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八一·兵团记忆 |听3位老兵忆峥嵘岁月
编者按:老兵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一段历史的见证。他们是中国从“火”与“血”中崛起的亲历者。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平均年龄超过90岁的健在老兵:他们成长与苦难的岁月,他们是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英雄、他们是朝鲜战场上“最可爱的人”、他们是横穿“死亡之海”解放新疆的“沙海老兵”……
面对国破家亡、山河破碎、他们无怨无悔、流血牺牲,从未退缩,只为践行誓死守护国家的诺言。
他们走过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他们在和平年代脱下戎装,拿起生产的武器,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军垦战士,从此扎根兵团,守护边疆。
值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4周年之际,我们一起来听听三位兵团老兵李顺先、刘祖良、刘兴义的故事,追忆峥嵘岁月,致敬最可爱的人。
刘兴义:吃苦耐劳能打胜仗 推动传承老兵精神
胡杨网记者李萍
刘兴义。
出生日期:1928年
祖籍:河北丰润县
现住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
刘兴义在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学习期间授衔后留影。
战斗简历:1945年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编入五十六团五连新兵连,八月初在河北丰润县沙流河与日军交战,消灭了全部敌人。后参加解放战争,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在平津战役中荣立大功。1952年9月随46军137师410团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在410团一营一连任排长,主要任务是修筑防御工事,1953年3月升任为副连长,获得朝鲜政府颁发的国际三等功军功章,1955年10月25日回国。之后随部队在吉林省饮马河一带防守。1955年11月进入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学习。1962年9月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携家人转业来到新疆屯垦戍边,在新疆工作生活至今。
刘兴义 。
“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非常感谢你们一直记得我这位老兵,说些什么呢,虽然是老生常谈了,但我还是想说,现在是和平年代了,不打仗了,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你看,新冠肺炎、河南水灾、各种内忧外患一直困扰着我们,军人的职责就是守护国家安全,老一辈军人的精神不能丢,要继续发扬勤俭节约、勇于担当、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
刘兴义与家人的合影。
7月31日,家住第十师北屯市的老兵刘兴义如此感慨,他向所有关注关心老兵的志愿者表示深深的感谢。
亲眼目睹亲人被日军砍死
刘兴义出生于河北丰润县,1943年9月,日军闯进刘兴义的家乡,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屠杀。
刘兴义在第十师给当地小学生讲述战斗故事。
“我亲眼看到我的叔伯、哥哥,还有一些乡邻被日本鬼子砍死,太惨了,我那个恨啊!”刘兴义说,那种仇恨是刻骨铭心的,一辈子也忘不了。1945年6月,不满17岁的刘兴义毅然决然地参加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编入五十六团五连新兵连,随后天天刻苦训练,刘兴义盼着早日上战场杀敌报仇。八月初,机会来了,部队在河北丰润县沙流河与日军交战,战士们异常骁勇。那场战役,我军消灭了全部敌人,那些敌人还包括汉奸队、特务队共计六百多人。提起这段经历,刘兴义也感到大快人心。
刘兴义的兵役证。
那场胜战没多久,迎来了更大的胜利,日本宣布投降,被外敌侵略的苦难岁月终于结束了。
刘兴义的女儿刘凤莉说,她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给他们讲这些抗战经历。抗战胜利后,父亲回到村子,老百姓特别高兴,比过年还热闹,夹道欢迎,很多人拿着烙好的白面饼子慰问战士们,父亲扛着枪走在队伍里可神气了。父亲每次说到这个部分时,还给儿女们演示一番当时的情形,扬眉吐气的自豪感洋溢在脸上。
解放战争中荣立大功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统一新中国,刘兴义又参加解放战争,先后经历了著名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刘兴义的奖状和奖章 。
1946年3月,在江嘉岭战斗中,刘兴义所在的突击班就剩下他和一名小战士,两人竟炸毁了敌人碉堡,缴获美造步枪七支、轻机枪一挺,受到团通令嘉奖。1948年元月,刘兴义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被提升为班长。
刘兴义的奖状和奖章 。
辽沈战役中,刘兴义英勇作战,在友军的配合下,歼灭敌人6000余人,解放了营口。在平津战役中,他组织了两个班的兵力,一天打退了敌人五次反冲锋,俘虏敌人40多人,缴获步枪40多支,轻机枪一挺。由于他作战勇猛,冲锋在前,不怕牺牲。战斗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授予他立大功一次。
刘兴义的奖状和奖章。
1952年9月,刘兴义随四十六军一三七师四一〇团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在一营一连任排长。主要任务是修筑防御工事,不分昼夜,轮班干活,后来,为了防止敌人发现目标,志愿军白天都不能出防御工事,只能晚上进行,遇到敌机突然轰炸,将士们就用高射炮,机枪还击。刘兴义所在的部队之后还配合38军防守西海岸,配合上甘岭战役,防止美军人船登陆。
刘兴义的奖状和奖章。
朝鲜的冬天特别寒冷,志愿军的生活补给经常跟不上,又冻又饿,但他们凭着坚强的毅力,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保质保量完成了军事防御修筑任务。
1953年3月,刘兴义升为副连长,后来部队来到朝鲜高望山青川江一带,接收友军的阵地进行防御,刘兴义因骁勇善战获得由朝鲜政府颁发的国际三等功军功章,1953年7月25日停战之后,刘兴义所在的连队在九华里一代驻守三座大山,期间,刘兴义被提升为连长。
刘兴义的奖状和奖章。
1955年10月25日,刘兴义终于回到祖国。
屯垦戍边传承红色基因
回国之后,刘兴义跟随部队在吉林省饮马河一带进行防守。1955年11月进入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学习了四年。
1962年9月,刘兴义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携家人转业来到新疆吉木乃农场,开始了漫长的屯垦戍边生涯。那时交通不便,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刘兴义与初来的建设者们,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在气温零下30多度的情况下,冒着严寒,组织全连职工到18公里外,两人拉一个雪爬犁,装100多公斤煤,途中渴了抓把雪,饿了吃一口冻馒头,他们就是靠着那顽强的意志渡过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
刘兴义的奖状和奖章。
刘凤莉说,父亲经常在饭桌上给儿女们讲这些历史。有一次,小妹妹吃饭时掉在桌上了一些米粒,父亲严厉地说:“捡起来吃了!”妹妹吓得不敢违抗,赶紧捡起吃了。父亲告诉他们,战士行军打仗非常艰苦,鞋子不知跑烂了多少双,常常吃不上饭,遇到老乡挖白薯,他们顾不上洗,捡起来在身上擦擦就狼吞虎咽吃,哪像现在吃着白面馒头,大米干饭,绝对不能浪费粮食。
刘兴义的奖状和奖章。
如今,刘兴义常常给外孙子、孙女讲这些战争往事,孩子们也听不厌,刘兴义就讲他所经历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屯垦戍边往事……
刘兴义的奖状和奖章。
“忘记过去,就是背叛,这是父亲常常告诫我们的道理,我们五个孩子从小听父亲讲述的故事长大,他这一生都在奋斗,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烙下了深深的痕……”刘凤莉说。
刘祖良:抗美援朝浴血鏖战 屯垦戍边扎根荒滩
刘祖良。
姓名:刘祖良
出生年月:1933年11月
籍贯:四川遂宁县
现住址:新疆乌鲁木齐
刘祖良。
战斗简历:刘祖良于1950年参军入伍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四七九部队。1951年编入中国人民志愿者第六十军一八一师五四一团一营三连任副班长,3月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参加过3次大的战役和12次小型战役,多次死里逃生。1953年4月在一个无名战斗中,英勇机智,反击敌人,并打退敌人两个多连的三次反扑,荣立全班集体三等功,个人三等功一次。1958年在江苏军区文化学校时荣立三等功一次,1964年转业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五师八十四团民兵连任连长、副营长、协理员科长、保险公司经理等职,1992年退休。
“又到八一建军节了,这是属于军人的节日,每年这时候,我更想念我的那些战友,他们没有机会过这个节日,他们永远留了在朝鲜……”
刘祖良老兵重返鸭绿江。
2021年7月31日上午,当央视正在播报“《人民军队永远忠于党》庆祝八一建军节特别节目”的预告新闻时,老兵刘祖良注视着电视画面,心潮起伏,仿佛又回到七十年前的那个战场,在北朝鲜883.7高地的一座无名山丘,他忘不了为营救战友而牺牲的9名战友:赵小红、叶祖华、孙家常、高保全、陈建华、周有幸、陈有名、张壁虎、小孙(刚入连新兵,未记住全名)。
这是朝鲜政府颁发给刘祖良的国际三等功军功章证书。
这是朝鲜政府颁发给刘祖良的国际三等功军功章。
“他们永远活在十八、九岁,想起他们,我就特别难受。”刘祖良说。
痛恨旧社会 报名参加解放军
“旧社会啊,穷人真是连牛马都不如!”
刘祖良的奖状。
提起在旧社会吃过的苦,刘祖良说,他在四川省遂宁县永胜农村出生长大,祖宗三代都是农民,在旧社会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房子被洪水淹毁只能借地主的高利贷盖茅草屋。结果,还钱的时候要还两倍,苦不堪言。在刘祖良的记忆里,大概在他十五岁那年,家里养了猪,他每天都要早早出去打猪草。有一次,他从地主的甘蔗地里走过,正好遇见地主,地主说他偷了甘蔗,来翻背篓,啥也没发现,即便这样,地主硬是夺走了他的镰刀和背篓。
“我哪里敢偷他的甘蔗啊,那时候我连碰到地主家的娃娃都觉得害怕得很。回家后,父亲看我空着手,我就告诉他被地主老爷硬拿走了,父亲根本不听我解释,把我打了一顿,真是冤枉得很。”这些事放在刘祖良的心里,令他对旧社会厌恶至极。
“为了吃饱饭,有衣穿”,1950年7月,17岁的刘祖良参加了当地民兵,帮助农民分田地减租退押。在此过程中,刘祖良接触到了解放军,他真切体会到,解放军是帮助老百姓的。
刘祖良的荣誉。
1951年初,听说区里通知报名参加人民解放军,刘祖良瞒着父母,主动报名参军,入伍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四七九部队。
入朝作战 克服困难全力战斗
刚入伍没多久,刘祖良所在的部队通知到县城集中,原先的部队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刘祖良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者第60军181师541团一营三连,任副班长。
1951年3月,刘祖良和千千万万名志愿军战士一样,开赴朝鲜,出国作战。
“我记得,太阳快落山的时间,我们开始过鸭绿江,每个战士身上背六七十斤重的背包,背包里面有棉被、大衣、炒面、高粱米、食盐等,都是跑步通过大桥的。”刘祖良说,到了朝鲜之后,他看到公路两旁到处都是被炸毁的坦克、汽车和摩托车,老百姓的房屋都轰炸成了一片废墟。行军途中很少见到当地老百姓,偶尔看到朝鲜难民,饿的面黄肌瘦的。
在刘祖良的记忆里,入朝第一次上战场的任务是守备阵地,战场条件特别艰苦。晚上,战士们睡在坑道里,坑道里很潮湿,渗着水。因为没有洗澡的条件,大家的身上很快长满了虱子,食物供应不上,营养不足,很多战士患了夜盲症,朝鲜的的冬天特别冷,零下四十度的样子。一觉醒来,鞋子被冻在地上,拔起来都费劲,武器装备也很落后。尽管如此,战友们克服各种困难,在每场战斗中都拼尽全力。
刘祖良在朝鲜的立功记录。
刘祖良所在的541团1营1连是个英雄连队,他先后担任过副班长、班长、排长,参加过3次大的战役和12次小型战役,打退敌人多次反扑,刘祖良在战场上和敌人正面交锋,参加大的战役是五次战役坚守阵地、攻打方形山、小无名战斗。
时至今日,刘祖良的脑海里总是浮现这样的画面:黑乎乎的一片树林、树看不到树叶的树干、被炮弹摧毁的只剩下一节的树桩、在头顶盘旋的敌机、下雨一般的炮弹……
方形山战役中 13名战友牺牲9名
在刘祖良的记忆里,最刻骨铭心的战斗是在朝鲜883.7高地的一座无名小山。
883.7高地是敌人的重要屏障,敌方共修了四个阵地,小无名山是其中一块。刘祖良所在的二营的一个班,头天晚上将小无名山给攻打下来了,天一亮,敌机就反复轰炸,抢下小无名山的志愿军被压在坍塌的坑道中。
“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他们救出来。”刘祖良说,当时,他是第60军181师541团1营1连的一个班长,接到任务后,组织又派来一位作战经验丰富的老班长,一共13人同去小无名高地解救战友。
刘祖良获颁的抗美援朝纪念章。
“我们刚到山顶,敌人的大炮就开始猛烈轰炸。一阵火拼之后,敌人退去,有两三个同志受了轻伤。”刘祖良说,枪声停止,他清点人数,发现少了一人,赶紧跑回原处,在敌方一处一米多深的炸弹坑里,发现了战友赵小红,他的头被炸弹硬生生削掉了,手里面还抱着他没开过的冲锋枪,这个会唱戏、拉二胡,给大家带来不少欢乐的新兵就这样没了……
三天三夜的战斗,志愿军打退敌人五次反扑,消灭敌人二百多人。“看到昔日和我朝夕相处的战友,一个个倒在了血泊中,我特别难受。”刘祖良说,我是班长,不管他们是伤还是死,我都要把他们带回来,但有几位战友,我们怎么找都没有找到全尸,还有个姓孙的新兵,连名字都没记全,人就牺牲了。
这场小战役属于1953年夏季反击战中著名的方形山战役。方形山战役是为停战协定而打的,就是要让美国人彻底停火停战,心服口服。无论敌人的炮火多猛烈,刘祖良他们都奋不顾身地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硝烟弥漫,从白昼到夜晚,一趟趟往返于阵地与战场间……就这样,在这场战斗中,因为机智勇敢,打退敌人两个连队三次反扑,全班荣立集体三等功,刘祖良个人荣立二等功,但是为了继续战斗,他坚决不下火线,申请三等功,“因为二等功要回国到处演讲,我不想演讲,我只是想参加下次战斗。”刘祖良说。
由于刘祖良表现积极,这场战斗之后,经组织批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赴边疆 扎根边防屯垦戍边
朝鲜停战后,刘祖良回到祖国,上级培养他在部队文化学校学习,在山东、江苏扬州、浙江十九文化中学学习,1959年毕业。
刘祖良老兵年轻时的照片。
1960年,刘祖良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步兵学校学习,1964年4月积极报名转业到新疆屯垦戍边,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84团边防连队守卫边防。建设边疆守卫边疆,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刘祖良把部队里的优良作风带到工作中,带领大家修路、修渠、守边防、基建,各项工作积极带头都走在前列。现如今,第五师的二干水渠、招待所、厂房,就是他上世纪60年代带人修建的,目前仍在使用。
刘祖良的小女儿刘婷告诉记者,父亲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勇敢担当和兢兢业业,从她记事起,无论遇到什么事,父亲从来不退缩,总是想办法去解决,特别有担当。他说,作为一名党员、退伍军人就要带头往前冲。
如今,刘祖良老人家中子孙满堂,他给后辈讲得最多的就是珍惜和奉献,他常说:“我的个人思想信念,从我参军那一天起,就是忠于党,毛主席解救了我,解救穷苦老百姓,为此,我只能在战斗中勇敢杀敌,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在思想上,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教育子女也是如此。”
“我伟大的祖国和军队,现在这样强大,我感到无比高兴和幸福”。刘祖良说。
李顺先:忆解放新疆 穿越沙漠去战斗
李顺先。 刘振华 摄
姓名:李顺先
出生日期:1925年7月
原籍:湖北省钟祥市丰乐镇
现住址:新疆乌鲁木齐市
李顺先。
战斗简历:1947年8月在陕西岔路口入伍,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15团一营机关炮连,后任班长。1948年在宝鸡战斗中立大功一次,二等功二次。1949年底解放兰州后继续西进解放新疆,曾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一边剿匪,一边修筑营房、屯垦开荒。获得过解放西北、解放西藏的荣誉奖章。1955年转业后在喀什百货公司任采购员,工作中屡次受到嘉奖以及优秀领导奖。1983年在喀什地区百货公司储运科科长岗位离休。
2021年7月29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护士苏丹来到李顺先老兵家中,为他量血压。
“我这辈子,最自豪的就是参军,从解放新疆,到建设兵团,从打江山,到维护江山,一辈子都是‘兵’,现在多好啊!不愁穿,不愁吃,看病可以报销,退休还有保障,谢谢你们还记得我,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兵……”
7月31日,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面对前来慰问的爱心人士,96岁的老兵李顺先感慨道。
解放西北纪念章(正面)。
解放西北纪念章(背面)。
李顺先老兵虽然身体日渐孱弱,但回忆起一生与家国相伴成长的岁月,依然精神矍铄,难掩满腔激情。
穿越祁连山 冻死了很多战友
李顺先于1947年8月在陕西岔路口入伍,加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15团一营机关炮连,一年后升为班长。
解放西藏纪念章(正面)。
解放西藏纪念章(背面)。
1949年8月31日,我军在解放西北重镇兰州后,彭德怀将军又发布了进军河西走廊的作战命令。
此时,李顺先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奉命自青海西宁挥师北上,目标是翻越4000多米的祁连雪山,西进,解放新疆。
“当时,我们刚打下兰州,叫我们原地休息,听命令,说你们还要继续执行你们的任务,去解放新疆。”李顺先回忆说,当时,记得是初秋,但祁连山那里五六月份就在下雪了,“我们的战士还穿着单衣、草鞋,没有棉衣,我看到沿路有好多冻死的战士,还有冻死的骡马,那心里真是难受啊!”在李顺先的记忆里,又冷又饿就是当时的状态,吃的青稞很难消化,后来,青稞也没了,一个班发了一把粉条煮了吃,粉条吃进肚子发胀,好几天都吃不下东西,也排不出来,很难受,但行军还在继续。大家走累了就坐在雪地里休息,有些战士就那样坐下,再也没有起来。
李顺先的转业证明。
据史料记载,祁连山区气候瞬息万变,瞬间大雨夹着冰雹而来,紧接着又雪花纷飞,初秋时气温骤降至零下20多度。李顺先所在的一兵团官兵身着单衣,刚刚被淋湿的衣服立时被冻得僵硬,裹头的毛巾也冻成了冰疙瘩。山陡路滑,空气稀薄。当战士们爬到景阳岭时,行军部队出现高原反应,呼吸困难,步履艰难,有人开始掉队,干部战士冻伤无数。
李顺先获颁的各种纪念章。
知道《沙海老兵》吗? 演的就是我们
千辛万苦穿越祁连山后,部队向新疆挺近。
1949年12月5日,1800余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指战员从阿克苏出发,昼夜兼程行军15日,行程700多公里,开创了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一“死亡之海”的奇迹,受到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的通电嘉奖。毛泽东主席闻听后欣然命笔填词:“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李顺先获颁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你知道《沙海老兵》(电视剧)吗?说的就是我们。”李顺先说,穿越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时候,每一名战士都背着背包、步枪、子弹,手榴、行军水壶和一些干粮,重装备都由后勤部门运输。白天在沙丘上插上红柳枝做标记,夜间每隔一段路点上一堆篝火,为部队指方向。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们克服了沙尘暴、饥饿、干渴等常人难以忍受的生理极限挑战,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挥戈跃马,一往无前,当部队抵达和田外围时,还歼灭了一股匪徒,至此,和田县城内外的敌特反动派势力被全部肃清。从此,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部的这一片沙漠绿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李顺先获颁的“庆祝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此后,他们响应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号召,就地转业,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建立了四十七团,种田植树、绿化荒漠、屯垦戍边、建设家园,再次创造了人间奇迹,他们被称作新疆兵团的“沙海老兵”。
念今朝 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现在的和田繁华的很呢,记得我们刚到和田的时候,看到当地老乡的生产工具特别落后,用的还是旧社会的那种犁,很小,我们部队就带动他们,帮助他们改建生产工具,我们军人住的是帐篷,老百姓住在土块修起来的房子,那种房子都是低着头进去,低着头出来的,房子里黑洞洞的,特别简陋。”李顺先说,当时,部队官兵在驻地种菜,看菜长得好,老百姓就来跟着官兵学种菜,他们愿意主动改变原先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喜人的变化,令人感到欣喜。
首府乌鲁木齐的变化也令人欣喜,李顺先说,乌鲁木齐现在的七一纺织厂、苇湖梁电厂、八钢扩建、还有露天煤矿、原先都是先驱部队去建设的,白手起家,凭着就是那股子自立更生,奋发图强的劲头。
“这些年新疆的变化太大了,你看西大桥,当年就是几个木头柱子撑起来的桥,我们还去那里扫过雪,现在啥样了?多繁华,好多车从上面通过。”李顺先说,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都是战士们艰苦奋斗出来的,祝福祖国美好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