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温暖的时光,就是追梦的时光
李惠、于艳霞

9月12日,张忠敏(后)与张建诚在天安门广场前合影。李惠 摄

9月11日,张忠敏(左)带着张建诚,登上了北京八达岭长城。李惠 摄

9月7日一大早,张忠敏(左)与张建诚准备出发,开启北京之旅。李惠 摄
当看到北京天安门前冉冉升起五星红旗的那一刻,张忠敏的眼睛湿润了。为了这一刻,他足足准备了14年。
14年,五千多个日日夜夜,是由张忠敏照顾张建诚时,总也忙不完的大小事情串联而成的,而北京圆梦之行,则是他们历经了种种艰难后,开启新生活的美好开端。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诚信故事。
“圆了带张建诚来北京的梦想”
初秋的巩乃斯河畔,空气清新,景色迷人。9月7日一大早,2023年全国“诚信之星”、四师七十一团退休职工张忠敏推着轮椅上的张建诚开启了北京之旅。
第一次外出远行,张忠敏和张建诚都很激动。张忠敏再三检查随身携带的日常用品,轮椅上用的垫圈、药品、换洗衣物等整理了又整理,还特意将轮椅各个部位都加固了一遍。
“一定不能让这个代步工具在出行时出现故障。”张忠敏仔细地给轮椅上的零件上机油。
担心自己一个人照顾不了张建诚,张忠敏还邀请了儿时的伙伴张金伟和以前的同事姚永成一同前往。
出行前,大家热热闹闹地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张忠敏亲手包的水饺,内心激动又温暖。
9月8日一大早,张忠敏一行行程900多公里到达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后乘机,当天便顺利抵达首都北京。
“路上比我想象的顺利多了,机场方面为我们开通了绿色通道。”张建诚感叹外面的世界变化很大,心怀感恩地说,“大家对残障人士很尊重,看到我坐轮椅,都让我先行,感觉特别温暖。”
在北京的5天行程里,张忠敏一行先后参观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毛主席纪念堂、北京故宫博物院等爱国主义教育景点。张忠敏推着坐着轮椅的张建诚步行于展览馆内外,追寻历史脉络,感受红色精神的血脉传承……
按照张建诚的心愿,张忠敏还带着他去了八达岭长城和天安门广场。在八达岭长城,看着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的长城,聆听着游客高唱《歌唱祖国》,俩人心里充盈着满满的幸福感。
“坐着轮椅登长城,真的好幸福啊!”张建诚眼含热泪地说,“我以为没有了双腿,就没有了人生,事实上,幸福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在北京,即使时差没倒过来睡眠时间少,即使自己乘车出行多有不便,张建诚都觉得很值得,他被满满的爱包裹着、幸福着。
凌晨3时,张忠敏一行赶往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在人山人海中,看到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俩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抹去夺眶而出的泪水,张忠敏笑了:“终于圆了带张建诚来北京的梦想。这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为了这一刻,张忠敏用了14年的时间。14年里,张忠敏无时无刻不在想办法:“我这个人就是一根筋,只要定下来的事,完成不了就吃不下,睡不着。”
张建诚刚刚瘫痪的那段日子,他多次向张忠敏流露出,等有一天能站起来,一定要走出家门,而且要去北京看一看。然而,张忠敏知道,他的好兄弟此生不会再站起来了。但是,北京之行的愿望一定要想办法帮他实现。
今年4月30日,2023年“诚信之星”颁奖典礼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行。获此殊荣的张忠敏在获奖感言中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带着张建诚一起来北京。语音刚落,现场观众对他报以热烈掌声,这也更加坚定了他的这一想法。
回来后不久,张忠敏说服张建诚,一起来到离家60多公里远的七十一团七连,参加了一年一度的文化旅游活动。
这一次,张忠敏发现,张建诚其实对于能走出家门有着强烈的渴望,只是怕给自己添麻烦。
在张忠敏多次跟张建诚沟通商量后,9月6日,俩人商定去北京,并确定了行程计划。
在北京,一些市民听说张忠敏一行到来的消息,纷纷前来看望。市民李奎就是其中一位,他告诉记者,听说了张忠敏的事迹,自己很受教育。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就是要做到诚实守信,也只有每个人都做到诚信,才能更好地守护好社会和谐。
“不要怕,有我在”
张忠敏照顾张建诚14年的先进事迹,为什么能打动那么多人?
他们14年的过往,得从2010年6月5日那天说起。这一天,张忠敏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1959年4月出生的张忠敏,是兵团第二代。1977年刚工作时,他是团场武装部通信员;2004年11月,他被聘为七十一团电视台外线维修员。早年离异的他,一直一个人生活。
2010年6月5日,接到工作任务的张忠敏和张建诚,以及另外几名外线维修员前往七十一团九连,架设电视信号传输线路。九连老鹿场片区地处偏远,到达工作点后,张忠敏和张建诚一组开始架线作业,张建诚爬电线杆作业,张忠敏则在地上整理电缆。
16时50分,当架线到第八根电线杆时,意外发生了,系在张建诚身上的保险带突然脱落,他整个人从10米高的电线杆上摔落下来,当场昏迷。张忠敏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不停地对着他耳边呼喊:“不要怕,有我在。”
送医、转院、手术,经过长达数十个小时的抢救,张建诚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但由于伤势严重,脊椎骨断裂,导致双下肢瘫痪。
苏醒后的张建诚万念俱灰:“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多病的妻子谁来照顾?上学的女儿谁来管?”
“不要怕,有我在。”守护在病床前的张忠敏安慰着张建诚。接下来就是悉心的照顾。张建诚严重便秘,张忠敏就用手指头一点点帮他往外抠大便;为防止张建诚长褥疮,每半个小时张忠敏要给他翻一次身体;从端屎端尿、喂饭清洗到治疗理疗,张忠敏一刻也不敢松懈,在医院的四个月时间里,他瘦了10多公斤。
出院回到家,张忠敏主动提出照顾张建诚,减轻张建诚妻子程永珍的压力。张忠敏说:“建诚媳妇有严重的心脏病,没法照顾病人,孩子又在准备中考。照顾顺手了,我来比较好。”
为了不耽误工作,张忠敏每天清晨5时起床,打扫完单位的卫生,就去张建诚家里给他做康复护理,还帮着做饭、收拾家务,然后再回单位上班,中午下班再去,下午下了班又赶去。
瘫痪的病人最怕肌肉萎缩,为了不让张建诚腿部肌肉萎缩,张忠敏每天要用1个小时帮他按摩腿部。
这期间,张忠敏自学了按摩穴位手法,从最初按十几分钟休息一会,到现在一口气能按40分钟以上。长期不间断的按摩,让张建诚腿部的肌肉依旧饱满有弹性,连康复医生都赞叹有加,称之为奇迹。
然而,就在张建诚慢慢接受瘫痪现实的时候,妻子突发心脏病离开了他,第二年张建诚的妈妈也去世了。
家人接连离世的打击,令张建诚悲恸不已,没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不要怕,有我在。”张忠敏再一次坚定地承诺。
从那以后,张忠敏工作之余的时间几乎都用来陪伴张建诚。在他的悉心照顾下,张建诚慢慢振作起来,把张忠敏当成了最大的依靠。
“做一个守信用的人”
14年的时间里,张忠敏照顾张建诚的大小事情总也忙不完,心性开朗的张忠敏乐此不疲,从未把照顾张建诚这件事当成负担,想尽一切办法去做好。
有了张忠敏的细心照顾,张建诚的女儿张紫芸的学业也没有耽误。
“张伯伯撑起了家里的天,我更要好好学习,才对得起他的辛劳。”张紫芸说。
2018年9月20日,张忠敏光荣退休,住在伊宁市的女儿张灵一直盼着这一天,她要把父亲接到身边尽孝。
得知张忠敏女儿的想法后,张建诚一连几天都闷闷不乐。“我也不想让你离开我,但你毕竟60岁了,也需要亲人的陪伴,就放心去吧。”思考了几天,他对张忠敏说出了心里话。
但张忠敏心里始终放不下张建诚,最终说服女儿,继续留在团里,并且在原单位义务当门卫,冬天清扫积雪、夏天养花种菜,然后按时按点照顾张建诚,一点也不马虎。而他自己近百平方米的家却成了回去最少的地方。
最初,张灵对父亲的决定难以理解,但看到张建诚在父亲的照顾下越来越好,开始钦佩父亲,并且支持他。
在张忠敏的照顾下,张建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每月有养老金拿,生活上有张哥照顾,女儿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我更要好好生活。”
在七十一团生活的职工群众得知张忠敏的先进事迹后,由衷地为他点赞。
“看到张忠敏像亲人一样照顾张建诚,非常感动,自己的家人都做不到14年如一日床前照顾,更何况是同事。”张建诚的邻居龙云霞感慨地说,“我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学习张忠敏,做一个守信用的人。”
发自内心的付出,终会有丰硕的回报。张忠敏先后荣获“感动师市十大人物”、兵团好人、兵团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面对荣誉,张忠敏说,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小事”。可是,有谁能把一件“小事”坚持做14年之久?又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他一直坚持下来?
是人间大爱,是兵团人的情怀!
正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诚信之星”发布仪式现场颁奖词所说:“他用十四年的无怨无悔,抱起了他人残缺的人生,用双手修补命运的裂痕,他用铁汉柔情,彰显了人间大爱。”
漫长人生路,步履不停歇。迎着秋风,伴着阳光,张忠敏又疾步赶往张建诚的住处,开启新的一天。