上下联动、人人参与创建的新常态。
四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零距离。广泛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以“清明祭英烈”“优秀童谣征集传唱”“向国旗敬礼”“劳动美”等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深化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家风教育为抓手,组织开展“写家训、晒家规、助成长”活动,以好家风带动形成社会好风气。开展“养成好习惯”“家庭小岗位”“红领巾小楼长志愿服务”等活动。获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
五、坚持强化领导,注重问责问效,以完善的工作机制保障文明城市创建
管理出素质,管理出文明。在市民素质教育中,全市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增强市民的自律能力,坚持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突出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一是建立高位统筹的领导机制。成立以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成立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锋任指挥长的指挥部,8名副厅级领导担任副指挥长,下设10个专项组。抽调了115人进行集中办公。2018年至2020年,市指挥部召开指挥长会21次、召开市双创双修工作领导小组会及现场巡查6次,联席会18次、部署工作会19次,下发指挥长令196份、会议纪要29份、景创字218份、景创发8份、景创函11份、督查通报8份,发督办单5000余份,编发景德镇双创双修工作手机报298份,发布景德镇双创双修公众微信号459期。
二是建立领导挂片包干督导机制。制定《路长制和共建社区参照标准》,对中心城区120条主要道路推行“路长制”,对85个社区共建,市级领导每周不少于2次巡查包片区。
三是建立市县联动推进机制。各县(市、区)参照市本级也成立了县(市、区)区双创双修工作领导小组和县(市、区)区双创双修工作指挥部。形成了市、区、镇(街)、村(居)双创双修工作组织四级领导体制,做到“横到边、纵到底”,无遗漏、无盲点、无缝隙。
四是建立督办交办推进机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督查提升督查效果的工作方案》,充实6个督导组,常态化地开展督查,下发指挥长令和督办单,针对暗访巡查中发现的城中村、各类市场、背街小巷、乱停乱放、建筑工地、环卫、学校及周边环境、小区管理、交通秩序、门前三包等十大类问题分阶段开展专项督查。
五是建立目标考核落实机制。《景德镇市“双创双修”工作考评与奖惩试行办法》和《景德镇市“双创双修”工作问责暂行办法》,从制度层面防止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突击迎检、扰民行为。对市双创双修工作中工作不力的42家单位和17名个人进行了问责,对31名相关责任人在市纪委进行了约谈,发出提醒函7份。对市双创双修工作第一、第三季度总评中考评等次为差且排名后15位的30家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较好地促进了工作落实。调查显示,市民对创建工作满意率达99.76%。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景德镇这座城市崇德向善的文明基因被越来越好的环境所激发,极好地提振了精气神、呼唤了真善美,实现了由“塑形”到“铸魂”的升华。今后,景德镇市将以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为新的起点,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和群众生活质量,努力把景德镇打造成为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国际瓷都。(作者:景德镇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周清平 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倪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