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喜气“羊羊”贺新年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靖茹、徐彤彤
2月7日,五师双河市杨林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羊舍内,羊蹄踏在竹制漏粪板上的声音格外清脆。
“这个‘德美’(德国肉用美利奴羊)品种就是好啊。”
“那可不,这是肉毛兼用的羊,除了肉以外,六公斤的羊毛还能卖不少钱呢。”合作社社长杨林一边往羊食槽里放草料,一边与社员付向东聊着天,言语间难掩得意。
2023年4月,杨林前往新疆农垦科学院,在一番考察调研后,选定了“德美”品种羊,当即就定了12只种羊。他告诉记者,这个品种的羊具有体格大、产肉多、肉质好、毛产量高、毛质好等优点,也更适应当地的气候。在刚刚结束的产羔育幼工作中,新品种已经繁育羊羔500余只,到今年5月份,品种优化的羊只即可投放市场。
羊圈里不足月的小羊羔,并不怕人,靠在羊圈的栅栏上冲人“咩咩”叫。合作社有了更好的品种羊,还需要给羊配备舒适的“生活区”,以降低羊患病风险,提高养殖效益。为此,杨林将羊圈进行了“装修”,安装了轻量化漏粪板,方便清理羊群粪便,还对整个圈舍进行了保温加固和杀菌除湿,为羊群提供了干净、卫生、温暖、适宜的生活环境。
杨林的养殖基地占地17亩。“我们的养殖基地规模不算大,所以我们的定位是‘养少养精、提升品质’,把重点放在了品种改良和精细化管理上,我们根据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喂养方法,分食、分圈、科学配料……”一说起养殖经验来,杨林的话匣子就关不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高中毕业的杨林跟着父亲来到五师八十九团,在团党委的支持下,在一片荒漠戈壁滩上开荒、洗碱、造田、植林、发展养殖业,建成八十九团第一个家庭农场。凭着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丰富养殖经验,2013年,杨林成立了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羊存栏量1475只,年产值185万元,效益可观。
杨林的“羊”事业只是五师八十九团发展牛羊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五师双河市坚持把“兴畜”作为助农增收的重要举措,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八十九团在畜牧业发展上采取“发展规模养殖、强化产业带动”模式,推动团场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同时,团场积极发挥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作用,积极探索新模式,立标杆、树典型,促进农工合作社多元运行、百花齐放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不同类型的优质合作社,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推动团场畜牧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杨林的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2023年,合作社共带动15名社员增收,社员年均纯收入达5.82万元。对此,社员付向东表示:“加入合作社后,我的羊群得到规范化管理,我也可以在种地以外获得五六万元的收入,既轻松又挣钱。”
4年前,杨林大学毕业的儿子也回来加入了合作社,现在有了儿子帮忙,杨林的干劲更足了:“借着团里鼓励职工群众发展特色养殖的东风,我还要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人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